劉貝妮

本文系2014年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育苗項目)“中美藝術管理專業發展模式與路徑的比較研究——以廣東高校為例”、2014年廣東教育研究院課題“廣東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的發展模式與協同創新機制研究——基于中美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比較”(GDJY-2014-C-b008)研究成果。
摘要:藝術管理是以藝術學科為基礎、以管理學科為依托的新興交叉學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給藝術管理專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目前,學術界對于藝術管理學科建設與教育教學創新的研究還處于不斷摸索和實驗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發展模式。破解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困境和難題的關鍵在于,要樹立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競爭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發展理念,借鑒歐美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的辦學經驗,通過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建立協同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藝術管理;協同創新機制;人才培養任何學科專業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因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并隨之變化和發展的。自1966年,為適應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影業、音樂產業和藝術展覽業的發展,第一個藝術管理專業在美國耶魯大學開設。[1]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我國的一些藝術類高校開始開設藝術管理專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四十多所高校開設了此類專業,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了從事藝術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但其發展也遇到了許多困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要求,這一重大轉變急需大量的文化管理和藝術管理專業人才,也對現有的藝術管理專業的發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戰。
一、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呼喚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藝術管理是以藝術學科為基礎、以管理學科為依托的新興交叉學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包括傳媒、廣告、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動漫游戲、影視、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藝術設計等產業領域。其中影視、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藝術設計等藝術文化產業領域都離不開藝術管理的專業人才。隨著近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強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藝術管理專業迎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外部發展環境。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舉措。2014年8月下發的《文化部 財政部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產發〔2014〕28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鏈條完整、效益顯著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形成若干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特色文化產業帶,建設一批典型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和示范鄉鎮,培育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各類特色文化市場主體,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文化企業、產品和品牌”[2],并提出以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創意、經營管理人才為重點,加大對特色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扶持。可以預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同時也對包括藝術管理在內的文化產業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要求藝術管理專業改變重藝術素養輕管理技能思維定勢,創新重管理兼藝術的培養模式。傳統的政府對文化的管理方式是辦管合一的體制,沿襲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方式,文化產業的改制并不徹底,在這一模式下藝術文化團體往往專注于藝術領域、機械按照政府的政策運行即可。政府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意味著政府將減少擁有所有權的直接投資,更多的是以少量的資金獎勵或項目資助的方式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更加注重以政策推動行業發展。特別是隨著政府審批制度的改革,文化產業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積極性。這一轉變,對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宏觀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也對文化產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藝術文化產業來說,具有一定藝術素養、熟練掌握藝術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將成為迫切需要。我國目前的藝術管理專業多起步于藝術院校,依托的是相關藝術專業,其培養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藝術專業課程+若干簡單的管理課程”的課程體系,實質上是重藝術素養輕管理技能的思維,已不能滿足文化產業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由于藝術文化產業的特殊性,管理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但不能由此顛倒了藝術素養培養和管理技能培養的主次關系。只有重管理兼藝術的培養模式,才可能適應新形勢下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
第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求藝術管理專業改變固步藝術圈子、習慣于上級行政管理的思維定勢,強化市場知識和營銷技能的培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3]市場將在文化資源配置和文化產業發展中起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對于藝術產業來說,所有的藝術團體不再是傳統的事業單位,而是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主體。陽春白雪的藝術產品成為了市場產品,市場的需要和藝術產品的推廣與營銷水平成為了藝術產業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具有市場知識和營銷技能的人才,才是高度市場化環境中的合格的藝術管理人才。
第三,推動文化產業社會化、多元化和國際化,要求藝術管理專業改變校園封閉的培養模式,樹立開放辦學和協同育人意識。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文化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明確要求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同時,明確提出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4]在文化產業日益社會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的背景下,高校閉門培養的藝術管理人才,注定不能適應技術、信息和市場的變化,從而無法適應藝術文化產業的需要。因此必須樹立開放意識,注重與政府、藝術產業、其他社會機構和國際知名高校合作,構建協同育人的機制,強化學生的跨行業視野、市場視野、多元化視野和全球視野的培養。
二、我國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困境
文化產業的大發展,給藝術管理專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但令人尷尬的是,在我國,藝術管理專業發展還很不成熟而且面臨著不少問題,因此也引起了相關部門和專業學會的重視。2005年6月9日“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工作研討會”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2005年12月13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管理與經營研究”科研課題研討會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2006年10月“全國音樂院校首屆藝術管理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天津音樂學院舉行,自2006年起“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年會”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八屆,這些年會力圖推進藝術管理專業研究與實踐的發展。但是學術界對于藝術管理學科建設(學科定位、培養模式、師資生源等)與教育教學創新(理論與實踐教學、課程建設、就業口徑等)的研究還處于不斷摸索和實驗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發展模式。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學科定位不清晰,學科發展較慢。作為藝術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長期處于爭論中,到目前為止尚無明確的邊界。除少數學者把藝術管理歸為人文學科或藝術學科,大部分的學者還是把它歸之為管理學科。國內較早從事藝術管理研究的孫儀先認為:“藝術管理可分為藝術經濟管理和藝術行政管理兩大類,都屬于研究社會精神文化的管理學范疇。”[5]但有人對之提出質疑,認為把藝術管理分為藝術行政管理和藝術產業管理更加合適。還有人認為,藝術管理應屬于公共管理學范疇。“將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于對非營利性藝術組織及藝術活動的研究,這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劃分,還關涉到對‘藝術管理的理解。在藝術管理活動中,藝術和管理的關系總是以藝術為先。藝術管理的目標是要把藝術送達到更多的人面前,而不是把‘商品賣出去。”[6]也有人認為,藝術管理不存在學科屬性。他們認為“藝術管理專業”是為培養專門職業人才的一種教育形式,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學科屬性,它既有人文色彩,也具有社會學色彩。[7]眾說紛紜的學科屬性爭論,使學科定位產生不確定性,自然造成了藝術管理學科發展緩慢和教育實踐的盲目性。2013年的教育部高等學校研究生專業目錄和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均無藝術管理專業的一席之地。
藝術管理是在藝術學和管理學成果基礎上,以藝術學為基礎,以管理學為依托形成的一門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其基本的學科特點是:新興性、交叉性、綜合性。筆者認為,如果簡單地把它定位為某一學科,是不準確的。學科的分化和發展,是學科自身發展和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決定的。從藝術管理的實踐來看,其涵蓋面非常豐富,其中政府對藝術類文化組織和藝術文化產業的宏觀行政管理,應屬于公共管理范疇,部分作為非贏利性組織的藝術團體和組織機構也存在管理行為,應屬于公共事業管理范疇,而作為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藝術產業組織的經營管理應屬于工商管理范疇。藝術管理橫跨了藝術學、管理學中的公共管理學、工商管理學,但又不能歸為其中的某個學科。因此,應在管理學門類下,設立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并行的文化管理一級學科,而藝術管理作為其中的二級學科,下設藝術事業管理和藝術產業管理專業。
第二,規模擴張快速,專業標準凌亂。因高校規模擴張,更因近年來中國文化藝術與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有一定藝術經營能力和管理經驗人才的需求也日顯急迫,藝術管理專業規模擴張迅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40余所院校設立了藝術管理方向的本科專業,有近400所院校創辦了文化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藝術傳播管理等院系或專業。其中僅廣東省就有5所學校(三所本科、2所高職)開設了(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分析這些專業依托的院校與學科的機構,其大部分依托于音樂類、美術類、戲劇類院校的相關藝術專業,甚至作為某一藝術類專業的括號內的專業方向(例如音樂學(藝術管理)、藝術設計(藝術管理)等,也有部分綜合性大學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了藝術管理方向。
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科定位模糊,自然形成了專業標準的混亂。教育部2013年頒布的《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專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學校標準,其中國家標準是基礎、行業標準是行業規范、學校標準是在前兩者基礎上的學校學科特色。遺憾的是,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藝術管理專業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至今仍缺失,因此各個不同的院校的藝術管理專業的依托的專業五花八門,其培養方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美國國際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AAE)前任主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瓊·杰夫瑞認為:“藝術管理涉及到的學科門類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門類,最核心的東西是應該統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課程,從事藝術管理的教師在學科發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識,對于這個領域的總體理念要一致……然后才能由大及小。”[8]不明確的專業定位和凌亂的專業標準,自然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更談不上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
第三,師資力量單薄,缺乏有效協同機制。擁有一支數量充足、有一定國際視野和行業知識、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業化師資隊伍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性因素。然而,由于藝術管理多依托于藝術類專業,其課程體系往往采用的是“藝術類課程+一般管理學課程”的拼盤式設置,其師資來源大多是原來藝術類專業的教師或從藝術類專業轉行的教師,加之外聘若干管理學學科的教師。特別是沒有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科定位,國內尚無專門的藝術管理專業的博士和碩士的培養點,因此專業化的藝術管理專業奇缺。以廣東省為例,目前開辦的藝術管理專業的5所高校的專門承擔藝術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合計不超過15人。藝術管理專業是對實踐性、創新性、技能性有較高特殊要求的應用型專業,要求學生不僅有較高的藝術管理的理論素養,而且必須熟悉產業發展前沿、有較強的藝術管理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而高校閉門辦學能難培養出此類人才,因此必須建立藝術學與管理學學科之間、學校與行業之間、學校與藝術文化產業之間的協同育人機制。協同機制的缺失,也就造成了目前的藝術管理專業的培養方式很難適應藝術文化事業和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更是無法適應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的需要。
三、突破我國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困境的基本路徑破解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困境和難題的關鍵在于,要樹立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競爭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發展理念,借鑒歐美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的辦學經驗,通過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建立協同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借鑒歐美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的辦學經驗,確立與藝術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新理念。藝術管理專業發端于美國,現今有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印地安那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內基梅隴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等數十所大學開設了相關的專業,覆蓋從本科到研究生博士階段。盡管其設在不同的學院下,專業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主要是設在教育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極少數的設在商學院),但由于注重適應市場、學科協同和有效交叉,其整體綜合實力較強。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藝術領域發生了藝術發展的重心從藝術創作與文化生產轉移到文化藝術消費方面根本性的變化。[9]因此不論是公共的非贏利性藝術機構,還是私人的贏利性藝術機構,適應多元化的市場尤顯關鍵。美國各高校的藝術管理專業都把目光跳出藝術學科領域,加快了藝術學科和管理學科的融合,新開辟了以管理學為基礎以藝術學為依托的藝術管理學科的新的獨立學科領域,增強了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科協同性、交叉性、綜合性和市場的適應性,建立了藝術管理專業與市場和社會的對接機制。英法等歐洲國家的藝術管理專業也走了相似之路,唯一與美國不同的是,由于英法等國家的部分藝術組織與機構是政府出資的公益性組織,他們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公共事業管理部分課程,深化藝術學科與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融合力度。與歐美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的藝術管理專業無論是從專業開設、人才培養體系還是專業建設等環節,都不注重專業與市場和社會需要的適應性,因此必須擯棄校園和學術自我封閉的藝術,樹立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全球的開放辦學理念。
設立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AAE: 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是美國藝術管理學專業和學科建設的顯著特征。該協會對美國的藝術管理學專業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值得我國借鑒。AAAE雖然并未對藝術管理專業設置決定性的認證門檻,卻設定了藝術管理學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標準。AAAE還匯聚了來自各所學校的藝術管理學精英,向其推廣這些教育標準,促使其藝術管理學專業教育不斷走向標準化、專業化和國際化。[10]
另外,AAAE還設置了嚴格的會員準入制,即:(1)具有指定的教育管理者;(2)授予過藝術管理學學士或研究生學位;(3)具有明確并公開的藝術管理學專業課程;(4)至少在三年內有過授予學位的記錄。2004年美國的46所設置有藝術管理學專業的學校中有40所為AAAE會員。到2012年,美國有82所學校開設了藝術管理學專業,其中56所為AAAE會員。可見AAAE對設置有藝術管理學專業的學校影響日益加深,促進了藝術管理學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
我國可根據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和藝術管理學科的交叉融合性,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實際,構建符合我國特色的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對藝術管理學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進行適當的監督、引導和管理。
第二,明確學科定位,構建“多學科協同、校際協同、校企協同、國際協同、高校與行業協會協同”的協同創新機制。
鑒于學界凌亂的藝術管理學的學科界定,有必要確立其理論框架,明確學科定位。藝術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可從學科層面、歷史層面、組織管理的宏觀和微觀層面加以探討。藝術管理學的核心內容包括:(1)藝術行政管理與藝術行業管理;(2)藝術企業管理與藝術團隊管理。前者聚焦于管理過程及程序,可譯為“Arts management”;后者側重于公權力的決策,可譯為“Arts administration”。學科和歷史層面的知識是構成藝術管理學的必要支撐,具體見圖1。圖1藝術管理學的理論框架[11]
要明確藝術管理學的學科定位,首先須克服把藝術管理當做藝術類專業的衍生專業的思維,真正把藝術管理作為新的管理學科來設置。丹恩·馬汀在《藝術管理這一行》的推薦序中寫道: “今天,第一流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讓表演搬上舞臺或是讓展覽能夠順利進行的各項事宜,他們還得了解管理程序的內部各項理論與實務、外部的環境挑戰、組織文化對運營的效應、不斷變動的挑戰,以及策略性抉擇的契機與現實( 還有不作抉擇所可能產生的后果) 。”[12]由此可見藝術管理作為管理學的學科屬性的重要性。其次,為克服目前的“學科資源稀薄、課程標準凌亂、教學團隊水平低、校企脫節”等問題,探究構建“多學科協同、校際協同、校企協同、國際協同、高校與行業協會協同”的協同創新機制,匯集多方資源,創新多層次藝術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作為新興的學科專業,單個學校的力量是極其單薄的,要主動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需求,與行業學會協同編制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構建學科交叉協同、校際協同、校企協同的藝術管理專業教學團隊,搭建專業實踐平臺,推動藝術管理專業在招生選拔、培養模式、評價機制、資源配置、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從而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加]弗朗索瓦·科爾伯特,著.文化產業:營銷與管理[M].高福進,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譯序.
[2]文化部 財政部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文化產業網.2014-09-03.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14826/news_84219.shtml.
[3][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54.
[5]孫儀先.關于藝術經濟學研究重點與框架的思考[J].裝飾,2002(2):11.
[6]周立.對藝術管理學科建設的思考[J].教育評論,2011(1):104.
[7]譚魏.再論藝術管理的學科屬性及其它[J].藝術與設計,2011(2):193.
[8]趙志紅.藝術管理的核心是藝術——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學系創始人、美國國際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AAE)前任主席瓊·杰夫瑞教授[J].藝術教育,2007(8):53
[9]商爾剛.淺析藝術管理學及其在我國的學科建設[J].藝術評論,2007(5):58.
[10]Varela Ximena.Core Consensus,Strategic Variations:Mapping Arts Management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43: 7-87,2013.
[11]李精明.藝術管理學基本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2.
[12]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2011.Accessed March 15,2011.http://www.artsadministr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