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日軍為了支持太平洋戰爭和準備以中國大陸作為其垂死掙扎的基地,急需打通平漢、粵漢和廣九鐵路,以求鞏固廣州、香港兩個重要的中轉站。為此,日軍發動了打通廣九鐵路的戰役。
11月10日,日軍第二十三軍第一·四師團開始向廣九鐵路沿線發動進攻。國民黨軍獨九旅,徐東來支隊聞風而逃。11日,日軍占領了廣九鐵路沿線的常平、樟木頭、塘廈、天堂圍和平湖等地。隨后,日軍一·四師團兩個聯隊,駐莞城、石龍、太平的日軍以及偽軍第三十師等部共900余人,采取所謂“鐵壁合圍”的戰術,向廣九鐵路以西的東莞大嶺山根據地發動“萬人掃蕩”,妄圖一舉消滅抗日游擊總隊東莞地區的主力。
11月18日清晨,日軍開始分路出動,實施“合圍”計劃。18日拂曉,珠江隊返回寶安途中,于蓮花山與進犯之敵相遇,展開激戰,斃傷敵50余人后,也分別轉向大嶺山。駐守寶太線懷德的黃布中隊在遠豐后山與日軍發生激戰。為掩護中隊主力撤退,突擊班班長張喜帶領全班戰士與幾十倍于我之敵展開浴血奮戰,斃傷日軍20余人。最后全班勇士壯烈犧牲。18日下午三時許,游擊總隊珠江隊、第三大隊等部近千人,被日偽軍包圍在縱橫僅10余公里的大嶺山。日軍在大嶺山周圍的所有村莊都駐兵把守,設崗放哨,嚴密封鎖所有交通要道,形成了“鐵壁合圍”的態勢。日軍還出動飛機,繞著大嶺山低空盤旋偵察,不斷發出信號彈,撒下“勸降”傳單。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王作堯、楊康華、鄔強、彭沃等領導人在馬山廟臨時指揮所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堅持到夜晚后,分三路突圍,突圍時力求不與敵人接觸,秘密地從敵人包圍圈之間沖出。各部隊嚴格遵守突圍要求,由于準備工作嚴密、道路偵察細致、選擇準確適當,在當晚零時前,終于勝利突出重圍,三路突圍部隊在當地地下黨組織和群眾幫助下,按計劃行動,安全抵達目的地。
19日晨,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從四面八方攻擊大嶺山,結果一無所獲。但日軍仍不死心,在大嶺山展開地氈式的搜索,接著到處設立據點,對大嶺山周圍的鄉村反復“清剿”。
游擊總隊勝利突圍后,立即展開反“掃蕩”的戰斗部署,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和威脅。不到10天時間,各路“掃蕩”日偽軍紛紛撤兵。
日軍“掃蕩”大嶺山根據地計劃破產后,又將鋒芒轉向寶安。11月22日,日軍出動500余人,分三路進犯布吉、龍華。珠江隊和寶安大隊一部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對敵人進行包圍阻擊,迫使敵人龜縮龍華固守待援,直至深夜才分路潰逃。
12月4日,日軍再次調集兵力500余人,對陽臺山根據地進行“圍攻”。上午8時許,日軍100多人,由天堂圍經觀瀾圩、百花洞、大水坑向烏石巖挺進,珠江隊和寶安大隊在大水坑進行伏擊,經一天激戰,日軍被大量殺傷后,從百花洞潰逃。同日上午11時,日軍200余人從布吉沿公路進犯龍華,遭到寶安大隊迎頭痛擊。5日,日軍在烏石巖集結后,向黃麻布、麻埔洞一帶推進,企圖伺機襲擊寶安大隊。寶安大隊于黃田設伏打擊日軍,斃傷日軍30余人,戰馬9匹。余敵狼狽竄逃。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珠江隊、第三大隊、寶安大隊取得反掃蕩作戰的勝利,迫使日偽軍主力撤出東莞、寶安抗日根據地,退守廣九鐵路線。日軍的所謂“萬人掃蕩”被徹底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