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助學案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知識能力,設計編寫的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學習方案,是學習目標與要求具體化的載體,具有助讀、助思、助論、助練、助評的實際作用。它在客觀上為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鞏固訓練等提供了一系列的預設步驟,真正實現了從教材到“學材”的轉變;在主觀上確立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了從以往的“要我學”到“我要學、我能學、我會學”的轉變。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還可以有效地利用助學案,巧妙點撥有效生成,讓課堂教學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一、對比點撥,引導學生反客為主,躬逢真知
助學案,通常是由教師設計制作,用來輔助、幫助學生的。當學生接觸使用一段時間后,已經對助學案有了一定的了解。筆者便選擇了一篇學習目標突出、難度適中的詩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設計完成一份助學案。匯報展示階段,一組的設計片段如下:
①本詩(《雨霖鈴》)中選擇了哪些包含送別之時不舍之情的意象?
②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學過或者讀過的詩詞中,還有哪些含有這些意象?
讀過原詩,第一個答案一目了然,即“柳”(音同“留”)、“長亭”等意象。第二個問題稍加回憶與思考也能說出一二,如“秋”(一別心知兩地秋)、“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水”(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可以說,這個助學案不僅關注到了“詩歌意象”這個學習重點,還進行了有效的知識回顧和遷移,應該說是成功的。
但是,無論朝代如何更迭,人事如何變遷,不管是古風雅韻,還是唐詩宋詞,情感遭遇和人生慨嘆是古今共生、你我皆有的。而以上感情的抒發往往會借助于意象,因此對意象合理整合和適當拓展是必要的。
經過筆者點撥,該小組在助學案中增加了第3個問題:請寫出以下古詩詞常見意象的含義,并舉出相應的例子。
梅花:①迎霜綻放,敢為人先。(“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②凌寒不屈,頑強傲骨。(“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
③高潔脫俗,孤芳自賞。(“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由此看出,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含義的物象不止一例,而意象的含義往往不是單一的。學生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均得到了有效訓練,知識得到了遷移和儲備。這對今后的學習起到了夯實和鞏同的作用。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只有教師才能設計完成的助學案,經由小組的集思廣益能夠初具雛形,而在教師的巧妙點撥下又能得其精髓,學生由助學案的使用者變為設計者,在獲得教師點撥和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可以生成新的問題,習得新的知識,助學案的效用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二、實例點撥,引導學生層層剝筍,漫溯深思
鮮明的邏輯層次是助學案的顯著特征,一般的助學案包括四個部分:“學習目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課程標準,是考試說明的具體化學習要求;“自主梳理”是學習內容的問題化呈現,是助學案的核心內容。在這一部分,也可依據學科需求,設計如“想一想”、“練一練”、“做一做”等小的板塊;“學習感悟”用于記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問、體驗、心得,以及教師點撥的核心要點;“自主訓練”是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及時反饋檢測。以上部分既是認知規律的體現,也是切合學生學習實際的大膽創新和實踐。
如備課組提供的《記念劉和珍君》的助學案,其中主備教師設計的“自主梳理”部分的第—個問題是:“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這個問題對于一向比較忌憚魯迅文章的學生而言,確實是有不小難度的。
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將這個大問題逐層分解為三個小問題:程君是誰?程君為什么覺得有作文的必要?程君為什么要請求魯迅先生作文?
結合書下注釋和助學案“知識鏈接”、“背景介紹”板塊的介紹,學生很容易回答出第一個問題:程君就是程毅志,是和劉和珍、楊德群等一樣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進步女青年;從程君的身份與她和魯迅間的對話可知,她希望能有人“寫點什么”,讓劉和珍等人的事跡被更多人知道。這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真相的尊重,同為愛國青年的她當然希望同胞的鮮血沒有白流,希望能夠感召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原文第一節“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此句不僅印證了第一個答案,而且直接回答了第三個問題,因為劉和珍的尊重和推崇,所以希望能由她心目中的最佳人選——魯迅來完成。不僅如此,由于魯迅在當時文壇,乃至整個社會的重大影響力與一定的話語地位,南他來寫這篇“記念”的文章才能真正告慰死者,喚醒民眾,警醒后人。
這一抽絲剝筍的過程就是深入剖析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漫溯的過程,更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討論分享及有效生成的過程。
三、巧妙點撥,引導學生歸類問題,體驗情感
助學案的最大特點是課前教師就將蘊含問題的情境打印出來發給了學生,克服了以往教學中由于教師讀題所花時間多、學生匆忙看、來不及思考與討論等問題。也就是說,運用助學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上因時間有限而產生的邏輯不清、層次不明、語言組織能力不強等問題。
如助學案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請賞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王實甫《長亭送別》)
關于“賞析”,課標里這樣表述: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而實際答題時學生往往會簡單翻譯一下文句,然后套用一些贊美之詞。顯然,“賞”的前提是“析”。筆者將此題分解為三個具體步驟:①內容分析;②藝術手法;③情感作用。按照這樣的答題步驟可得知,“青山”一句描寫了鶯鶯送別張生時所見深秋郊外黃昏之景,借此景抒發內心無限惆悵與眷戀不舍之情。
此類題型,首先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在讀懂的基礎上學會概括分析,還需要學生在課外做適當的積累,比如對于常見藝術手法及作用方面的術語,更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和考生對文意的把握,形成一堆可以用來作為答案的基礎材料,并嘗試分點答題,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能力技巧。
總之,教學中,教師借助助學案深入學習小組,與學生共同討論,引發問題并巧妙點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關注度;同時,教師又是一個觀察者、信息收集者,要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和收集學生在運用助學案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點、誤區以及思維亮點,對學生的認知進行及時的肯定和匡正,通過點撥實現師生思維的高度融合;教師還是一個學習者,在指導學生合作討論的過程中,通過點撥無形地提升了自己的課堂駕馭藝術,為自身獨特教學風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