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保
教學有效性問題是當下中學各學科教師熱議的話題,歷史學科也不例外,建立高效歷史課堂成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熱點。筆者認為,中學歷史一線教師只有深刻理解當下有關教學有效性爭論的根源,才能真正解決教學中的困惑,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良性發展。
一、兩種教學效率觀及其沖突
事實上,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討和爭論由來已久。2007年3月,《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雜志發起了有關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大討論。一大批高校專家、教研員、歷史教師發表了具有真知灼見的專題文章,從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的理論原點出發,結合課改之初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幫助一線教師厘清了有關中學歷史教學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提出了諸多課堂教學策略。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問題不斷涌現。2014年1月,《歷史教學》雜志也發起了“關于一堂好課標準”的征文活動。《歷史教學》前主編任世江先生等分別著文,展開新一輪的討論,有關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討與爭論再次成為熱點。
有關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分歧,根源在于對“有效”或者“高效”中“效”的認識上存在分歧,從而產生了服務人生的效率觀和服務考試的效率觀。
高校專家和課改專家從歷史教育的本質出發,認為歷史教育(教學)應當服務人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雜志社主編任鵬杰先生認為:“在談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時,恐怕也要從根本上來看:歷史教學應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緊密關切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也就是說,判斷歷史教育有“效”與否,主要是看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否做到了服務人生。這一說法的正確性毋庸置疑。
但是,這種對于中學歷史教學有效性的認識顯然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幫助學生提高成績,才是衡量教學有效與否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尺子。服務人生的歷史教學在高考中未必是有“效”的。
二、兩種教學效率觀的彌合
服務人生的歷史教學是一種理想的、詩意的教學,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意義重大;服務考試的歷史教學是一種現實的教學,對學生的升學、就業前景影響很大。因此,怎樣彌合兩種教學效率觀,在不同維度都體現出教學的高效性,應當是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對此,筆者在以下三個方面做了有效的嘗試。
1.專業閱讀是課堂高效的基礎
讀書可以提升教師的素養,認清教育的本質。對于歷史教師而言,讀書至關重要。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人文社會學科,內容包羅萬象。而且,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種新理論、新史觀撲面而來。不讀書,不僅難以駕馭課堂,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有選擇地閱讀了一些歷史專著和專業論文,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自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筆者曾讀過英國歷史學家彼德·伯克的《圖像證史》,書中“雖然照片不會撒謊,但撒謊者卻可能去拍照”等很多觀點讓人眼前一亮。利用書中的圖像理論和圖像證史的建議,成功地解決了教學中的歷史圖片難題,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加深了學生對教科書的理解。
所謂“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只有海量地占有信息,才能用新理論武裝起自己的大腦,才能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同時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促進兩種教學效率觀的契合。
2.情感體驗是課堂高效的真諦
歷史本身是真實客觀的,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的應該是真知灼見,與學生交流的應該是真情實感,讓學生收獲的應該是真相和真理。歷史課堂上,教師除了要有真才實學,還要有真情實感,只有被歷史打動了的教師,才能真正地用歷史打動學生。
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屈辱史特別是日本侵華史的時候,筆者都要深度研讀史料,關注歷史細節,滿懷悲憤、惋惜的情感走上講臺。利用經典的史料,輔之以飽含深情的講述,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歷程,讓學生置身于真實而悲壯的歷史情境中,使學生產生痛定思痛的真摯情感。
通過這種聲情并茂的講述,成功地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點燃了愛國主義的火焰。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讓學生記住近代歷史的要點,總結近代史的教訓,而沒有切實的情感體驗,學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歷史,更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3.調動學生是課堂高效的保障
新課程改革的要旨在于轉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以教師為教學主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相當多的歷史教師專注于歷史知識的傳授,獨占課堂,不給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時間,不經意間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促進課堂高效的根本方式就是讓學生動起來,“生”動才能生動,生動才能高效。筆者時常在課堂上設計辯論賽、歷史課本劇表演、歷史聽寫大賽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種具有挑戰性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事實也證明,把學習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才會“活”起來。而且,讓學生行動起來,獨立思考、主動建構知識的課堂,契合了能力立意的考試評價改革趨勢。
課堂上師生平等,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能做課堂的旁觀者。正如任世江先生所言:“學習歷史需要引導,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應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那種流行一時的讓沒有經過思維訓練的學生占據課堂,教師只能講20分鐘的做法,簡直是兒戲歷史。”追求歷史教學的高效,要求教師既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扎實的學科知識,更要有靈活的課堂駕馭能力,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其積極地去建構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
總之,上述兩種教學效率觀的差異折射出教育理想與教學現實之間的矛盾。歷史教學既需要服務人生,也需要服務考試。歷史教師要做到海量閱讀,關注教育動態,熟悉課改理念,充分了解學情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課前認真備課,課堂激情投入,課后及時反思,有效構筑教育理想和教育現實之間的橋梁,彌合兩種教學效率觀之間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