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紅
有些教師常常抱怨學生的文章內容貧乏、淡而無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生的生活圈子狹窄,對生活缺少思考。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比~老的話形象地說明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故作為語文教師,要關注生活,打開渠道,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理解生活,豐富對生活的感受,立體開發、多元吸收、自由表達,激活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
一、多維觀察積累生活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寫作的好素材,而在寫作和生活之間,觀察是一座橋梁?!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解放學生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他們感知生活,時時處處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
一是觀察自然。教師要因時因地引導學生融人大自然,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千姿百態,無奇不有:秋去冬來,寒來暑往,云蒸霞蔚,鳥語花香,花開花謝,云舒云卷,多姿多彩……我們要讓學生觀察它們,要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膚覺多種感官參與、體驗、積累。比如春雨霏霏的日子里,可引導學生觀察雨絲的飄逸,感受雨中、雨后景物、景色的變化……實踐中,要學會有序觀察、重點觀察、細致觀察和聯想觀察,形象、真切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增加生活積累。
二是觀察學校。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親切、最喜愛的。在學校,學生每時每刻都在親身接觸或經歷學習生活中的事情,心中會產生獨特的感受。如每周一集體晨會上莊嚴的升旗儀式,有趣的科學實驗課,激動人心的校運會,豐富多彩的少兒藝術節活動……教師還可為學生設計這樣一些觀察練習,如讓學生在校門口站幾分鐘,觀察每個同學進校園時的衣著、神態;觀察幾位老師上課時的不同習慣、姿態等。
三是觀察家庭。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家人間的互相關心、照顧、團結合作,或偶爾產生的矛盾等,這些都是學生觀察家庭生活可得到的好素材。教師可讓學生“當一天家長”,觀察一家人的活動;給父母洗一次腳,給奶奶捶背,觀察他們的反應;跟家人做一次家庭游戲,觀察大家的表情、語言和動作等。
四是觀察社會。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渠道。去街道、進超市、觀鄉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空間,仔細觀察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超市中精挑細選的家庭主婦,各色各樣花錢不眨眼的大款,感受家鄉的風俗人情、城市的發展變化。高年級還可開展“我是社區調查員”活動,走進社區,捕捉生活中有趣的人、事、物。學生可寫下自己的觀察所得,如《社區熱心人》《給小區居民的一封信》《爭當環保小衛士》等。
二、多彩活動豐富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在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笨梢?,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豐富了,寫作的材料也就多了。多彩的活動,會讓學生生活色彩繽紛,妙趣橫生。
第一,可開辟游戲天地。愛玩樂是小學生的天性,游戲為孩子創造了一個愉悅的天地,也是發展兒童語言的重要形式。教師要會編游戲、玩游戲、寫游戲,讓游戲滲入寫作訓練之中。在玩中寫,寫中玩,寫作也就成為輕松快樂的事了。如組織小學生玩“吹泡泡”游戲,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該活動中,玩得開心有趣。教師可引導學生看自己吹出的泡泡,看周圍的同學吹出的泡泡,活動后由學生回憶游戲過程,作文就會寫得自然逼真。
第二,可開展多種競賽。爭強好勝在小學生身上尤為明顯。教師可多組織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內外競賽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可開展朗誦比賽、“最美學生”征文、課本劇表演、“故事大王”評選、“班級達人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顒又杏山處熞龑?,教會學生觀察、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活,達到豐富學生生活見聞的目的。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看到了許多以前未曾注意到的精彩,生活流淌到了學生的心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寫作便真正成了他們表達、交際的需要了。
第三,可激發趣味聯想。小學生的視野往往比較單一,不善于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做由此及彼的聯想,這就影響了對生活的感受,最終也影響其寫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做一些聯想方面的練習。如對“鞋子”的聯想。由鞋子可以聯想到腳,由腳聯想到走路時留下的腳印,進而聯想到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足跡,再深入一點,可聯想到社會的發展進步……這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廣泛地進行類比聯想、相似聯想、反向聯想、連鎖聯想,學生見到的事物就不再是孤立的了,他們眼中的社會,就逐漸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整體了。
第四,要悉心體驗生活。教師引導學生寫作,要悉心指導學生體驗來自自己生活實際的事,體驗得越深刻、越細致、越有新的感悟越好,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有靈氣。許多學生由于整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一切,往往忽視其存在。其實,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沃土和靈感的源泉,如“響水不開,開水不響”,是司空見慣之事,但有心的學生熟視細睹,從平常中發現不平常,就寫成了佳作。因此,平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細心觀察事物,如到校園花圃里觀察各種小蟲,到池塘邊去看魚兒的嬉戲,甚至可到果園里親自采摘,進行“我與果園零距離”的體驗。
三、以讀導寫 表達生活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與寫作就是如此密切相關的。
首先要用好教材。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認為:“讀寫結合是中國語文教學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惫式處熞獮閷W生的讀寫結合訓練創造有利條件,使讀寫之間的“學習遷移”更具有穩定的性質。如蘇教版《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其中有一段是圍繞“維也納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來寫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發現這是一種“總分”式的寫作方法,分寫的幾個方面是并列關系;接著,在作業設計中緊扣“圍繞中心選取材料以及有序描寫建筑物的寫作方法”,讓每一小組精心設計一個中心句;進而,練習圍繞中心句從有關方面展開敘述,學生便“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
其次要讀中學寫。要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廣闊、更深刻的感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在書籍中認識世界、人生、社會。教師要關注書本,更要拓展閱讀資源,豐富學生生活??捎蓭熒步ㄎ鍌€“一”,即設立一個圖書角;上好一節閱讀課;每天背誦一首詩詞;每天做好一次閱讀記錄;每月師生同讀一本書。在閱讀中,師生共同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定期在班上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做書簽、手抄報、寫書評等。這樣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生在書的海洋里感受生活中的悲與喜、成與敗、善與惡、美與丑。學生通過閱讀會更深刻地感受生活,為他們的練筆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真正體現大詩人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四、習作交流展示生活
培養學生寫作文,要說真話,這不僅是寫作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故在習作交流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對生活的真正思考與發白內心的真情表達。
一是真情表達。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空話、套話連篇,千人一面,實際上是假作文,而只有真作文才是對生活的真正結晶。若學生沒有真正寫出自己的語言,沒有真正寫出自己的體驗,沒有真正寫出自己的思想和靈魂,那只能是無病呻吟。作為教師,應更新觀念,直面學生,由以往的“呆板平面式”教學轉變為“真情流露式”教學。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命題,鼓勵學生自由記錄自己的生活,自由記錄自己看到的校園內外所發生的精彩故事。記錄有感觸的事、有思辨的事,描述自己所見所聞的真人真事,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讓學生享受傾吐心中積蓄之快,體驗抒發“真情”之樂。
二是熱愛生活。寫作的激情來自對生活的熱愛。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稅鄣慕逃分阅艹蔀橛绊懡處?、家長、學生的經典作品,還不是源于小作者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無限的熱愛與感恩之情嗎?寫作文就是要解放學生的思想,解放學生的心靈和才智,讓他們的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讓他們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真正讓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五、多元評價 回昧生活
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要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回味生活。
一是多樣評改。很多時候,作文發到學生手中,大多數學生只看一眼等級就算完事了,對于教師的“評價成果”卻置之不理,更無法談及細細地研究出現的問題了。這種傳統的作文評改方法,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積極性受到壓抑。因此,在作文批改這個環節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由被動變為主動,創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評改作文時,可以集體批改,可以采用學生自評自批與同學互相評改相結合,也可教師評改與學生評改相結合。多樣的作文評改方式,可改變“教師慷慨講,學生默默聽”的狀態,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文章,別的同學的文章,甚至教師的下水文章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二是多元評價。作文評價的多元化,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開展評價活動時可充分調動不同評價主體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特別是在有爭議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能力,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多元評價,似潤“筆”無聲的春雨,可以喚醒學生寫作的自信,點燃他們寫作的激情,從而讓學生愛上寫作。學生的心靈豐富起來了,就會將生活和閱讀的體驗以及心靈的感悟結合起來,形成表達上的再創造,以兒童的視角和言說方式,創作出更多的童真、童趣美文。
生活是寫作的沃土,對生活的觀察、理解、感受是寫作的種子,小學生學會了感受生活,也就具備了開山取寶的本領,巧婦樂為有米之炊。若教師引生活源頭活水,給學生鋪一條筆頭生花路,學生寫作必將會出現萬紫千紅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