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云科學革命:從科學3.0到科學4.0的躍升

2015-10-15 19:28:20劉益東
科技資訊 2015年20期
關鍵詞:科學評價

摘要:本文從學者的需要及其滿足、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越來越緊密的角度來考察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把科學發展與科學形態的演變劃分為科學1.0、科學2.0、科學3.0,并指出即將發生科學3.0到科學4.0的躍升,這一躍升可稱之為云科學革命。云科學革命新增六項內容:①以優秀學者為本、以滿足優秀學者的意愿和需要的角度進行體制機制的設計與安排,以國家和社會需要為引導與約束;②開放式評價法;③開放式經費分配與考核制度;④學術帶頭人決定論、前沿學者認證制度與前沿學者負責制;⑤網絡/平臺型科研體制;⑥知識生產企業化及學術市場化。實施開放式評價法與前沿學者認證制度是云科學革命的啟動之舉,此外還探討了三項具體實施方案,以體現出云科學革命帶來的新機會與新變化。通過云科學革命可以實現科技體制機制的深度改革,快速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

關鍵詞:云科學,智力互聯網,游戲科學,第五范式,受控評價,開放式評價,學術帶頭人決定論,前沿學者認證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b)-0000-00

Cloud Science Revolution:The Leap from Science3.0 to Science4.0

LIU Yidong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erspectives, one is the demand and their satisfaction of scholars, the other is the current context that the binding of science,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close, and the paper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forms into science1.0, science2.0 and science3.0, it points out that the leap from science3.0 to science4.0 will be impending , and we can be called it Cloud Science Revolu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 forms, science4.0 has six new features: excellent scholars oriented, the method of open evaluation, open forms of fund allocation and academic assessment, determinism of academic leader and frontier scholar responsibility system,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based on networks/platforms, enterpriz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Open evaluation method is the initial step of Cloud Science Revolution, the paper still further probes into three specific plans, so to reflect the chances and changes brought by the Cloud Science Revolution.

Keywords:Cloud Science, Intelligence Internet, Game Science,Fifth Paradigm, Controlled Evaluation, Open Evaluation, Determinism of Academic Leader,Frontier Scholar Certification

科技事業的興起是工業革命之后影響社會發展最大的事情,筆者從專家學者(以下簡稱“學者”)的需要及其滿足與實現、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越來越緊密從而實現科技進步與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考察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有一條明顯的線索,就是從學術評價、經費資助與分配、學術組織方式、科研體制機制到科技與社會的關系,這些因素變得越來越適應和滿足學者的需要,能夠及時、充分地調動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自組織等方式把學者的聰明才智組織地越來越有的放矢、高效合理。另一方面,學者及科技事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結合的越來越密切,學者與經濟社會雙方的需要對接、耦合的越來越緊密和深入,實現了科技經濟一體化。[1]因此,可以從這一角度和主線來考察和預測科技的發展與變革,準確把握科技發展的分期、動因及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本文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探討學者的需要;二是從科學1.0到科學4.0過程中學者發揮作用的適配因素及其演變;三是重點探討云科學革命,即從科學3.0到科學4.0的躍升;四是列舉云科學革命引起的三個革命性變化。

1.學者的四項主要需要

作為一種職業,學者有其自身的需要,筆者認為學者有四項主要需要:(1)成果和能力獲得及時承認、獲得聲望和歸屬共同體的需要;(2)獲得工作條件、研究經費、合作者與學生弟子的需要,組建并主持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室、研究團隊的需要;(3)研究成果得到傳播、傳授、傳承、引用、轉讓和應用及贏取回報的需要;(4)學者利用成果和專業能力報效國家和社會,擔負社會責任、實現人生抱負的需要,包括從事公益活動、創建學術組織、知識密集型服務機構、科技企業、非政府組織(NGO)或社會企業、成為社會企業家等,體現出知識分子的國家情懷、天下情懷的需要。這四項需要是學者的職業需要,對于把學術看作安身立命的事業的學者來說,更是同樣有這四項需要,所以說這四項需要是學者的主要需要即可。如果用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對比,大致可以說“修身:個人及其成果獲得承認、獲得聲望;齊家:組建與辦好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室、研究團隊;治國:成果產業化、國家化;平天下:報效國家、天下情懷。

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相關,學者的需要也有層次性,通常是從獲得承認到報效國家與社會這樣逐級提升,多數情況是獲得承認、得到經費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追求報效社會這樣的高層次需要,當然也有不少例外,即基本層次的需要還沒有滿足就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學者的四項需要是否得到充分的保障與滿足,直接影響到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當然,學者的需要及貢獻能否與社會的需要直接對接、耦合,是學者能夠持續得到社會資源配置的關鍵,科技之所以能夠發展到如此巨大的規模,不是因為學者的好奇心與探索自然奧秘的執著(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等只能解釋小科學的出現)而是因為科技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用,而且成為第一生產力、核心競爭力所致。

2.從科學1.0到科學4.0:學者發揮作用的適配因素及其演變

學者是推動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如何讓學者充分發揮作用并把學者的聰明才智高效合理地組織起來是關鍵中的關鍵。筆者發現科技史的發展、科學形態的演變有一條主線,即從學術評價、經費分配、學術組織、科研體制機制到科技與社會的關系,這些適配因素變得越來越適應和滿足學者的需要,能夠及時、充分地調動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自組織等方式把學者的聰明才智組織的越來越高效合理、有的放矢,把學者的需要及貢獻與社會的需要對接、耦合的日益緊密和深入,實現科技與經濟一體化。按照這一主線,筆者提出科技發展與形態演變經歷了科學1.0、科學2.0、科學3.0,目前正在向科學4.0躍升。

古代有無科學是有爭議的,但是古代有關于自然知識的理論,我們可以稱之為古代科學,也就是科學0.5,科學1.0是近現代科學的開始。在十七世紀,科學研究的中心不是在大學,而是在學術社團,成立于1660年的英國皇家學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該學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它是世界上歷史最長而又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在英國起著國家科學院的作用。筆者稱科學1.0是“學會式科學”,它解決了論文發表、同行評議、同行承認和學術共同體的問題;科學2.0稱之為“學院式科學”,以法國科學院、德國研究型大學為代表,它解決了學者職業化問題,初步解決了經費、工作條件與合作者及學生的問題;科學3.0稱之為“研發式科學”,它保留學院式科學的特點,又有產業科學的特點,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較好解決了經費、工作條件、合作網絡、成果傳播傳授及轉化與回報問題,初步解決了報效國家和社會、擔負社會責任、實現人生抱負和天下情懷的問題;科學4.0稱之為“網絡式科學”,也可稱之為“云科學”,它全面解決學者的四項需要問題,全面提升學者工作、合作、獲得承認、獲得經費、成果傳播傳授傳承與轉化以及獲得回報的效率與品質,全面解決學者報效國家和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人生抱負和天下情懷的問題。從科學1.0到科學4.0,逐級提升,后者都是不僅滿足了新需要而且滿足了前面的各項需要。

科學3.0是學院式科學之后的科學形態,筆者稱之為研發式科學,它能夠較為準確地體現這一科學形態的特點,明顯優于學界已經有的“后學院科學”、“企業化科學”、“產業科學”之說。筆者不贊成后學院科學之說,因為它不能準確概括學院式科學之后的科學形態,更無法體現科學形態不斷演進的特征。學界對后學院科學說也是有批評的。這種“后”論多是只顧眼前方便不計長遠變化的懶漢理論。

通過對科學形態變化的考察來理解科學的發展是有效的,筆者認為科學形態主要由支持學者工作與活動的科學研究平臺和科學活動平臺所決定。科學研究平臺包括基本假設、基本觀念、基本模型、基本工具、基本事實和基本結論,以支持、啟發和約束學者的研究。基本觀念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信念等,基本工具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分析框架等。科學活動平臺是支撐科學活動的平臺,包括科學建制化、R&D化、科學園區、科學產業化、科學國家化、學術評價、經費分配、勝出機制、科技體制機制、科技政策與制度等。以往所說的科學革命(哥白尼革命、伽利略革命、達爾文革命、牛頓革命、麥克斯韋革命、愛因斯坦革命等)都是指科學知識體系的變革,其核心是科學研究平臺的變革與轉換,庫恩的范式、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也可大致理解為科學研究平臺層面的事情,這種革命可稱為第一類科學革命。科學活動平臺的變革與轉換可稱之為第二類科學革命,例如科學職業化、研究型大學的出現、R&D化、科技園區的創建等。[2]從科學1.0、科學2.0到科學3.0,科學研究平臺與科學活動平臺都是逐級提升的,反映出滿足學者的各主要需要方面在不斷變化和提升(這種變化與提升是技術進步、方法創新、政策制定及多方互動、博弈的結果),以求達到充分調動學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并高效合理地組織其工作與活動的目的。拙作《智業革命》闡述了科學1.0到科學3.0諸多方面的變化與提升[3],表1是筆者提出并簡要概括的科學形態演變與學者需要的滿足以及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本文則著重闡述科學4.0的特征。

表1 科學形態的演變與學者發揮作用的適配因素

科學形態 科學形態簡稱 時間 組織方式 研究范式 評價方法 滿足學者的需要 科技與社會的結合

科學1.0 學會式科學 16-18世紀 學術社團,大學 實驗科學

理論科學 同行評議 同行承認與歸屬 很少

科學2.0 學院式科學 17-19世紀 學術社團、大學、科研院所 實驗科學

理論科學 同行評議 同行承認與歸屬、部分工作條件與經費 不多

科學3.0 研發式科學 19-20世紀 學術社團、大學、科研院所、工業實驗室、科技園區 實驗科學

理論科學

計算科學 同行評議、文獻計量 同行承認與歸屬、工作條件與經費、研究團隊、成果傳播轉化與回報、部分報效國家與社會 密切,產學研政用,主要是與經濟和國防結合,部分網絡化、部分全球化

科學4.0 網絡式科學

云科學 21世紀~ 學術社團、學術社區、大學、科研院所、工業實驗室、科技園區、網絡/平臺型科研與教育組織 實驗科學

理論科學

計算科學

數據科學

游戲科學 同行評議、文獻計量、開放式評價 同行承認與歸屬、工作條件與經費、研究團隊、成果轉化與回報、報效國家與社會、天下情懷 非常密切,全面結合,社會方方面面,網絡化、全球化

3.云科學革命:從科學3.0到科學4.0的躍升

科學事業中有大量的網絡應用,e-Science就是利用互聯網實現科研人員的全球合作與資源共享,所謂的科學2.0等也是此意。但是,目前支配學術活動和科技運行的核心要素(評價方式、學術優先權制度、經費分配等科技體制機制等)都是在工業時代形成并延續下來的,其效率和品質不高。雖然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多年,但由于慣性和延遲效應,支配學術活動和科技運行的核心要素至今并沒有多大變化,e-Science也沒有觸及這些核心要素,沒有深入到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一層面。筆者提出“電子學務”、“電子學務革命”概念,對這些核心要素逐一探討并提出改革方案,在此基礎上,筆者借鑒“云計算”概念,又進一步提出“云科學”(Cloud Science, c-Science)概念:把提供智力資源的網絡稱為“智力云”、“科學云”,把管理與運行智力資源網絡的活動和社會建制稱為“云科學”,簡單地也可以將其理解成“智力互聯網”。其涵義有二:一是從用戶的角度看,“云科學”不受地域和機構的限制可以隨時提供智力資源和研究服務,按需使用,按需擴展,高效實現科研人員為其所用而無需為其所有;二是從作為智力資源的科研人員的角度看,只要他們加入到“科學云”,遵循相應的規則,云科學就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包括上述的四項主要需要),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是一場科學革命與人才革命,是高端創新人才(優秀學者、前沿學者)的大解放,筆者稱之為“云科學革命”。[4]簡而言之,云科學就是智力互聯網,是互聯網+智力資源,當然準確地說是大IT+智力資源,大IT主要包括計算機、通信、網絡、數字、智能、物聯網、虛擬、云計算、大數據、軟科技,因為互聯網非常突出,所以大IT也可以用互聯網來代表。[5]

云科學革命的實質是自由學者的自由聯合,責任學者的責任擔當。就是說在科學4.0時代,學者的自由更多,擔負的責任也更大。這一切通過新方法、新標準、新的體制機制和新平臺來實現,云科學包括兩大重點,一是讓前沿性的頂尖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實施前沿學者負責制,提高前沿科技和高端研究的發展水平;二是讓普惠性的精專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發揮互聯網的網絡結構與點對點的特點,讓有一技之長的專家學者(精專人才)為廣大的企業等各種組織和個人服務(“星期日工程師”變成新常態),實現供方與需方的精準對接,一方面讓專家學者充分發揮作用并提高個人收入和知名度,另一方面讓企業等組織與個人得到高性價比的智力服務,由于網絡交流互動(圖文、音頻、視頻)效率的提高,精準對接、復用性、薄利多銷、互比三家(供需雙方都可以互相比較多家、雙向選擇,得到滿意的供方或需方)等降低了智力服務的成本與價格,同時也提高了專家學者的收入,供需雙方均受益,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知識化水平,這是繼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第二次創造力的大解放、大噴發。

3.1科學研究平臺的躍升:新增作為第五范式的游戲科學

從科學研究平臺與科學活動平臺的變化和躍升來看科學3.0到科學4.0,筆者稱之為云科學革命。科學4.0的研究平臺繼承科學3.0研究平臺的全部工具以及部分基本假設、基本觀念、基本模型、基本事實和基本結論,研究范式則包括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第四范式,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第五范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前四個范式如吉姆·格雷所說的是“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和“數據科學”,筆者提出“游戲科學”作為研究的第五范式,該范式解決的是“參與人員受控實驗”問題,是從傳統的受控實驗——參與物受控實驗——擴展到參與人受控實驗,實現人與物的受控。這種參與人的受控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研究對象就是人,控制人是為了研究人;二是研究對象是物,控制人是為了研究物,三是這兩種情況的混合。前者對于研究社會科學、預測學和未來學等領域的問題特別有效,當然研究其他相關問題也同樣有效,也就是說,通過游戲等方式可以解決社會科學、未來學等的受控實驗問題;中者、后者則是對自然科學研究有效。這里的第五范式是指科學研究的第五范式,而不是數據庫設計的第五范式(5NF)。受控實驗是現代科學的核心,沒有受控實驗就沒有現代科學,伽利略因為首倡受控實驗和數學化而成為現代科學之父。但是至今,受控實驗的控制對象是科學儀器與溫度、時間、體積、距離、壓強等有關實驗參數及條件,而對于涉及人員的實驗卻一直無法實現有效控制,在研究人的行為活動及相關問題的實驗時,往往只能通過選擇實際發生的社會案例來解決。游戲科學則可以通過游戲、在線游戲或離線游戲,對人數眾多的參與者進行有效控制(遵循游戲規則即為受控,否則出局或無效),從而完成參與人的受控實驗。

游戲用于教學和教育已經比較普遍,寓教于游戲,游戲案例和“輕游戲”已經興起[6],實際上,學者已經開始利用游戲開展科學研究。在社會科學方面,心理學、管理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中大量使用游戲和電子游戲來進行研究,例如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在1960年代設計的“啤酒游戲”成功解釋了與庫存管理有關的“牛鞭效應”。在自然科學方面,有科研機構借助游戲的概念完成了一篇關于癌癥產生原因的學術論文,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署名為gamer。另一個著名案例是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為揭示蛋白質折疊之謎而設計了第一個針對全世界玩家的分布式計劃Folding@home,《折疊》游戲推出18個月后,吸引了超過112 700 名玩家注冊。該計劃的主持人指出:“我們希望改變通往科學的道路,改變科學的實踐者。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普通人玩游戲,并最終變成諾貝爾生物學、化學或醫學獎的有力競爭者。”2010年8月,該團隊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宣稱,他們實現了第一個重大突破:在一系列的10輪挑戰賽中,玩家5次擊敗了世界上最成熟的蛋白質折疊算法。結論是:玩家的直覺可以和超級計算機媲美,并且擅長解決需要承擔激進創意風險的問題。發表在《自然》上的折疊論文,除了主持人波波維奇及其大學同事外,還有57 000 名玩家并列為正式合著者。[7]研究蛋白質折疊結構的成功說明參與者可以不懂科學,只要遵守游戲規則就可以成為參與者。顯然,如果全面遵守各項、各層面的科研游戲規則就可以成為科學家。

游戲可以成為受控實驗,控制對象是人數眾多的參與者,也就是說,作為科學研究范式,“游戲科學”擴大了受控對象的范圍,解決了以往科學難以解決的問題。科學的核心功能就兩項,一是說明、解釋,二是預測、控制,前兩者已經業績輝煌,而盡管預測學、未來學開展了數十年的研究,卻因研究對象尚未實際存在、尚未實際發生,超出了實證科學的適用范圍,而至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游戲科學則突破了這一僵局。筆者認為,游戲科學包括四個要素:一是專門為科學研究而提出的游戲和規則、方法,有通用的,也有專用的,像上述蛋白質結構的折疊程序就是專用的,設計專門的游戲平臺,用于科學研究的游戲可稱之為“研游戲”,用于科研與教學的游戲可稱之為“科教游戲”;二是為科學研究而建立適當的體制機制、實驗室和網絡平臺及網絡社區,使游戲科學得以有效實施,網絡平臺/社區之于游戲科學就像實驗室之于實驗科學;三是利用游戲科學開展研究,解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交叉科學等問題,包括解決預測和未來等復雜問題,得出研究范例,用以指導和啟發其他學者進行研究;四是開設游戲科學專業和培訓,培養游戲科學的專業人才,迎接游戲科學時代的來臨,就像面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要設置數據科學專業一樣。游戲科學可以進行受控的預演研究,把未來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從而解決了長期以來未來學和預測學這一世界難題,可以全面提升預測學、未來學、技術預見、情景規劃、影視未來學、政策模擬、社會計算、平行管理、復雜性科學等領域的研究。[8]實際上,游戲科學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心理學、管理學的研究,計算科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計算生物學等)也已經有了游戲科學的影子。[9]

3.2 科學活動平臺的躍升:開放式評價、前沿學者負責制、網絡/平臺科研體制與知識生產學場化

科學4.0的科學活動平臺,也就是云科學活動平臺,繼承了科學3.0活動平臺的一些內容,總體原則是:以優秀學者、前沿學者的意愿和需要來設計安排體制機制,以國家和社會的需要進行引導與約束,充分調動優秀學者和前沿學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實現學者個人目標的同時,讓他們的聰明才智高效合理地組織起來以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目標。具體增加的內容主要有六要素:①以優秀學者為本、以滿足優秀學者的意愿和需要的角度進行體制機制的設計與安排,以國家和社會需要為引導與約束(經費與榮譽引導、責任與倫理及法律約束),力求科學技術造福社會;②開放式評價法;③開放式經費分配與考核制度;④學術帶頭人決定論,前沿學者認證制度,前沿學者負責制;⑤網絡/平臺型科研體制;⑥知識生產企業化及學場(學術市場)化。[10]科學4.0有六大特點,公開化、精專化、網絡化、平臺化、市場化和永續化。科學4.0特別強調成果的質量,是成果的質量而非數量決定學者的水平和成功,對科研機構也是如此,對于高端智庫來講,出一項思想成果,比出一百份報告重要,因為沒有出思想,出再多的報告也不能稱之為思想庫。就像對一流科學家的要求是做出重大突破,而不是發表多少篇論文。對于普通學者來說多發論文還有一些意義。

公開化是通過公開實現公平公正,通過公開實現高效合理,恰當的公開能夠解決許多問題,例如,大家知道,許多明星就是因為A角臨時不能上場,作為B角獲得公開展示的機會而脫穎而出。民間也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之說,關鍵是怎么個“遛法”,何種“遛法”最有效。筆者提出的開放式評價法和開放式經費分配與考核制度即可解決這一難題,開放式評價是一種替代同行評議的新方法,它是一種有效的程序化的公開,并且找準了公開的具體內容(突破點四要素),指出可以利用好問題、巧思路、新結論往往具有難得易懂的特點,使得好的研究是能夠用幾百字說出來的,普遍存在著的眼高手低則更是讓“低手”可以利用“眼高”來甄別水平較高的同行。開放式評價是受控評價,即只要遵循公開的評價規范與流程,無論誰來評價都會得到可重復的評價結果,因此開放式評價的問世猶如受控實驗的出現一樣:受控實驗能夠使實驗結果得到盡快公認,受控評價是能夠使評價結果得到盡快公認,兩者的共同之處是使可靠的新知識得到及時傳播和應用,因此受控評價的提出對科學發展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是一場科學革命。開放式評價法可以應用在許多領域(當然通常還需要相應的新舉措加以配合),例如在期刊改革上可以創辦學術新媒體和學術推薦系統,在人才識別上,開放式評價與“三問一圖一分析”、“以成果論英雄、以行為識英雄”法則聯合實現對優秀學者、杰出學者乃至前沿學者的快速甄別,這里的“三問”包括詢問學者的標志性成果及其標志點、獨創點、突破點等學術招牌和三個具體問題(有另文詳述);“一圖”是前沿知識圖譜,它不能用文獻計量中的引證分析來描繪,這是引用方式固有的缺陷所致,筆者提出用“主流成果演進的時間序列+突破性探索+前沿競爭比較”來描繪前沿知識地圖;“一分析”包括置頂分析、突破分析、擴展分析。這些形成了新的成果勝出機制和人才勝出機制,將引發一場人才革命。[11]開放式經費分配與考核制度是以開放式評價法為主要評價方法的科研經費分配與資助制度。在科學研究領域公平與效率是高度一致的,越公平公正就越有效率(創造力越強應得到越多的經費支持,前沿學者應成為學術帶頭人),開放式評價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實現高效合理的學術評價。精專化是指在細分研究領域擁有精深的專長,精專化有兩個級別的人才:優秀級的精專人才和杰出級的頂尖人才,頂尖人才就是在細分領域做的最好或最好之一的專家學者,也稱之為前沿學者,前沿學者就是當下的一流學者。前沿學者負責制是由①前沿學者的甄選與考核;②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前沿學者自組研究團隊、實驗室、工作室并主持工作;③科研經費直接分配或資助給前沿學者并對他/她進行開放式評價與考核等組成的制度。前沿學者負責制中評鑒與甄選前沿學者是最為關鍵的一環,甄別包括了成為前沿學者之后才做出重要前沿突破的情況(否則對年輕學者不利),因為只要因做出突破性進展或小的突破性進展而進入學術前沿,在學術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即可成為前沿學者,對潛一流學者的甄別與確認更是一種有效擴大前沿學者范圍的措施,讓真正有創造力的杰出人才及時勝出并充分發揮作用。因為科學進步的微觀基本方式是“突破-跟進”及其螺旋式或臺階式上升,“突破”只有依靠當下的一流學者——前沿學者,如果學術帶頭人不是前沿學者,就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少重大課題之所以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就是因為不具備前沿突破能力的學者擔任了學術帶頭人,“PI限高法則”又決定了該課題組的水平由PI的水平決定,即使課題組中有更高水平的學者,往往也發揮不了作用。與競技體育一樣,科學研究高度依賴頂尖人才,而且高度依賴頂尖人才擔任學術帶頭人。[12]網絡化與平臺化是指網絡/平臺的科研體制,它以前沿學者及其團隊為網絡節點組成科研網絡,在研究與創新服務平臺的支撐下運行,是網絡時代的主流科研體制,以此顯著減少組織成本和官僚成本,徹底解決官本位問題。科研體制中的官本位嚴重削弱科研組織的社會功能,即使從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看也遠遠得不償失(在科技體制中官本位與創新本位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因為只有前沿學者才勝任學術帶頭人,而官本位的勝出機制顯然與此相悖。科研組織不能有效實現自身的社會功能,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而導致產業落后、失業增多、國家安全與國家競爭力薄弱等是科研體制中的官本位帶來的任何好處所不能彌補的)。[13]市場化是指知識生產企業化及學場(學術市場)化,知識生產在學術規范和知識質量管理的要求下,不僅可以由大學、科研院所生產,也可以由知識型企業生產,現在企業的研發部門也是知識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市場由學者(知識賣方)、用戶(知識買方)和知識產品(論文論著、專利、研究報告、設計方案等研究成果)的交換組成,開放式評價和開放式經費供給及考核與成果轉移轉化制度等把這三個要素聯系起來,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由于網絡環境的出現,科學1.0、2.0、3.0的一些經驗已經在科學4.0中不再適用,但是讓優秀人才、讓前沿學者充分發揮作用并通過自組織等方式將其高效合理地組織起來實現學術目標、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這一主線是一以貫之的。學術帶頭人決定論與前沿學者負責制就是這一特征的體現。

科學4.0在互聯網、e-Science和開放式評價的支持下,強調學術帶頭人決定論,特別突出杰出學者的作用,實施前沿學者負責制。大量事實表明,只要科技體制機制不是特別糟糕,經費有一定保障(甚至這個保障標準可以降到較低水平),那么學術帶頭人就起決定性作用,科研績效、尤其是高水平成果的產出主要取決于學術帶頭人的能力,筆者稱之為學術帶頭人決定論,它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只要科技體制機制不是特別糟糕,經費有一定保障,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就是決定性的;二是研究團隊、課題組的水平取決于學術帶頭人的水平,而不取決于團隊或課題組中水平最高的學者的水平;三是只有學術帶頭人是名符其實的前沿學者,即當下的一流學者或潛一流學者,才可能取得前沿突破,團隊或課題組中的其他成員才可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實際上,即使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杰出學者仍然能夠做出一流工作,比如王選(激光照排發明人)、中村修二(LED發明人),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只要經費有一定保障,能否做出高水平成果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人。實際上在科研以外的許多領域也同樣存在“只要體制機制不是特別糟糕,經費有一定保障,帶頭人就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即存在“帶頭人決定論”。例如西南聯大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取得輝煌的成績,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根本原因在人、在于杰出卓越的帶頭人。可謂“做成事的關鍵在于找對人,關鍵的關鍵在于找對帶頭人”。學術帶頭人決定論避開了困擾人們的體制機制問題,因為在當代,科技體制機制的合理性是有一定保障的,另外還有e-Science平臺的存在,而且經費更是有較好保障(我國科研經費已經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所以如果沒有做出突破性成果首先應該從學術帶頭人是否稱職來入手查找原因,不要動輒就把責任推給體制機制,實際上重復布局、碎片化布局等都不是高水平成果產出少的根本原因。當然,高效合理的體制機制能夠加快高水平成果的產出,能夠普遍提高研究成果產出的效率。毫無疑問,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人才體制改革,人才體制改革的核心則是包括學術帶頭人遴選與考核在內的學術帶頭人負責制的改革。開放式評價、學術帶頭人決定論與前沿學者負責制的提出與實施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學術帶頭人負責制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開放式評價、學術帶頭人決定論、前沿學者負責制、網絡/平臺科研體制與知識生產學術市場化解決了實現科學4.0的學理層面的問題,互聯網及互聯網+、大IT+和e-Science則解決了實現科學4.0的技術層面和組織層面的問題,從而全面實現從科學3.0到科學4.0躍升的云科學革命。云科學革命的一個突破口和啟動方案是“前沿學者”的甄選、考核與設立學術創新特區,哪個地方、哪所有實力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率先設立學術創新特區,勢必引發“學術創業”熱潮,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此舉非常合理可行。學術創業分體制內與體制外兩類,前者是在名校和大院名所內的創業,海爾集團的內部創業可供參考,例如在有實力的大學內設置前沿學者工作室(不同學科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例如社科和智庫領域可設立“戰略家工作室”[14];后者則在學術創新特區、創新人才特區等特區內建功立業,例如在“智庫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內,設立智庫專家工作室、戰略家工作室等。

網絡社會和網絡組織的興起,正在改變各行各業的組織形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軍隊以軍或師的數萬人作為一個作戰單位;到了越南戰爭,美軍的作戰單位已經變成數百人的營,總參謀部把命令直接下達到一個營去完成;等到了伊拉克戰爭,美軍作戰單位已經變成了一個班,軍人都是戴著對講機和電腦去完成指令。商業領域也是如此,史玉柱強調未來公司就是一個平臺,公司組成一個大平臺,然后讓很多小的團隊在上面跑,誰跑贏就成功了。[15]實際上海爾集團等已經這樣做了。云科學的特點之一就是研究任務和經費直接由國家交給學術帶頭人或課題組長,而無需經過任何中間環節,這與美軍總參謀部直接對一個班下達指令是一樣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成功的關鍵在于選對人、充分自主、簡約的網絡式組織(拋棄官僚主義和臃腫的組織架構)、合理的經費使用與有力、靈敏的平臺支撐,使其創造了互聯網、GPS等多項尖端科技。[16]

開放式評價的客觀公正的特點改變了以往體制內的學者及成果優于體制外的學者及成果的狀況,準確地說是開放式評價把體制的邊界給打破了,嚴格實行成果面前人人平等,開放式評價及基于它形成的質量規范就是知識質量管理ISO9000。筆者認為,市場經濟成功的一個關鍵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具有公信力的質量管理標準使得小企業、新辦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可以用價格優勢和差異優勢來與大企業、老牌企業競爭。符合學術規范的知識產品加上開放式評價的規范展示與規范確認,就可以形成知識產品質量管理標準,讓任何符合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平等競爭。同行評議實際上是由高層同行、權威同行進行評議,評議專家的供職機構的地位是其權威性的重要保障,顯然體制內的機構往往高于體制外的機構。因此只有突破同行評議才可能真正做到成果(特別是新成果)面前人人平等,開放式評價就是利用程序公信力替代權威機構公信力,從而擺脫對權威機構的依賴,建立起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學術市場,實現知識生產的企業化和學術市場化。

顯然,當前的主流科研組織仍然是工業社會形成并延續下來的,與商業、企業組織的變革相比,科研組織的慣性更大、更保守,原因是多方面的,以高度依賴權威機構和權威學者的同行評議作為最主要的主流評價方法是一個主要原因,以合理程序的公信力為基礎的開放式評價的出現,不僅取代了同行評議,而且擺脫了對權威機構公信力的依賴,使科研組織的徹底變革成為可能。從科學3.0到科學4.0躍升的云科學革命,其動力之一就是開放式評價的實施與確立前沿學者負責制,讓優秀的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及時勝出并充分發揮作用,學術創業使真正有創造力的前沿學者(當下的一流學者和潛一流學者,尤其是后者)當家作主,多一種施展才能的機會,他們憑借自己的前沿突破性成果,成為該細分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根據該細分領域的學術重要性與社會重要性獲得相應的穩定支持,組建自己的工作室、研究團隊或實驗室(大型實驗室可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上共用),接受開放式評價的公開考核,接受學界和社會的監督。前沿學者依靠研究經費來創業和運營,由于研究經費是按照學界平均知識生產率的標準提供的,如果前沿學者創造力強,用較少的經費就完成了研究任務,則剩余的經費就獎勵給高水平高效率的杰出學者,供其自由使用。學術創業與現在的創辦科技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依靠研究經費來運行,其產品和服務(論文、專利等知識產品與智力服務)是供給學術界的,由學術界評價和使用,遵從的是學術規范與學術競爭法則;后者則與一般企業一樣是面對市場的,只是產品是科技產品,比如計算機、手機、軟件等,遵從的是市場規范與商業競爭法則。為了區別科技企業,學術創業的組織機構可稱之為學術企業,它以生產和銷售論文論著、研究報告、專利、創意設計等知識產品為職能。當然,學術企業的產品也可以進入市場,賺錢盈利并擴大影響(這屬于錦上添花)。學術企業與現行的科研機構、大學的相同之處是產出,即產出的都是符合學術規范的知識產品;不同之處在于組織方式更靈活,是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網絡型組織,比如是獨立的工作室、實驗室、研究團隊,借鑒企業等組織方式運行等,當學術帶頭人是前沿學者時就會事半功倍,開放式評價、研究與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平臺式科研組織和學術市場等的出現為學術企業提供了與大學及科研院所等各類知識生產機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條件。實際上,只要從滿足優秀學者、前沿學者的意愿和需要出發來設計安排組織方式,學術企業的組織方式與現行科研組織必然會殊途同歸,區別僅僅就像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區別一樣。因為哪個杰出學者、前沿學者不愿意當家作主?不愿意自主組織和主持研究團隊和工作室、實驗室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他們怎么可能喜歡疊床架屋的科層組織來領導自己?而且沿用科層組織方式的科研機構與科學研究的獨立性存在根本矛盾,合格的研究人員(包括合格的博士畢業生)的首要條件就是能夠進行獨立研究,而無需什么領導來指導,如果他還得益于領導的指揮,他就根本不是合格的學者。事實上,所有重要成果和重大成果的突破性進展都是在稱職的前沿學者帶領下完成的,均與科研組織的領導人無關。

4. 云科學革命啟動的系列實施方案:開放式評價與前沿學者榮譽制度、學術推薦系統與期刊革命、前沿學者負責制與學術特區及智慧城市建設、激勵均衡與分配的革命

云科學革命將引起一系列研究平臺和活動平臺的變革,特別是其中體制機制的變革,從而形成科學4.0這樣新的科學形態。把提出與實施開放式評價法和前沿學者認證制度作為云科學革命的啟動之舉,繼而建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學術市場。前沿學者認證榮譽制度是即時榮譽制度,入選者為當下在細分研究領域前沿做得最好或最好之一的學者,是當下的一流學者或潛一流學者,也是當然的學術帶頭人。前沿學者稱號非終身制,有效期五年,可連選連任,運用開放式評價法可以公平公正、高效合理地甄選出前沿學者。前沿學者認證榮譽制度填補了學者期效性榮譽制度的空白,與目前實行的終身榮譽的院士制度具有很好的互補性,又可以成為院士的高質量的后備軍。前沿學者認證還可以解決高端人才引進與公平競爭問題。開放式評價是受控評價,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評價結果可重復,具有程序公信力,因此保障了前沿學者認證的公信力與權威性。通過云科學革命將極為有效地破除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一視同仁地對待各類知識生產主體與創新主體,一視同仁地對待海外與本土人才,高效合理地優化配置科研資源,讓優秀學者、前沿學者充分發揮作用,實現科技體制機制的深度改革,快速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下面探討實施三項具體方案,以體現云科學革命帶來的新機會與新變化。

4.1 學術推薦系統與期刊革命

發表論文遇到麻煩是幾乎每個學者都頭疼的事,筆者提出基于開放式評價法創建學術推薦系統,徹底糾正“以刊評文”的錯誤。目前國內外都存在以刊評文的情況,在國內尤其嚴重,而云科學可以徹底解決這個世界難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以刊評文與學術上的獨立判斷是相矛盾的,它僅僅對外行來說還有道理,而對內行來說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因為獨立判斷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對任何與自己研究有關的成果自己應該有能力進行獨立判斷,能夠獨立于其他評價而進行獨立評價,而不僅是質疑和批判,獨立評價包括但不限于質疑和批判。也就是說,合格的學者都不應該以刊評文,應該有能力做出獨立判斷,但是為什么實際上發表在名刊上的論文被更看重呢?為什么還需要把刊物分等級呢?這是因為文章太多,讀者難以選擇,好刊物進行了篩選,往往還經過了多名同行匿名評審人的甄選才刊發,質量有一定保障。因此,在能夠獨立判斷的前提下,好刊物最大的價值就是進行了篩選,節約了讀者的搜索和選擇的時間。當然,也有一些創新性強的論文被名刊拒絕,例如Juan R. Gonzalez-Alvarez總結了諾貝爾化學、物理學、生理與醫學領域中的23個案例,這些科學家首次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后來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向本領域中的最知名期刊投稿時,因為與審稿人的觀點不同、無法被審稿人理解,或是由于審稿人的偏見等而遭到拒稿,這些期刊包括《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物理學評論》(Physical Review)等,例如凱利·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由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而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然而,當他首次將該研究成果投稿給《Nature》和《Science》時,卻都被拒絕。[17]此外還因審稿周期長、版面稀缺等使得用名刊來篩選論文并不是最有效率的,現在有了開放式評價和互聯網、大IT,就可以基于這些創建學術推薦系統,完全可以實現更有效率的篩選和推送,而且論文也發展成論文2.0,這樣就完全可以用學術推薦系統代替現在的名刊,或者說學術推薦系統將是網絡時代的名刊。當然,正式發表論文還是必要的,所以只要在任何加入學術推薦系統的刊物上發表就一視同仁,因為該論文的價值不再反映為刊登在哪種刊物上,而在于是否被學術推薦系統推薦。加入學術推薦系統(ARS)的期刊被稱之為ARS期刊,類似SCI期刊。當然,學術推薦系統的有效性決定了其號召力,號召力大則加入的期刊就多。所以不同學術推薦系統之間的競爭有利于學術推薦的準確性、及時性的改進與提高。例如,學術推薦系統分發表前推薦和發表后推薦,前者是可以推薦到名刊、名出版社發表(畢竟由于歷史形成等各種原因,刊物和出版社有事實上的等級區分),后者則是對發表后的論文進行推薦,筆者認為后者應該是主要形式,因為作者可以不受刊物等級的限制,盡快發表取得優先權(優先權與發表刊物的等級無關),然后通過開放式評價(展示、定位、查新、挑錯、薦優、比較、綜合并進行規范確認)和前沿分析(置頂分析、突破分析、擴展分析),確是創新性成果的即獲得學術推薦系統的推薦,推薦內容包括查新結果、確定細分領域、確定處于前沿的何種位置、是否取得突破性進展、突破點四要素分析、有無顛覆性錯誤、相關的競爭性成果等,也就是開放式評價的7項內容加上前沿分析的3項內容。此外,學術推薦系統本身也是一種閱讀、研究、撰寫論文論著、研究報告和專利及設計方案的輔助工具,讓學生學者更容易做到獨立判斷,有效提高學習、科研和教學的效率。對于職業學者而言,擁有獨立判斷能力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遠比崇洋媚外、趨炎附勢更有價值,因為學者的最大利益就是學術利益,做出重要突破和重要發現才是最大收益,而這高度依賴獨立判斷能力和創造力。開放式評價與學術推薦系統能夠輔助學生學者做出獨立判斷(簡單的輔助就是查新和比較),有效提升他們的獨立判斷能力。學術推薦系統可以用于學習與創新,是一種全新方式,有效提高學習(知道-理解-活用)與創新的效率及品質。在科學4.0時代,個人的創造力不僅頭等重要,而且唯一重要,學術界的人脈、官脈的作用越來越小。實驗室經濟的興起就說明除了創造力之外的經費、生產、營銷等東西都不是問題。

4.2 前沿學者負責制與學術特區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前沿學者是稱職的學術帶頭人,實施前沿學者負責制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最佳方案。當然,這會觸犯一些人的利益,遇到很大阻力。因此,筆者提出以創建學術特區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新建的學術特區實施開放式評價和前沿學者負責制,通過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實現科研經費與資源的優化配置。目前我國各地正在建設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吸引和保持一流人才,因此率先發動云科學革命的地區,將極大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一流人才分成名和未名兩類,前者多數已經被美國、歐洲國家競先搶聘,而真正全職回國的還很少。美國著名大學的正教授也不一定是一流學者,更不一定是前沿學者,所以吸引未名的潛一流人才對國內才是最有效的政策。

打破同行壁壘,在學界和社會的監督下利用開放式評價和前沿分析法,可以立竿見影地甄別前沿學者,實現從間接評價到直接評價。間接評價是以刊評文、以頭銜論英雄,以畢業學校、供職單位、權威學者的評價論英雄;而直接評價,是以評價其突破性成果來評價人,不是評價普通成果、普通學者(因其特征模糊反而不易評價),而是甄別前沿學者,抓大放小。直接評鑒前沿學者的可行性在于六點:①成果突出,有標志性成果,有標志點作為學術招牌加以展示,標志點可以是一個詞(如“交易費用”)、一個短語(如李約瑟難題)或一句話(如細節決定成敗),標志性成果是前沿突破性成果,用突破點四要素來評價。前沿學者可以用“學者-標志點”來凸顯其標志性成果的核心貢獻點、核心標志點,讓人一目了然(如“科斯-交易費用”、“李約瑟-李約瑟難題”、“馮康-有限元法”、“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標志點是非常重要的獨創點,普通優秀學者和學者則可以用適用范圍更廣的“學者-獨創點”來簡要展示自己。有了作為學術招牌、學者形象標識(LOGO)的標志點和獨創點及其規范展示,前沿學者、優秀學者一目了然。用突破點四要素分析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做出突破性成果非常困難:你既要突破學術定論、主流共識等這些眾多同行長期積累和維護的知識與睿見,還要率先突破或以與其他人不同的方式突破(即必須是新穎的、要經得起查新),因為有時因發生一些變化(比如發現了新材料,發明了新儀器等新工具),使得突破變得容易,而新穎性要求則把這種容易也變難了。因此做出突破絕非易事,而且高難動作容易露出破綻、容易出錯,所以如果沒有做出突破卻硬要說做出了突破,是很容易被識破的;②眾矢之的,因為前沿學者是一種榮譽稱號,也是學術帶頭人,所以其他同行往往很重視,樂于關注和監督;③在面對包括同行在內的學術界及社會,且具有網絡互動特點時,前沿學者往往會實事求是地自我評價,夸大其辭會貽笑大方,低估自己也不甘心;④有前沿進展圖譜來定位、展示,讓外行也一目了然;⑤是金子就樂于發光,有突破就愿意分享,有突破就愿意上網;⑥互聯網的互動性,可供眾多同行和評估專家及各界人士進行質詢、評論和評鑒,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簡而言之,做出突破很難,而真正做出突破就一定能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只有想到做到才能說的清楚周到),完成突破所提出和得出的新問題、新思路、新結論往往具有難得易懂的特點,加上“眼高手低”則使得許多同行(包括“低手”)都能“眼高”地鑒別規范展示的突破性成果和前沿學者。甄選前沿學者的程序公信力可以導致學術創業,讓前沿學者在學術特區如魚得水,成為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使得前沿學者負責制與學術特區的創建成為可能。

4.3 激勵均衡與分配革命:實現可持續創新與發展的必要措施

激勵不均衡是導致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最大的障礙,即滿足社會長遠需要和永續發展需要(合稱“長遠需要”)的專家學者得到的激勵遠少于滿足人們眼前需要而得到的激勵,這一領域的從業人員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況(筆者稱之為“第二類貧困”),這不僅違背“按貢獻定分配”的公正法則,而且現行的分配制度導致的激勵極不均衡正在把人類推向自我毀滅。工商企業家的巨額財產(還不算違法和變相違法所得及巧取豪奪)基本都來自滿足人們和國家及社會的眼前需要,動輒億萬富翁、十億、百億、千億富翁,公眾已經習以為常,顯然這不是按貢獻定分配的結果,因為人的貢獻沒有這么大的差異,這只是市場評價的結果,而市場在巨額財富分配上是失靈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著名論斷:“一般來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也就是說,在市場上個人為一己之私聚斂的財富越多,其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它只適用部分情況,而非所有情況(例如因存在科技風險,在知識經濟中就完全不適用)。筆者將其稱為“亞當·斯密陷阱”,它為財富分配極度不均提供了合理化解釋。當只涉及第一類貧困(即常說的勞工等弱勢群體收入過低)時斯密陷阱僅與不公正、不道德聯系在一起,而當導致第二類貧困時,斯密陷阱就有可能成為毀滅人類的幫兇。因為本該分配給滿足社會長遠需要的專家學者等的財富被滿足人們眼前需要的工商企業家瓜分了。

毫無疑問,健全的社會是激勵均衡的社會,激勵均衡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對就是滿足人們眼前需要與滿足人們長遠需要的激勵一定要均衡,因為社會發展日益復雜、負廢因素積累不斷增長,滿足人類長遠需要越來越困難,必須吸引相當數量的一流人才方能解決。筆者把人類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走一步看一步、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時代,二是“車到山前沒有路,出路必須提前謀”的時代。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從原子彈爆炸的20世紀40年代開始,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時代就已經結束,但是長期形成的激勵極不均衡的狀況卻沒有結束,仍然沿用著陳舊的極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而且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第二類貧困也相對日益嚴重。筆者認為有六個前提應該提出或強調:①應遵從人的本性來考慮人的激勵,筆者在超額利益和極端激勵假設的基礎上提出“在進化過程中,不是勞動創造了人,而是恐懼與享樂創造了人,恐懼與享樂是人面臨刺激的兩個極端,給人的激勵也最強烈,進化的結果也顯示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超級發達的大腦和超級發達的享樂感官(超越生殖功能的性感官系統與無毛而敏感的皮膚),人類最擅長、也最熱衷于學習、創造、享樂與情感”。大文豪林語堂說過人生不過五個字:名利色權趣,我增加義、情兩個字,概括成人生七件事:名利權色義趣情,這是人生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誰也離不開,只是順序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②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道德無差異,只要各自恪守職業操守,就一視同仁,否則就是職業歧視(例如,工商界人士的道德并不低下,學術界、教育界人士的道德也并不比商人更高尚),因此,在給予金錢激勵方面也應該一視同仁,不應因為是科學家、教師、知識分子而有所減少,簡而言之,金錢對所有人都是極為重要的,只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實際上偉人和凡人的區別不在于偉人缺少七情六欲,而在于偉人多一些堅毅、專注、追求和情懷,古代哲人云:“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也是馬克思最為欣賞的一句格言;③按貢獻定分配,應得者不爭則加劇社會不公,謙讓的美德變成惡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優質資源不會閑置,要么獎勵給對社會有貢獻者,要么獎勵給奸商、貪官和寄生蟲,所以若貢獻者不爭取應得之財富,則會加劇社會不公(當然,得到之后愿意行善義捐同樣合理)。按貢獻定分配,盡管分配的內容很多,有榮譽、地位和財富等,而財富,尤其是巨額財富是各種激勵中通用性最強的。重要的是財富與巨額財富不是一回事,巨額財富不等于財富的量的累加,而是有質變,即巨額財富能夠帶來權力,巨額財富=巨額財富+權力,而且這種權力甚至優于政府官員的權力,因為它跨越國界、全球通用(政府官員則受國界的限制,出國則權力失效)。在當今世俗社會、市場經濟社會和全球化的社會,擁有巨額財富,就成為了世界一等公民,不僅名利權色義趣情這人生七件事基本都可實現,而且還能帶來最大限度的安全、自由、享樂和為所欲為,它帶來的地位和榮耀是無國界、終身制和世襲制(遺產繼承,蔭及子孫)的。顯然,于公于私,巨額財富都是最好的東西。你可以不愛錢,但是不會不喜歡巨額財富。財富的通用性對于社會激勵制度的安排至關重要,“金錢對于社會的作用,也是在復雜系統中作為統一的評價尺度,以利于社會總體決策的最佳化。”[18];⑤僅有真理是不夠的,真理和話語權一起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話語權來自較多或較大勢力的人群,形成較大勢力的人群則需要足夠的激勵;⑥解決人類長遠需要問題極其復雜,需要足夠數量的一流人才,正如哈佛大學前校長康南特所說:“在每一個科學領域里,決定性因素是人,科學事業進步的快慢取決于第一流人才的數目”,而激勵不足就吸引不到足夠數量的一流人才。

根據這六個前提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在各種激勵中,巨額財富是最大的激勵,要想獲得足夠數量的優秀人才,使他們從擇學到擇業都進入滿足人類長遠需要的領域,就必須大幅度提高這些人才的收入,實現激勵均衡。實際上,螞蟻早就有這種智慧,尋找新食源的螞蟻(滿足長遠需要)與搬運已知食物的螞蟻得到相同的食物。[19]通過三個途徑實現激勵均衡:一是國家層面,進行再分配;二是建立永續創新與發展基金,企業家的善款不再僅僅流向慈善基金、公益基金,而是進入解決第二類貧困的永續基金;三是擴展與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把滿足長遠需要也納入到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內,讓市場對滿足人們長遠需要像對滿足人們眼前需要一樣敏感,那些提供滿足人們長遠需要的產品與服務的專家學者等個人、機構和企業也同樣能夠發財致富(例如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未來發展的研究成果的售價,“游戲科學”也為研究未來提供了科學方法與研究范式)。顯然,這需要一場經濟學革命,迄今為止的經濟學不能引領這樣的市場變革,這里蘊藏著一系列巨大的學術機會和商業機會,要完成這樣的經濟學革命可以產生數以百計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變革更大的背景是智業革命。[20]激勵均衡可以大致理解為因滿足人類眼前需要而致富的前N名人士,與滿足人類長遠需要的前N名人士的收入應該在一個數量級上,例如,前者如果有100元,那么后者應該有10~20元,而不是現在的只有幾毛錢、幾分錢,所以呼吁巨富們捐出自己財富的10-20%設立永續發展基金(簡稱10%捐贈法則),開放式評價可以客觀公正地評價出為人類長遠需要而做出重要貢獻的前N名人士,然后分配給他們。這些捐款不會讓富人傷筋動骨,但是可以換來他們的可持續的榮華富貴。

5.主要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學者四項需要得到越來越有效的滿足、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越來越緊密從而實現科技進步與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考察科學技術發展,并指出未來10年即將發生云科學革命和智業革命兩組大事。得出七點主要結論:

(1)學者有四項主要需要:①獲得及時承認、聲望與歸屬共同體的需要;②獲得工作條件、研究經費與合作者的需要,組建并主持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室、研究團隊的需要;③成果得到傳播、引用、轉讓和應用及贏取回報的需要;④報效國家和社會、實現人生抱負和天下情懷的需要。

(2)依據滿足學者四項需要及科技與社會結合的關系而把科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后者都是不僅滿足了新需要而且滿足了前面的各項需要,科學1.0(學會式科學)、科學2.0(學院式科學)、科學3.0(研發式科學)和科學4.0(網絡式科學),也可稱之為云科學。科學4.0全面解決了學者的四大需要問題,全面提升學者獲得承認、工作、合作、獲得經費、成果傳播與轉化以及獲得回報的效率與品質,全面解決學者報效國家和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人生抱負和天下情懷的問題。

(3)開放式評價是一種替代同行評議的新方法,它是一種高效合理的程序化的公開,是受控評價,即只要按照開放式評價法的評價規范與流程,無論誰來評價都會得到大致相同的可重復的評價結果,對問世不久的成果,特別是對問世不久的創新性成果非常有效。開放式評價以程序公信力取勝(可以擺脫權威機構公信力的限制),有利于建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學術市場,一視同仁地對待各類知識生產主體與創新主體。因此,開放式評價法的提出猶如受控實驗的出現一樣,對科學發展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使科學事業成為更具有程序公信力的事業,甚至引發一場科學革命。

(4)筆者提出“云科學”概念,把提供智力資源的網絡稱為“智力云”、“科學云”,把管理與運行智力資源網絡的活動和社會建制稱為“云科學”,或者簡稱“智力互聯網”。從用戶的角度看,“云科學”不受地域和機構的限制可以隨時提供智力資源和研究服務,高效實現科研人員為其所用而無需為其所有;從作為智力資源的科研人員的角度看,只要他們接入“云科學”,遵循相應的規則,云科學就可以滿足他們的各項需要(主要是上述四項需要),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云科學革命是一場科學革命與人才革命,是自由學者的自由聯合,責任學者的責任擔當,是創新人才(頂尖人才、精專人才)的大解放,是繼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第二次創造力的大解放、大噴發。

(5)云科學革命就是從科學3.0到科學4.0的科學研究平臺與科學活動平臺的躍升。科學4.0的研究平臺繼承了科學3.0研究平臺的全部工具以及部分基本假設、基本觀念、基本模型、基本事實和基本結論,其中的研究范式則包括“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和“數據科學”等四種研究范式,筆者提出“游戲科學”作為研究的第五范式,該范式解決的是“參與人員受控實驗”的問題,把傳統的受控實驗——參與物受控實驗——擴展到參與人的受控實驗,實現人與物的受控實驗。

(6)科學4.0的科學活動平臺,也就是云科學活動平臺,其建設原則是以優秀學者、前沿學者的意愿和需要來設計安排體制機制,以國家和社會需要進行引導與約束,充分調動優秀學者和前沿學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實現學者個人目標的同時,通過自組織等方式讓他們的聰明才智高效合理地組織起來以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目標。科學4.0的科學活動平臺新增加的內容主要有:開放式評價法、開放式經費分配與考核制度、前沿學者榮譽制度、前沿學者負責制、網絡/平臺型科研體制、知識生產的企業化及學場(學術市場)化。科學4.0有六大特點,公開化、精專化、網絡化、平臺化、市場化和永續化。

(7)筆者提出了學術帶頭人決定論和前沿學者概念及前沿學者認證制度,前者包括三點:一是只要科技體制機制不是特別糟糕,經費有一定保障,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就是決定性的;二是研究團隊、課題組的水平取決于學術帶頭人的水平,而不取決于團隊或課題組中水平最高的學者的水平;三是只有學術帶頭人是名符其實的前沿學者,即當下的一流學者或潛一流學者,才可能取得前沿突破,團隊或課題組中的其他成員才可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實際上在科研以外的許多領域也同樣存在“只要體制機制不是特別糟糕,經費有一定保障,帶頭人就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即存在“帶頭人決定論”。也就是說,做成事的關鍵在于找對人,關鍵的關鍵在于找對帶頭人。前沿學者認證制度解決了學術帶頭人的甄選、考核與公眾監督問題;解決了高端人才引進問題,明確只引進前沿學者;也解決了海外人才與本土人才平等競爭問題,明確只要是前沿學者,一律一視同仁;還解決了學術創業的資格認定問題,只要是前沿學者就可以獲得較充足的經費,選擇自主創業。

展望前景,把提出與實施開放式評價法和前沿學者認證制度作為云科學革命的啟動之舉,繼而建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學術市場,并以學術推薦系統與期刊革命、前沿學者負責制與學術特區及智慧城市建設、激勵均衡及分配的革命與永續創新及發展作為三個重要的實施方案,以體現云科學革命帶來的新機會與新變化。通過云科學革命可以實現科技體制機制的深度改革,快速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

參考文獻

[1][4]劉益東,從山科學到云科學:即將發生的科學革命與人才革命[J],科技資訊,2011(14)

[2][3][19][20]劉益東,智業革命——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逼迫下的科技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32-34,66-76,214,5

[5][8]劉益東,大IT革命初論[J],科技資訊,2014(24)

[6]尚俊杰等,“輕游戲”: 教育游戲的希望和未來[J],電化教育研究,2005(1)

[7]潘津、孫志敏,美國互聯網科普案例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普研究,2014(1)

[9]邱銳浩,計算科學的樂趣[N],光明日報,2012-11-26,13版

[10][11][13]劉益東,開放式評價與前沿學者負責制:勝出機制變革引發的云科學革命[J],未來與發展,2013(12)

[12]劉益東,“高門檻&寬門框”的杰才標準與開放式評價:實施新型的學術帶頭人負責制是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J],未來與發展,2014(9)

[14]劉益東,設立戰略家工作室,創建世界一流思想庫[J],科技創新導報,2014(14)

[15]史玉柱,2015員工大會講話[OL]http://www.kmcenter.org/html/s78/201508/19-16616.html

[16]邁克爾·貝爾菲奧爾,世紀頂尖科研機構的創新秘密[M],本書翻譯組,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i-xxvi

[17]J UAN R. G ONZ?LEZ -? LVAREZ.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8: Can. Sci. Rep. 20082v1.

[18]趙南元,認知科學與廣義進化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58

猜你喜歡
科學評價
SBR改性瀝青的穩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學拔牙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關于項目后評價中“專項”后評價的探討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中文字幕2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日韩在线第三页|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91小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97se亚洲|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男女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免|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欧美日韩免费|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欧美性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狠狠亚洲五月天|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亚洲综合专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黄色福利在线|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在线国产资源|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