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瀅

今年春天,美國出版界發生了一個奇跡——一部學術著作居然成了暢銷書。43歲的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有關經濟不平等現象歷史及未來的大部頭作品《21世紀資本論》在亞馬遜上線。短短一個月,這本將近700頁、定價25美元的精裝書即告脫銷。4月下旬,《21世紀資本論》更登上亞馬遜圖書銷量榜榜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率先給這本書滿分好評,盛贊該書是年度,乃至10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它的新穎之處在于,它摧毀了保守派最為珍視的一些錯誤信條。保守派堅持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靠才能就能成功的時代,巨人的財富都是掙來的,也是應得的。但皮凱蒂闡明,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來源于他們的工作,而是他們擁有的財產。我們正在倒退回‘世襲資本主義時代。”
完美定義“天才學霸”
受《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出版方的邀請,皮凱蒂于2014年11月來到中國與廣大讀者見面,在中國不到一周的時間里,他每天都被各種活動和采訪排得滿滿的,睡眠不超過4小時。央視請他錄制《對話》,節目現場主持人突然拿出一道包含20多個數字的加減運算題,皮凱蒂想了不超過10秒就給出了正確答案:“315。”他聳聳肩,表情就好像是在算1+1一樣。
在皮凱蒂的輝煌經歷面前,這樣的運算題確實太過簡單。5歲那年,皮凱蒂開始上小學;18歲時,他考上著名學府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學習數學和經濟學;22歲憑借一篇關于財富重新分配的論文獲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雙博士學位,并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助理教授;24歲加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任研究員;29歲晉升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經濟學教授;31歲獲法國年度最佳青年經濟學家;35歲創辦巴黎經濟學院,擔任第一任院長;36歲成為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羅雅爾的經濟政策顧問;42歲出版《21世紀資本論》,榮獲歐洲經濟學會Yrjo-Jahnsson獎,該獎項只頒發給45歲以下、對經濟學做出突出貢獻的歐洲經濟學家。
在很多人眼里,皮凱蒂完美定義了“天才學霸”的形象,但他卻說,自己每一次職業生涯的選擇,都是為了不做一個“整天把腦袋扎進數學模型堆里的書呆子”。
讓經濟學零基礎的人看懂
《21世紀資本論》是皮凱蒂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大匯總。全書16章分為4個部分,分別闡述“收入和資本”“資本/收入比的動態變化”“不平等的結構”“21世紀對資本的監管”。他匯總了自己和20個國家學者收集的數據,梳理了自歐洲工業革命以來歐美國民收入和財富分配動態變化的歷史,用了一年時間寫成了這本書。“我作的研究,就是收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家庭收入,然后匯總,并試著從政治、文化、社會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財富分配和社會不平等。說穿了是技術含量很低的東西,只是以前沒人系統做過。”
為了讓毫無經濟學基礎的人能看懂,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引用了不少文學作品片段。他非常熱愛文學,去年度假時隨身攜帶的小說就是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皮凱蒂認為,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很多時候,文學著作和學術作品探討的都是現實問題,兩者是互補的,只是方式不同。”所以,皮凱蒂希望讀者能把《21世紀資本論》當成歷史書來讀,“我講的是財富衍變的歷史。當然,這歷史中不乏傳奇故事。”
比馬克思多150年歷史經驗
因為書名里有“資本論”三個字,皮凱蒂不止一次被問到如何看待馬克思。
“我比馬克思多了150年的歷史經驗,”皮凱蒂說,“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是自己的掘墓人,但他沒有告訴我們廢除資本主義后,如何在政治和經濟上組織社會。”
皮凱蒂表示,他對自己的定位是社會科學研究者,不是經濟學家。他認為學者的社會責任是推動社會主流輿論,推動民主討論。
這種觀點在《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的序言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在長達11頁的“告中國讀者書”中,他特別提到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的選擇,以及中國政府的反腐措施。“腐敗是一種極端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反腐是好的,但僅靠反腐單項措施無法建立公平社會,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稅收制度。”
皮凱蒂說,財富流通在中國正變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拼爹”現象讓很多中國年輕人備受打擊。他認為,解決方法是征收遺產稅。“對那些靠自己勞動致富的人應該少征稅,而對通過繼承而富有的人應該多征稅。”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