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大師的一份“書單”
哲理的故事:
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教授劉文典到北大圖書館,借校勘古籍用的參考書。他一進圖書館,便把書單給了一位年輕的管理員。只見書單上列的都是些珍貴的古書,末尾還備注著“為校注書籍所需,請館長準予借取。”管理員一看一位大學者親自跑來借書,不敢怠慢,趕緊去請示館長。館長很擔心這些古書一旦外借有可能會遺失,便讓管理員找借口回絕了劉文典的請求。無奈,劉文典只好悻悻地離開。
這時,管理員突然想到了什么,連忙抓起一張廢紙,憑記憶把剛才的書單寫了下來。之后,他一有時間,就找來書單上的書學習,結果受益匪淺。這位年輕管理員就是金克木,只有小學學歷的他,靠著自學后來成為著名學者。
多年后,金克木向劉文典提及此事,感慨道:“當年,我沒有老師指導,也不知道該讀哪些書,是您的書單給我指明了方向。”(張小平)
故事的哲理:
張瑞敏說:“管理就是借力”。其實任何成功都需要借力,而借力就要抓住“把手”。但把手出現時的形式千差萬別,往往并不一目了然,你是否能夠敏銳識別和意識到把手已經出現了,并及時抓住它,將決定你是否平庸。
替朋友還錢的“妙招”
哲理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作家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在這里,海明威結識了很多文友,其中就包括作家喬伊斯。當時,海明威只是一個按稿計酬的編外記者,收入有限。盡管日子過得清貧,但只要稿費有節余,他就會約上朋友,去酒吧喝一杯。海明威是麗茲酒吧的常客,因為這里美酒香醇,而且老板為人也很厚道,對于經常光顧酒吧的熟客,他總是非常信任地允許他們賒賬。
有一次,海明威正獨自一人在麗茲酒吧喝酒,無意中聽到了老板的抱怨:“那家伙都已經到瑞士蘇黎世定居了,可還欠著我50法郎沒給呢。”海明威細心聽下去,才知道老板說的那個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喬伊斯。海明威當即就掏出錢來,準備替朋友還上,但他隨后想了想,又覺得現在不怎么合適,于是就結完自己的賬離開了。幾天后,海明威再次來到麗茲酒吧,他剛進門,就把攥在手里的50法郎遞給老板:“我的朋友喬伊斯走的太急了,沒有及時結清賬,他特意從蘇黎世寄了錢過來,讓我替他還上。”老板接過錢,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后來,喬伊斯聽說了這件事,他在感激海明威的同時,又覺得有些不理解:“為什么你要等第二次去酒吧,才替我還上呢?”海明威微笑著回答:“如果我當時就把錢還上,老板不一定會相信。雖然老板知道我是在做好事,但你會在他的心里留下陰影。”喬伊斯聽了,感動地和海明威擁抱在一起。(秦湖)
故事的哲理:
不夠成熟的管理者,往往會好心沒辦好事。問題就在于,只關注于事務,而忽略了人心。你能讓各方在獲得利益平衡的同時,收獲信任與維護尊嚴嗎?這個答案決定了你的智慧格局。
用真跡換“真跡”
哲理的故事:
吳昌碩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書畫家和篆刻家,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很多人紛紛花高價去收藏他的真跡。
有一次,吳昌碩與一幫朋友同桌吃飯。席間,一個商人拿出一幅畫,請吳昌碩鑒定真假。眾人一看,無不覺得好笑。因為畫上的落款是“安杏吳昌碩”,而吳昌碩實為安吉人。很明顯,這是一幅贗品。
吳昌碩左看右看,對商人說:“這是我的畫。”旁人問:“安吉寫成安杏,難道是真的?”他笑道:“這是我一年前畫的,人老了,那是筆誤。”接著又對商人說:“如果不介意,這幅畫我收回,我再送你一幅畫,絕對無誤。”商人大喜,滿意而歸。散席后,有人問:“那幅畫很明顯是贗品,你怎么承認是自己畫的,還送他一幅真跡呢?”吳昌碩笑道:“我當然知道那幅畫是贗品,但商人以販賣為生,我如果當面揭穿,他必將血本無歸,從此不敢再購買我的畫了,那我的畫以后還如何在市上流通呢?我這么做不只是為了商人,也是為了我自己啊。”眾人大悟,拍手稱贊。(李凱成)
故事的哲理:
作為老板,對下屬的無心之誤不僅需要包容,還要給予根本解決之道。這個根本,就在于老板要用自己的付出,去全力呵護下屬對組織價值來之不易的信仰。員工有了信仰,才能為老板創造一切。(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