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南周
鷺門詩人、書畫家甚多,然縱觀之,畫界能詩者甚寡,詩壇善畫者亦很少。而廈門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陳志榮先生則是一位能詩善畫者。
認識志榮是先讀其詩。他在2011年出版《詩囊小集》,刊有詩詞曲百首。讀罷這些詩詞曲,首先產生的是美感。美感是人的審美主觀感受,來自于對審美客體的認識,這里的審美客體是詩詞。美是自由、流動的,美感并非固定、一成不變的。詩詞帶來美感可以多方面,或抒發家國情懷,或贊美壯麗河山與奇花異草,或痛述悲壯的人生經歷,或謳歌社會正義、社會美德、善人善舉,或歌頌豐功偉業、贊嘆重大歷史事件,或詩詞本身的奇巧構思、瑰麗辭章與優美韻律,都可以給審美主體(讀者)帶來美感。古人、今人作品都是如此。志榮的詩詞則是營造一個個畫面,從畫面上讓人產生美感與意趣。
試舉幾例。如詠山水,《白鷺洲》: “草綠清流靜,風和白鷺閑。天然多野趣,抬眼望瓊山。”《過閩山》:“千山經雨后,一水碧無塵。回首煙嵐處,絮風愁煞人。”寫風土人情,《游烏鎮》:“白墻烏瓦木廊橋,一櫓一灣一夢遙。酒巷深深人共醉,青花最愛贈阿嬌。”抒人生感慨,《贈別》:“作別向天涯,長空雁字斜。悠悠云日暮,躑躅伴君家。”《回鄉》:“柴門深鎖故園秋,暗牖堆塵滿目愁。嘯立晚風尋舊路,只因追憶嘆淹留。”讀這些詩詞,首先覺得格調清新高雅,慢慢地還會品出一縷禪味,進而眼前就會出現種種畫面。因此就想,作者可能是個善畫者,果然,通過進一步接觸,知道志榮具有相當的繪畫素養。
剛過不惑之年的志榮習畫很早,頗為刻苦,并有名師指點,畫作涉及山水、花鳥、人物,走的是文人畫的路子。中國畫自元“四大家”后,逐漸向文人畫轉變,實現詩、書、畫融合一體之境地。不僅以筆墨為主體的畫充滿著詩情,達到了詩情畫意,而且畫上題詩也成為一種時尚,用詩點明畫意,表達畫外的東西。自己書題也好,他人代題也罷,都可以做到兩者的結合,將詩情畫意推向更高的境界,這也許畫家與畫匠的作品區別之一吧。
讓我們先看看古人所為。宋代蘇東坡題李思訓的山水圖:“舟中賈客莫顛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用擬人手法,把小孤山喻為小姑,澎郎磯說成彭郎,彭郎小姑談婚論嫁,郎情妹意的人性化,更表現出山情水意。元末張以寧為元代吳興畫家錢選作品《絲瓜》所題:“黃花翠蔓子累累,寫出西風雨一籬。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縷足秋思。”由絲瓜之絲而生意成情絲和鄉思,完全合乎常理。錢選畫這幅《絲瓜》,也許沒有、也許有而道不出的某種情緒,卻由張以寧的詩來表達出來,真所謂相得益彰。明代徐青藤《題墨葡萄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圖畫葡萄,詩則寫晚景凄涼,與唐六如“誰來買我畫中山”詩意相同,讀后令人涕下。清代鄭板橋自題畫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風來而竹瀟,竹瀟而思起,思什么?因風來竹瀟而想起平民百姓的疾苦聲。當代齊白石大師早年在京華因應酬而結識梅蘭芳,贈之《雪中送炭圖》,自題詩句:“曾見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動公卿。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畫面并無梅郎形象,而一題上詩,對梅蘭芳的感激之情,以及兩人的誠摯友誼躍然紙上。這就是好的題畫詩的功效。
再看看志榮是怎樣題寫自身的畫作。《詩囊小集》中有若干題畫詩,如題山水圖:“晴江碧透含春籟,無語群峰浩渺間。欸乃漁歌歸向晚,炊煙裊裊白云閑。”題花鳥圖:“月落棲霜鳥,幽芳入夢來。思春難釋意,添取一枝梅。”題田園風情圖:“曾托丹青夢自然,荒村野水繞桑田。南山種豆耕歸罷,載酒中流泛釣船。”畫面淡雅,詩句清新,似“有我”又似“無我”,既畫景又寫情,令人心曠神怡,遐想不已。《石廬心印》上展示的畫,多為山水,均有題上詩句,或為古人所作,或為己作。在這里,詩與畫的意境達到了一致。何謂意境?文藝作品借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詩是通過文字表現形象,畫是通過筆墨表現形象,山水詩(畫)是山水的仙氣與作者(詩人或畫家)的才氣的結晶。但是,詩與畫的意境不會完全相同。畫上題詩,詩則向人們傳達畫面所不能繪出的景致與無法表達的情思,詩畫之間的意境可以達到互補。再者,一般來說,讀者觀賞畫作,先是覽其畫面,再看題詩題記。一首好的畫上題詩,可以為人進一步讀出畫意作出指引。他曾贈我一幅山水圖,上題“鬼斧神工處,坡仙未可知”兩句。不看詩,也許只知一幅普通山水,可一讀詩,馬上與東坡的石鐘山游記聯系起來,神思不禁飛越。遂吟詩一首:“江流激蕩石鐘山,蘇子舟行幾忘還。今日陳郎新筆意,宦情那有畫情閑。”志榮亦和韻回復:“赭巖壁立月銜山,擊楫中流盡興還。偶得坡仙臨水意,橫涂豎抹享悠閑。”畫上題詩功效又見一斑。
吟詩作畫需要形象思維,而志榮是檢察官,職業使然是從事縝密的抽象思維。他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不容易的,這也應該成為其他有志于書畫者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