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法律從業人員從事訴訟代理、信訪等法律工作,需要具備的素質及能力,并重點分析了法律從業人員在處理社會矛盾糾紛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建議相關管理單位正確處理法律從業人員執業增加收入與化解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以增強法律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
一、法律從業人員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社會背景
(一)當前社會矛盾的特點和成因。
社會矛盾糾紛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的衍生物,伴隨著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政治經濟體制發生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利益調整、觀念沖突、社會震動等,導致了矛盾主體的增加,社會矛盾糾紛更加廣泛多樣和復雜。社會矛盾糾紛作為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已成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當前社會矛盾糾紛呈現以下特點:1、社會矛盾糾紛表現為突發性、隱蔽性和反復性。2、社會矛盾糾紛呈現主體多元化和客體復雜化。3、當事人尋求解決矛盾糾紛的方式呈現極端化。
社會矛盾糾紛形成原因主要有:一是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利益分配差距拉大導致社會心理失衡。二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保障體制不夠健全,一些社會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三是訴求渠道不暢,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力保障。四是群眾片面維護自身權益。五是政府職能的缺位、錯位。有些地方政府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處理得不夠穩妥。
(二)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是三項重點工作的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2009年12月18日,周永康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指出,“2010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推動政法工作全面發展進步。”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是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認真總結政法工作經驗教訓基礎上作出的重要決策,意義重大。在三項重點工作中,推進社會矛盾化解是基礎,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治本之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需要和緊迫任務。化解社會矛盾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既是政法機關面臨的重大課題,更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組織各方面力量共同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二、法律從業人員在社會矛盾化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法律從業人員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針對社會矛盾以上成因,筆者認為僅憑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力量,難以化解社會矛盾,更不可能從根本上預防社會矛盾。面對利益主體多元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的新情況,政府在加強社會管理中,遇到社會矛盾時如果事事與群眾直接面對,容易喪失回旋余地,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構建新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必須要多元的治理方式,才可以用法律手段把社會矛盾控制在萌芽狀態,做到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即使發生突發事件,也可以按程序從容應對,從而使社會矛盾不至于激化或激化程度被控制在法治規則的“有序”狀態之中。
總體而言,法律從業人員具有化解社會矛盾的崗位優勢和專業素養。法律從業人員除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外,也具有人文、哲學方面的社會知識,知識面較廣。法律從業人員的素養決定其在疏導社會過激情緒、引導群眾依法、有序伸張正義方面,具有維護社會正義的激情和高超的本領。法律從業人員在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因其專業性、中立性、服務性、具有易于被社會群體所接受,取得群眾信任的優勢。在為各種社會關系的溝通和沖突達成妥協條件的同時,更易促成社會成員在締結各種社會關系時達成妥協方案,從而起到預防矛盾、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全過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與柔性化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
法律從業人員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具有廣泛的前景,通過法律從業人員的工作,一方面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法律從業人員宣傳法律精神,促進社會整體法治水平的提高。同時,有助于強化法律從業人員服務的社會性功能,實現法律從業人員的社會價值。
(二)法律從業人員在社會矛盾化解中的具體作用。
1.通過非訴訟法律服務預防社會矛盾糾紛的發生。
(1)法律從業人員通過向社會提供法律咨詢、非訴訟代理等法律服務,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告知社會成員依法規避風險,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向當事人宣傳法制、普及法律知識引導社會成員以正當、合法的手段來行使權利,疏導社會成員過激行為,構建安定有序社會環境。
(2)法律從業人員通過充當政府法律顧問等法律服務,參與地方立法、政策制訂,監督、提醒、促使和規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事前防范法律風險,預防社會矛盾糾紛的發生;主動溝通、協調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運用專業知識,提出正確的法律意見和處理方案,減小爭執焦點,切實解決社會矛盾糾紛。
(3)法律從業人員通過企業法律顧問崗位,在企業建立合同及債權債務管理基本制度,確保企業資產安全,力爭將矛盾化解于無形之中,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以保證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
2.通過訴訟代理緩解和化解社會矛盾,夯實和諧社會基礎。
(1)通過案件調解致力化解社會矛盾。
對現有的社會矛盾和糾紛,固然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加以解決,但法院判決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不能解決深層次的矛盾根源問題。
同時判決的特點決定了法院不可能滿足雙方的訴爭利益,合法與合理往往會成為雙方訴爭的焦點和法院判案的難點。對類似糾紛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調解解決,力求尋求合理和合法的平衡點,通過個案的息訴止爭,做到以點帶面,宣傳一片,起到教育和預防的作用。法律從業人員要把訴訟代理和矛盾調解結合起來,自覺配合人民法院,做好當事人的思想工作,為法院的調解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為當事人的調解提供情感與現實基礎。利用當事人對委托法律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信任度與依賴感,協助法院促進當事人通過調解化解矛盾。
(2)通過影響法院判決化解社會矛盾。
法律從業人員要積極舉證、質證和及時陳述處理意見,配合法院做好事實查明和糾紛解決工作。法律從業人員通過代理復雜、疑難或新型案件以利用自己的淵博知識、道德情操和精辟言辭、觀點及對法律精神的透解,影響法官以和諧司法理念來正確處理“情、理、法”之間的關系,依法裁判從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3.通過參與信訪接待,信訪事項聽證,提高信訪接待質量,積極化解信訪矛盾,緩和社會矛盾。
法律從業人員身份客觀中立。社會對法律從業人員群體的能力和品格一般也予以認同由法律從業人員參與重大信訪案件的研判工作,處理涉法信訪,可更有效地為信訪人答疑解惑。同時,通過法律從業人員對信訪人進行正確引導,信訪人更容易接受法律從業人員的建議和意見,對消除信訪人員對法律和政策理解誤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有效地起到緩和、化解社會矛盾。
4.幫扶弱勢群體,拓展渠道開展公益活動,積極消除不穩定因素。
法律從業人員面向基層,為殘疾人、農民工、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及時便捷的法律援助,努力為弱勢群體撐起法律保護傘,解決弱勢群體因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引發的矛盾,防范和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法律從業人員要拓展渠道開展公益活動,走進社區、居委會定期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參與歷史遺留問題和群體性矛盾的化解。
5.通過媒體平臺,催化公平、公正價值理念的樹立,做好正面宣傳和引導。
充分發揮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網絡的作用,開辦法制宣傳、法律咨詢節目,宣傳法律知識、解答法律問題、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建議,做好正面宣傳,掌握輿論的主動權,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三、參與化解社會矛盾對法律從業人員的要求
法律從業人員在化解社會矛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無論訴訟代理還是參與信訪工作對法律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具有高度社會責任心,充分認識法律從業人員提供法律服務的政治性、社會性和公益性的統一。
(二)要遵守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紀律和執業紀律
法律從業人員執業既要著眼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要著眼于解決矛盾維護穩定。禁止將法律從業人員責任推向社會和政府,禁止在化解矛盾中招攬業務、搬弄是非、唆使和參與群眾上訪等。
(三)法律從業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僅掌握法律技能,更要精通法律精神,知識淵博、處事慎密。
(四)要堅持思想教育先行的工作原則。
法律從業人員執業要一方面為群眾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解疑釋惑、疏導情緒工作,幫助群眾及時了解實際情況、把握政策法規,引導和幫助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維護權益和履行義務的關系,自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營造崇尚法治、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五)要注重職業道德建設,依法維護委托人的合法利益
在訴訟代理中,法律從業人員要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用一切正當的、合法的手段,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不能不擇手段地遷就委托人。引導群眾通過協商化解矛盾或依照法律規定程序解決糾紛,防止當事人采取過激等不當行為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穩定。杜絕惡意挑起訴訟,鼓勵暗示當事人翻供、纏訟等違背公序良俗、甚至法律的行為。只有做公平正義的維護者,才能有效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才能最終促進社會和諧。
(六)代理一些群體性、敏感性的案件,要把好立案關、收費關、上報備案關;堅持法律從業人員集體討論把關原則、不激化矛盾原則、發現情況及時溝通原則,確保群體性、敏感性案件代理工作不出亂子,不影響社會大局的穩定。
四、為法律從業人員參與社會矛盾化解提供必要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法律從業人員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作用
司法行政機關要引導和鼓勵法律從業人員運用訴訟和非訴訟手段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司法行政部門、法律從業人員協會和法律從業人員事務所,要主動與法院、公安、勞動、城管、衛生、信訪等部門聯系,在其辦公場所設立法律從業人員調解室,方便法律從業人員參與司法、行政調解;積極向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爭取支持,從經費、場地、設施等方面為法律從業人員開展工作創造條件;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法律從業人員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及時將政府的預警信息、維權及穩定的信息傳遞給法律從業人員,讓法律從業人員參與高層聽證、咨詢,充分掌握信息。
法院要為法律從業人員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方便條件,要認真聽取法律從業人員意見,充分發揮法律從業人員作用。法院在庭審中要記錄好法律從業人員的辯護意見,合議時要充分考慮法律從業人員的辯護意見和代理意見,在裁判文書中要對是否支持法律從業人員的主張予以說明。人民法院處理重大涉訴群體性事件時,要主動邀請原承辦法律從業人員參與涉訴信訪案件矛盾化解工作。
法律從業人員協會要進一步倡導和培育先進的法律從業人員文化,加強交流,正確處理好法律從業人員執業增加收入與化解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增強法律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
司法行政機關在強化法律從業人員管理要全面、及時地掌握法律從業人員執業動態。對堅持信念、精通法律、維護正義、恪守誠信的法律從業人員和法律從業人員事務所,要及時予以推介、宣傳和表彰,對于違法亂紀、違背法律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法律從業人員和法律從業人員事務所,要及時予以通報批評或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