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引大學生追求卓越的方法論。從人力資本投入與產出視角出發,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有利于大學生資本投入的有效運作,并獲得雙重收益。但由于大學生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知偏差與權威評價指標體系的缺乏,使大學生的發展存在片面性,這需要對癥下藥的推進大學生正確認知與指標評價體系的建立。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42-02
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高校的培養目標與方向,也是是大學生實現真正人生價值的內在要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是與“共產主義”共生共存的最高理想,前者是人類發展的最高理想,后者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后者是前提與基礎,前者是目的與落腳點。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現狀,人的全面發展觀點并不是一個現實目標。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是與“共產主義”協同共進的人類最高理想,如同理解“共產主義”一樣,我們應將“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一種催人上進的動力源泉。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本內容包含如下三方面:
一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具有條件的遞進過程。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將人的發展階段歸納為: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三個階段。 [1]也就是說,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為方式,而是張弛有度的階梯式發展過程;二是人的全面發展是突出個性的充分發展。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個人都能得到的平等發展、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和自由發展。顯然全面、自由、平等、充分、和諧發展組成了每一個人內部發展系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要素;三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與世界的協調發展。個人與世界的協調發展既包括人與社會,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的社會性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概括。馬克思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看作是同一個過程,而且始終將人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去談論其發展,強調豐富的社會關系對人的發展具有促進和制約的作用。因此,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發展要靠社會給予保障。當然“要不是每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解放”。 [2]再則,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本應是我們亙古不變的發展規律,但由于人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造成了經濟與環境發展的不協調,才讓人們警醒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
人的全面發展對個人的發展具有獨特的經濟學意義,個人發展是個人在成長中不斷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個人利益是基本的發展動力,且離不開學習這一基礎,學習又離不開時間與金錢兩個資源,前者關系到學習效用問題,后者關系到人力資本投資的問題。
二、大學生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經濟學意義
投入與產出是教育經濟理論中一個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關注投入與產出,即關注教育效益,這就有關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怎樣對人力資本進行開發是重要的問題,高校是人力資本開發的主力軍,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力資本開發”的一種最有效方式。所以,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首先在思想觀念上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念,作為時代先鋒的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是尤其重要的。
(一)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有利于大學生投入資本的有效運作。教育的投入包括顯性投入與隱性投入。顯性投入又包括可貨幣化成本投入和不可貨幣化成本投入,前者指大學生及家庭以貨幣形式支付的教育成本,后者指精神層面的投入包括在學業、實踐活動等關乎大學生成人成才的方面所投入的體力、腦力、時間及所承受的壓力等。而大學生全面發展投入的隱性成本是指個體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放棄的其他收益,亦稱作機會成本,主要包括放棄的工作收入和閑暇的效用。那大學生應該如何操作與運用自身寶貴而有限的資本?在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影響下將有利于資本投入實現最優化配置。
個人全面發展觀是有條件的漸進式發展,將指導大學生意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與條件性。資本分為可貨幣化資本與不可貨幣化資本,可對應大學生為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而投入的金錢與時間,前者屬于可貨幣化資本,投資彈性較小,而后者屬于不可貨幣化資本,投資的彈性較大,主要指人的體力,腦力等無形成本的投入,集中表現為人在時間上的投入與分配。所以,大學生如果運用系統優化組合理論,在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利用和安排將會產生1+1大于2的效果,例如:清華學霸馬冬晗,在她的學習計劃表里,從周一到周日,每個小時都做了非常明確的學習安排,網友們看完后評論:“比國家領導人還忙”。她的成功就在于其通過時間的合理安排,實現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再則,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中包含的“共性與個性”、“個人與社會”的協同共進思想將指導大學生們在做職業規劃和未來分析時,必須要考慮個體能力的差異性,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興趣等方面的特點并結合市場、專業等信息的收集和甄別,盡可能降低信息不完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決策偏差等問題的產生。
(二)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有利于大學生獲得雙重收益。伴隨政府與社會對教育的加大投入,人們更加關注教育的產出效益。但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人力資本投入的產出率提出了挑戰。那么,在人的全面發展觀指導下,個人的全面發展實踐將取得哪些預期收益呢?總的來說包括,穩定滿意的顯性收益和持久的隱性收益。
顯性收益是指大學生在理性投入后,為自己或家庭創造的直接經濟收入,常表現為工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以及進而帶來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福利的改善。令人最滿意的顯性收益狀況是收入平衡并略有節余的收益狀況。具體來說,大學生全面發展除了在學歷上占有優勢,其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有利于其未來的晉升,也有利于其從更多渠道取得個人收入。再則,為了讓未來過得有質量,提高未來的收入是一個方面,但是如果只是開源而不懂得節流,當入不敷出時,生活的質量同樣會受到影響,所以對合理的支出是非常必要的。而大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了一定的理財知識和理性消費的意識,能夠在未來更為合理的支出。
隱性預期收益是指大學生在理性投入后,產生的無法用經濟加以衡量的收益,也叫非經濟收益。具體而言,大學生既能擁有健康的現在,也能創造美好的未來。就前者而言,通過大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是通過高等教育讓其具備更好的保健意識和知識,使其在減少未來身心疾病等就醫費用的同時保證未來收入的合理增加;其次是由于全面發展的人較為見多識廣,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喜與悲時,會變得更加從容與淡定,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是能夠滿足大學生較為全面的需求,為其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提供了基礎,并從中得到純粹的精神享受。就美好的未來方面,通過全面發展,由于知識面廣,技能相對全面,對于職業的選擇和適應能力會更強,與片面發展的人相比,他們更容易抓住就業機會,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容易更換職業,更易獲得晉升的機會,贏得更高、更長遠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還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三、目前大學生個人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大學生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信度和效度的不高。目前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信度與效度是一個統計學概念,通常用來評價某測試或測評的結果的穩定性與準確性。此處引申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本身的信度與效度。“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信度是指其可信度,即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該理論本身的完備性,即該理論本身的科學構建具有一定穩定性與客觀性,而其效度是指,這種準確性的高低與該理論本身所具有的操作性與實踐性密切聯系,直接回答該理論的有效性與正確性。一般來說,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但無效度的測量,再高的信度也是沒有意義的。兩者的關系具體包括,可信且有效、可信但無效以及不可信亦無效三種關系。目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存在不可信與可信但無效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認知偏差與客觀矛盾,使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信度不高。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學生對自身全面發展的理解偏差。就主觀方面而言,大學生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時,經常發生如下三種偏差:一是將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面面俱到的均衡發展;而是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一個現實目標,可以立即實現;三是將其局限為人與社會的發展。而客觀原因是由于存在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利益化目標之間的客觀矛盾。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而市場經濟在人對“物”的世界的追求過程中,其最終目的并不是對“人”的要求,而是獲得物質利益,所以人的發展是為獲取物質利益服務的手段。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從其本質上是不允許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貶值為代價,更不允許以從根本上犧牲大多數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去尋求物質財富的增長。這就造成了人全面發展的矛盾,從而導致人在發展的過程中的迷失。
(二)明確的評價體系的缺乏,使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效度較低。目前我國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出于起步階段,且沒有形成共識。而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尚停留在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指標體系研究上。學界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的專門研究并未出現。因此,由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權威指標體系并未建立,使得“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不能很好地被大學生運用于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性。使得大學生缺乏相應評價體系的及時反饋、修正與指引。從而出現,諸如大學生目標不明確和職業規劃不清晰現象。
四、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對策
依據前文對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內涵、問題及其原因的深刻剖析,本文認為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認知基礎的夯實與實踐條件的創設尤為重要。
(一)以準確把握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作為認知基礎。大學生應該從如下三方面準確把握個人全面發展:首先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是終生學習理念指導下的漸進過程。這意味著大學生要主動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始終保持自己好學與銳意進取的思維方式;其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共性”與“個性”的協同發展。在時間與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所有素質平均發展便是沒有發展,或是抹殺特殊性的發展。大學生處于相對自由、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中,大學生應靜下心來,回到課堂,上好所學課程,并注重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挖掘特長;再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是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于個性鮮明、缺乏團隊意識的90后,學會與人相處與合作是進入社會的關鍵,所以在學校里我們應該為此打好基礎,要多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此外,作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必須承擔起環境保護與生態維護的歷史使命。
(二)以建立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作為實踐條件。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考試機制下,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定量分析有其重要的合理性。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認為“唯一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投資的有利性或收益率”。 [3]人全面發展是國家目標與個人目標的結合,同時也是大學生做出的一種選擇與投資,每個人做任何事或任何選擇,必須投入成本才可能取得相應的預期收益,盡管預期收益的取得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但是不投入成本是絕不會有收益的,運用到個人發展問題上,不論人們選擇哪種個人發展方式,在同樣面臨不確定因素的前提下,選擇能夠帶來較為全面收益的全面發展觀是最經濟的個人發展觀。那怎樣來衡量其的經濟性呢?顯然,這種最經濟的發展情況,是因為全面發展滿足了一定的指標,因此全面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大學生全面發展主要以高校綜合素質評定來衡量,這也是我國目前最為有效的測評方法。在具體評量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定性評價與量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總之,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經過一定選拔而進入高校的未來人才,其發展關乎個人的成人成才,更影響祖國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所以大學生在面臨個人發展方面的選擇時,馬克思全面發展觀所包含的經濟性和全面性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一個理性經濟人的明智選擇。因此,對其全面發展的成本與預期收益做出通盤考慮后,馬克思全面發展觀是最經濟的個人發展觀。至于人們是否最終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所有收益,這就得看人們是怎樣將這個理想通過實踐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