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甘映鴻(1974.11-),女,大學本科畢業,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昌南實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
摘要:“報怨以德”這個詞來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薄皥笤挂缘隆庇玫煤軓V泛,總覺得是讓人去寬容,甚至寬容到沒有原則。“報怨以德”的真實含義是:對于人的小錯誤,我們要有寬容仁愛之心,要給他以機會;而對于人的大的錯誤,則不可濫用寬容仁愛之心,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來處理,要有懲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59-01
“報怨以德”這個詞來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報怨以德”用得很廣泛,這個詞,總覺得是讓人去寬容,甚至寬容到沒有原則。就像基督教義中講的,如果別人打了你的左臉,便把你的右臉也呈上去,讓人過夠癮。這不是縱容么?這樣下去,誰將為善,豈不天下大亂?
老子是一個智者,他是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官員,前朝,前前朝的歷史,他是了然于胸的,不至于犯那種低級錯誤。《道德經》是一部以政治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準則。老子在政治上,主張“虛靜無為”,不要人為干涉,而是按照生活本來規律(所謂的“自然”)去處理社會生活。在個人生活的態度上,主張虛靜、退讓、柔弱,并非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而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就像我們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采用韜光養晦積蓄力量以圖將來一樣。
可是在很多時候,“報怨以德”的含義,確實像平常人們所理解的那樣,用仁愛之心去對待所有的怨恨。這可以追溯到孔子那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此,孔子口里所講的“德”和“怨”與老子的“報怨以德”中“德”和“怨”的意思就沒有什么不同。另外,還有現代譯文似乎也是佐證。一個是臺灣大學的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的對“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的翻譯,“不必計較大小多少,以德行來回應怨恨。”一個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杜宏剛先生對“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的翻譯,“重視小事,小可積大;以仁愛之心應對一切仇恨?!?/p>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話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經過調解,一定還有余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所以就要像圣人保存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行的人像圣人拿著存根不去追賬一樣不去追究別人的過錯;沒有德行的人,則是不停地責備。老天不會偏袒誰,總是與善人同行。
以此看來,“報怨以德”的含義就坐實是:用仁愛寬容之行為回應怨恨,回應一切怨恨了。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老子他說》中講,讀《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讀,你如果分開來一句句地讀,倒不如干脆把它寫成書箋,當格言看好了。你要完全了解了它的宗旨,以原書原文來理解它本身,就可融通無礙……斷章取義,抓住一句好句子,忘記了全篇的太義所在,所以不能透徹了解,不能融會貫通,那就太可惜了!
按南懷瑾先生所說,我們是不是得好好地從《道德經》的全篇的視角來思考“報怨以德”的含義呢?
在《道德經》所表現出來的并不是一味地退讓隱忍,而是把退讓隱忍作為一種靈活的以退為進的戰術。第三十六章講,“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第四十三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七十八章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崩献右ㄟ^示弱、寬容達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和使自己變強大的目的?!蹲髠鳌酚幸粋€“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那就是鄭莊公準備除掉欲求不已、將會危脅自己統治的弟弟公叔,便對他很多不應該的行為采取忍讓的態度,忍讓到大小臣子都無法忍受而內部又達到高度團結時,趁其暴亂,最后誅滅之,以求得自己地位的穩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個故事,老子應是清楚的。這也不正好印證了老子第三十六章所講的了。
我們回到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易,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能無難矣?!北菊碌拇笠馐?,順應事物自身的客觀規律,不亂作為。不管什么樣的仇怨,要以“德”的方式來應對。天下的難事、大事,要從易處、小處入手。從小處、易處入手,重視這些小處、易處,終將做成大事,解決難事。
據此,“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是不是也應該依據事物客觀規律的本身來處理呢?這個“德”便不能單純地判定為寬容仁愛之行為了,而應是一種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之行為。如果不分仇怨的大小而一律以仁愛寬容對待的話,天道將不與善人,反與惡人了,這是在縱容為惡者。這一點,作為周王朝管藏書的官不會不懂。周王朝初期,周公為什么要處死企圖篡權的親弟弟管叔和蔡叔?因為不這樣的話,周王朝就得不到鞏固,會動搖,甚至會傾覆。
孔子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不可能不犯錯,如果抓住不放的話,則人人惴恐,社會則不寧。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從社會和國家的層面去寬容,讓他(或她)改過自新。如果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不嚴厲懲處就會影響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就不能去亂施仁愛。在國際社會也一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寬容它;倘偌不知好歹,惡意相向,侵害我們的核心利益,就必須以直報怨了,否則就是自己的人民不仁愛。
于此,我贊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列子》中王弼作的注,“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認為,“報怨以德”的真實含義是:對于人的小錯誤,我們要有寬容仁愛之心,要給他以機會;而對于人的大的錯誤,則不可濫用寬容仁愛之心,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來處理,要有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