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山
溫潤保山 剛硬氣節
文姜山

千百年來,保山因美玉而溫潤,因絲路而通暢
走進保山,既能領略包容和諧、溫潤如玉的品質,也可感受“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氣節。
“襟滄江而帶怒水”的保山,自古便是“金銀寶貸之地”,是中國版圖上開發極早、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邊疆地區。
保山市毗鄰緬甸,國境線長167.78千米,南方絲綢古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都從這里通過,是國家級邊貿口岸和中國西部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同時還是中國面向南亞和西進中東的重要橋頭堡。
保山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哀牢歸漢、永昌建郡、鄧子龍戎邊、滇西抗戰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這里曾留下永歷帝、徐霞客、徐悲鴻、馬可波羅等人的足跡;這里曾養育了“九隆傳人”柳貌、蜀漢名將呂凱、“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領袖杜文秀、民國元老李根源、一代英哲艾思奇等著名人物。
久遠歷史刻下的歲月鉻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風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淀,杰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結晶……使保山成為一個文化的聚寶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質文化、翡翠文化、永子文化、抗戰文化、僑鄉文化五大本土文化。
保山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縫合帶”上,億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不僅給這里帶來了磅礴壯觀的怒江大峽谷和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的高黎貢山,還形成了火山地熱相伴而生的獨特景觀。
說到溫泉,全市自然流淌的溫泉達240余處,每個縣區都有分布,特別是騰沖,形成了火山、熱海、柱狀節理、斷層瀑布、火山堰塞湖濕地等奇觀。保山溫泉數量龐大,類型多樣,有硫磺泉、碳酸泉、氡氟泉、硫化氫泉、硅酸鹽泉、氧泉等等,溫泉水富含多種人體有益元素,是最佳的溫泉養生度假勝地。
在騰沖,不僅有88處溫泉,還有99座休眠火山。在騰沖火山的地質構造上,原生節理構造景觀較為突出,尤以曲石黑魚河峽谷的“柱狀節理”最為壯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片規模最大、保存完整、年代最短的柱狀節理。
到保山,不止可以放松疲憊的身心,或許還能有意外的淘“寶”收獲。
保山盛產美玉,翡翠、黃龍玉、南紅瑪瑙“三寶”中外聞名。
地處中緬邊境的騰沖縣是傳統的玉雕之鄉。距玉石產地緬甸勐拱、帕敢只有358公里的騰沖,最早進行翡翠的開發與經營,也是我國歷史上發育最早、規模最大、延續最久的翡翠集散地。600年前,騰沖商人首開翡翠加工先河。明朝初期到20世紀40年代,騰沖幾乎成為翡翠進入中國的唯一通道,翡翠貿易占世界交易量的90%,輻射到五大洲30多個國家。歷代無數商人的不懈努力,使騰沖成為歷史上曾經興盛一時的“翡翠城”。騰沖的玉雕和翡翠制品質地純正、雕工精妙,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在騰沖,林林總總的專業翡翠交易市場數不勝數,每五天就會有一場翡翠集市。
黃龍玉是2004年在保山市龍陵縣被發現的一種新玉種,最初人稱黃蠟石。質如臘蜜、堅勁耐久。在當地人看來,它有著田黃般的顏色、翡翠的硬度,硬度好、透度高、色彩鮮艷豐富。由于其產在龍陵,又以黃色為主色,故最終得名為黃龍玉。2011年2月,黃龍玉被國家正式收錄進入《國家珠寶玉石名錄》,成為與翡翠、和田玉同等位置的天然玉石。2015年1月1日,《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一改過去黃龍玉資源管理中存在的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等現象,為依法治礦和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力保障。目前,龍陵縣境內從事珠寶玉石加工銷售的個體私營企業達3000余戶,從業人員25000余人,黃龍玉產業年交易額已達32億元。
除了翡翠、黃龍玉之外,保山的南紅瑪瑙也是久負盛名的珠寶。
南紅瑪瑙,古稱“赤玉”,名冠瑪瑙之首,質地細膩油潤。我國瑪瑙產地較多,以云南、四川、甘肅所產質量為上乘,廣義上三者被統稱為南紅,其中,云南保山所產南紅質量最優,獨占鰲頭。狹義上的南紅則專指保山所產的瑪瑙。清王室所用瑪瑙均為保山進貢的南紅瑪瑙。眾多史料證明,從明朝中期開始至清晚期,保山一直源源不斷地向朝廷進貢南紅,清中期尤盛。
保山古稱永昌。永昌有三寶,永子、料絲燈和瑪瑙。
美玉的盛產為保山淬煉出了“永子”,即永昌所產的圍棋子,又名“永棋”,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為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絕技熔煉、傳統手工制作,棋子質地細糯如玉又異常堅硬,猶如天然玉石磨制而成,外形古樸、內斂凝重,入手圓潤、冬暖夏涼,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圣品。清朝嘉慶年間重修的《一統志》記載:“永昌之棋甲天下”,“永子”已成為保山獨有的特色文化資源和文化符號。
保山地處邊關要塞,千百年來邊疆各族人民為保家衛國,書寫了一部部英雄史詩。特別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和中印輸油管線,使保山成為這條“保我河山”生命線上的重要節點。滇西抗戰中,保山人用血肉之軀筑就了滇緬公路,用錚錚鐵骨書寫了《答田島書》,用眾志成城將日軍擋在了怒江西岸,松山血戰、騰沖焦土戰、龍陵收復戰……彰顯出“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玉之氣節。
從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滇西抗戰前后延續約3年時間,是我國八年抗戰中最早向日寇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抗日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這場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我國實施東西突擊,最終稱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夢想。在這場事關中華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敗大局的戰略決戰中,中國遠征軍、美國盟軍、愛國華僑和滇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戰,以傷亡二十多萬軍民的代價,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大史詩。今天,走進騰沖滇西抗戰紀念館,抗日戰爭豐碑、雕塑,壯觀的矩陣鋼盔陳列在眼前,參觀者內心無不被強烈震撼,仿佛回到了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歲月。
硝煙雖散,豐碑永存。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保山市重新布展了滇西抗戰紀念館展廳,維修、維護龍陵松山抗戰遺址、滇緬公路遺址,讓抗戰文化在保山得到完整詮釋。
要了解保山的文化底蘊,還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騰沖和順僑鄉。此地華僑出國歷史長、僑屬多,是著名的僑鄉。近代名士李根源有詩贊曰:“十人八九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名鄉。”
保山自古以來就憑借其極優越的地理位置,溝通東南亞多國,并且來往頻繁密切。巍巍高黎貢,滾滾怒江水,“此險之真冠滇南”。但高山怒水從未阻斷保山人民連通內地、通達西南的決心和勇氣。兩千年來,這里逐漸成為中國通向緬甸、印度的必經之處。和順鎮,見證了保山“因緬而興,因外而興”。晚清以來,和順人常常“走夷方”——到緬甸等周邊國家經商。一個個深如掌長的馬蹄踏印,印證了古老絲路的熙攘,折射出昔日保山的繁華。伴隨著馬鈴聲飄過,騰沖和順等一個個僑鄉在這條交通干道各要津上開始延伸出來,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僑鄉文化形成,成為與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據了解,保山市作為全國著名的重點僑鄉及云南省在海外華人華僑最多的地區,共有50多萬華僑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