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預設富有彈性
江蘇省鹽城中學特級教師李仁甫在《中國教師報》2015年7月1日版撰文認為,課前預設應告別“定向、定量、定序”,須有一定的可變性。首先是“變向”,即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問題走向是可變的,有關觀點及其解釋的傾向是可變的。其次是“變量”,即教學目標、教學問題以及教學任務的數量是可變的,其增減要依據教學現場以及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而定。再次是“變序”,即課堂上教學的程序是可變的,預設時要簡化教學流程,根據具體情況盡量可變。“變向、變量、變序”的預設具有彈性,它要求教師一定要深度備課,對文本融會貫通。
小學數學教學應融入數學史
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數學教育學報》副主編汪曉勤在《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5年第5期上撰文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數學史,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傳遞數學背后的人文精神,為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提供正能量。數學史的運用需兼顧知識點的歷史發生、發展順序、邏輯順序以及兒童的心理發生、發展順序,主要有附加式(在課堂上講述數學故事、人物生平、歷史背景)、復制式(在教學中直接使用歷史上的數學問題)、順應式(順應當前的教學需要,將數學史上的數學問題進行改編,或利用數學史材料編制數學問題)和重構式(在直接按照歷史進行教學而不自然的情況下,對歷史進行重構)等幾種運用方式,具體如何使用需視課堂需求而定。
精當補充主題教學的內容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14期撰文指出,清華附小語文團隊在實踐中探索出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以“語文立人”為核心思想,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中,引導兒童形成主題意義群,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思維發展、精神豐富,整體提升語文素養并培育價值觀。主題教學立足語文教材的精、略讀課文,以主題帶動,補充傳統經典內容和整本書,引導兒童的涵養走向深厚與深遠。選擇補充內容時,應注意經典性,根據主題內涵的深刻與豐富程度、語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歷經時間淘洗而得到的認可性程度確定經典閱讀書目;同時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考慮兒童的審美雅趣以及興趣差異,盡可能覆蓋兒童文學讀物、繪本、民族文化經典、科普作品、人文社科作品、外語閱讀作品等多個門類;還要根據兒童的階段性年齡特點,有序地安排一至六年級的閱讀內容。
創造力訓練課程的評價方式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丁念金、基礎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馮震在《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6期上撰文認為,創造力訓練課程是一門幫助學生發展創造性人格品質、創造性思維品質、創造性思維技能,形成和改進利于創造的知識結構的課程。它的評價方式有如下幾種:一是創造力測驗,可應用當前國際上流行的創造力測驗,如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等;二是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價,即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研討,在此過程中進行評價;三是表現性評價,即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創造性學習活動,基于他們的表現進行評價;四是作品評價,即指導學生創造出各種相關的作品,基于這些作品進行評價;五是情境測試,即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在創造力的實際情境中,適時地進行測試,及時促進學生創造力素質的建構,將評價與學習整合起來。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