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棟
很多特色食品有天生的‘缺陷,走得越遠,劣勢就會暴露得越明顯。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經濟,任何產品在市場中生存發展,都需要去競爭,去創新,特色食品也不例外。
特色食品要想活得好還需要從互聯網上下功夫。
市場證明,只要進行全新定位并加快食品開發,特色食品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地方特色如何變身中國特色
特色食品是中國飲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食品。有的特色食品經過轉型升級,迅速完成了“華麗轉身”:不僅打入了國內外市場,而且諸如“好想你”棗業、金華火腿、洽洽瓜子都已經完成了上市工作。但還有一類特色食品雖然在當地負有盛名,但卻長期裹足不前。近日,記者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調查。
地方特色食品走出去不容易
說起家鄉特色食品,不少人都能如數家珍。
洛陽的張先生長期在鄭州做生意,平時喜歡喝牛肉湯。張先生說,老家門口有一家牛肉湯,不僅味道好,而且肉也很鮮嫩,據說這家牛肉湯店有上百年的歷史。“洛陽牛肉湯在鄭州也有不少店面,但是喝起來,味道卻變了”。
來自河南淮陽的劉先生是鄭州一家公司的負責人。生活安定了,小劉還是忘不了老家淮陽的味道——方布袋豆腐皮。但這種家鄉美食僅在淮陽出售,離開家就買到了。
劉先生說,自己曾從淮陽老家帶過方布袋豆腐皮讓同事們品嘗,大家吃過都說味道好,有的同事就去超市購買這種豆腐皮,可就是買不到。
知名特色食品興盛德花生是開封人最愛的食品之一,興盛德花生在開封可謂家喻戶曉。興盛德花生有一句廣告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是它在當地的影響力的真實寫照。
8月25日,記者在開封采訪時了解到,興盛德的花生米已經成了當地人不可或缺的“嚼物”。
“麻辣花生嘎嘣脆,開封購物不可缺。”開封市民郭先生說:“開封盛產花生,以花生為原料制作的花生糕系古代宮廷膳食,源于宋朝,后經元、明、清三個朝代600余年,流傳至今,獨具地方特色,久負盛名。”
雖然如此,在距離開封西60多公里的省城鄭州,興盛德花生在這里的其占有量和名聲卻不可同開封而語。
據記者調查,在鄭州各大超市、食品店里出售的花生絕大部分不是興盛德的花生。在鄭州市經三路北段的華潤萬家超市,工作人員告訴大河網記者,這里出售花生的品種有5到6種,而興盛德花生只有散裝出售,不提供盒裝或瓶裝的興盛德花生出售。
鄭州一位食品店的老板說,麻辣花生米在鄭州不會復制開封的成功,因為制作花生的技術含量其實并不高,只要照著自己的“秘方”制作,味道也不會差,賣價也低不了多少。
什么在阻擋“走出去”的腳步
“因為這種食品靠的是口碑營銷,小范圍傳播。它無法與市場上那些工廠化生產、大廣告投入的同類食品競爭,除非這些品牌到外省市去拓展。但是,那需要更大的投入,小作坊式的食品承受不起。”
酒祖杜康鄭州營銷中心相關負責人趙懷靈女士有著多年的營銷經驗。趙懷靈說:“很多特色食品有天生的‘缺陷,走得越遠,劣勢就會暴露得越明顯。縣(市)特色食品注定是小打小鬧的命。”
趙懷靈說,有些當地特色食品之所以走不出去,還有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產品本身的附加值低,市場復制能力強,從而導致各處重復生產,無法做大產業。要么因為生產工藝復雜,阻礙了土特產走向工廠化“復制”,例如周口、平頂山當地商家所生產的一些牛羊肉,每天定量生產,既不保存,又不去運輸。所以,產量受到了限制,也就談不上沖出去的可能了。
針對此現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袁金星指出,經過二十多年市場經濟的洗禮,曾經名噪當地的特色食品可謂呈現涇渭分明的發展局面,一部分經過轉型升級、工藝革新等實現了“華麗轉身”,突破了區域市場的局限,打入了國內外更大的市場,更多的依舊是裹足不前,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品牌塑造力度不夠。現實發展中,很多特色食品對品牌的塑造、推廣力度不夠,比如洛陽杜康酒,歷史也很悠久,在省內銷量也可以,但是在全國市場還是不行,這最重要的就是在品牌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影響力等方面缺乏塑造、包裝、宣傳和提升,消費者除了認同產品本身外,還有附加在產品上的其他譬如歷史、文化等的感性價值。
其次是傳統地位與現代商業理念結合不夠。當前,有很多特色食品過分強調其歷史地位,沒有引進現代生產、經營方式,特別是缺乏“標準化、規模化、連鎖化、正規化、電算化”的經營理念和“統一店面、統一配方、統一管理、統一培訓” 的“四統一”商業模式,很多仍然沿襲過去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方式,生產規模小,導致單個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企業盈利能力、資本運營能力不夠。
再次是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不夠。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經濟,任何產品在市場中生存發展,都需要去競爭,去創新,特色食品也不例外。很多特色食品在一定時期形成了特定的核心競爭力,但是面對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所帶來的消費者需求和心理的變化,沒有針對現代口味和審美觀念進行創新,很多特色食品企業依舊靠生產老產品吃老本來維持現狀,以不變應萬變,原有的競爭優勢就逐漸淡去,甚至消失,很多特色食品曾經無比輝煌,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最終也不得不退縮在一定的市場區域。
最后是政府的保護、引導不夠。特色食品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符號,也是區域、城市的一種文化記憶,是城市的一種名片,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對其發展加以引導。而現實是,很多城市對原有老城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很多老字號的企業、店面被迫關、停、遷。政府在打擊制售偽劣產品方面還需進一步發力,很多特色食品企業每年因為假冒偽劣產品侵占市場份額,都要受到很大損失。
沖出地方要借“互聯網”東風
大蔥免費送,芹菜爛地里,胡蘿卜隨便挖……在河南省內一些鄉村,滯銷的農食品尤其是土特產一旦在網上發布信息“求援”,馬上會被各地的網友“一搶而空”。如今,特色食品要想活得好還需要從互聯網上下功夫。
8月26日,鄭州愚公家鄉特產店的負責人王備戰告訴大河網記者說,自家公司經營的鐵棍山藥、山野菜、豬肉、雞肉等食品,不僅綠色健康,而且價格實惠,可是在當地賣不出價不說,買的人也少。
三年來,王備戰利用自己曾經在鄭州市文化路科技市場所學的專業和在外打工的網絡銷售經驗,在淘寶、微信圈開了專門售賣家鄉土特產的網店,他通過QQ空間、微博宣傳,讓家鄉的特色食品和土特產走出大山。
給特色食品插上互聯網翅膀,不僅成了王備戰這種個體商戶解決自家特產銷售的新法子,也成為一些合作社和企業乃至地方政府幫助農民銷售農食品的新渠道。
采訪中,王備戰說出了網絡銷售的感悟:一方面是特色食品由于信息和物流不暢容易產生滯銷,另一方面卻是城市消費者希望吃到這些食品,卻苦于不容易買到。互聯網和現代物流的異軍突起,正好克服了上述劣勢,為特色食品銷售帶來了新路子。
據了解,不少特色食品廠家已經把目光瞄上了互聯網。興盛德花生、信陽毛尖、道口燒雞等知名特色食品都打開了網絡銷路。
8月26日,開封興盛德花生負責人何廣琦婉拒了大河網記者的采訪。據工作人員介紹,何廣琦最近在忙著籌備興盛德旗艦店的開工。看來,興盛德花生品牌并沒有裹足不前,而是正在醞釀著新一輪銷售的改革方案。
8月27日,淮陽方布袋豆腐皮負責人方士忠先生接受了大河網記者的專訪。談起發展,方士忠說,作為家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更多的困難。作為地方特色食品品牌面臨著“小富即安,不求突破”的困局。再加上對資金、政策以及對外界信息的把握、調控能力上的差距,導致了地方食品品牌長期很難發展壯大。
方士忠說,地方特色食品的優勢就是多年留下的獨特傳統工藝與品牌資源,“倚老不賣老,求新不棄舊”才是重獲生機、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換句話說就是,一手抓傳承,通過挖掘和傳承特色食品獨有的精湛工藝、歷史文化,提升產品的特色與品質,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一手抓創新,通過在體制、機制和管理、技術、營銷等方面不斷創新,適應時代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變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袁金星說,市場證明,只要進行全新定位并加快食品開發,特色食品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比如,道口燒雞,鐵棍山藥,當地企業在制作、加工、包裝和運輸等環節上都以高科技作支撐,既保留了傳統口味的鮮美,又延長了保鮮時間,從而讓外地甚至海外消費者吃上正宗的道口燒雞和鐵棍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