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鋒
2015年6月,國家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吹響了加快鄉村教育發展的“集結號”,繪就了一張改變鄉村教師工作境遇,增強職業吸引力的清晰“路線圖”,描繪了推動農村教育健康發展的美好藍圖。這讓廣大鄉村教育工作者們看到了提高工作待遇和職業地位的曙光,必將堅定他們從事鄉村教育事業的信念與決心,有效補齊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短板。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學點教學環境差、師資水平低、教師知識結構單一老化等問題非常突出,成為嚴重制約區域教育公平發展的“短板”。為破解農村師資短缺困局,國家和一些地方在優化農村教師隊伍方面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實踐探索,相繼實施了“免費師范生”、“特崗教師”、“支教教師”等政策措施。然而,面對農村學校尤其是貧困艱苦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的巨大師資需求,這些定向扶持政策的“輸血”作用仍然是杯水車薪。
現實中,很多師范畢業生在教師招考中總是向城市學校“集結”, “下不去”,不愿到農村執教,即便到偏遠學校任教的新教師,多數也是“留不住”,工作幾年便“卷鋪蓋走人”、“孔雀東南飛”。去年11月,因“老師苦教、學生苦讀、家庭苦供”的“會寧精神”而享譽教育界的甘肅會寧地區,就有171名教師集體“跳槽”當警察,這再一次讓鄉村教師職業不給力的問題暴露無遺。面對此次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最強音,處在中國教育發展最底層的廣大鄉村教師,對充分發揮政策杠桿作用,讓自己在教育改革中“出人頭地”翹首企盼。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這項助力鄉村教師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能否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關鍵在于扶持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在農村教育的土壤中“落地生根”,讓廣大農村教師“貨真價實”地享受到教育公平發展的政策紅利。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經濟、文化、環境等因素時刻制約著鄉村教育的發展,使城鄉教育發展形成一道不均衡“屏障”,導致農村教育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城市教育。由于城鄉教育發展的巨大差距,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的生活工作條件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在工資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環境、職稱晉升等方面“冰火兩重天”。現實中,因為經濟、地域、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農村師資始終處于緊缺狀態。迫于生計和事業發展的瓶頸,一些農村教師要么動用人際關系向城市學校流動;要么通過下海經商、報考公務員等方式另謀高就,這些都加劇了農村教育人才尤其是優秀鄉村教師資源的流失,無形之中強化了農村教師隊伍的流動性,時刻動搖著鄉村教育事業穩定的根基。
農村學校師資短缺,導致鄉村學生的學習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科現象,他們綜合素養低,嚴重制約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國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現實語境下,加快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讓農村學生成為“全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栽下梧桐樹,方可引來金鳳凰。”吸引大批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并能長期心甘情愿地扎根鄉村教育事業,根本之道就是要切實優化農村教師的從教環境,大力增強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和向心力,讓農村教師留得安心、舒心、暖心。這就迫切需要加大財政投入,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地位和待遇,改善他們的教學和生活條件,讓廣大鄉村教師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使鄉村教師成為受人尊重、讓人羨慕和向往的職業。尤其要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大幅傾斜政策,讓這些教師感受到巨大的優越感。當農村教師的職業地位和榮譽感大幅提高甚至超過城市教師的時候,鄉村教育便會發揮人才“造血”功能,優秀教師資源才會自然而然地“回流”鄉村,公眾期待的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以及發展農村教育的政策效應才能在鄉村“開花結果”,農村教師和學生才能真正享受教育公平的發展成果。
從長遠和深層次看,加快農村教育發展,支持鄉村教師計劃不能“紙上談兵”,要治標更需治本。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在均衡城鄉教育發展中不可“雷聲大雨點小”,需要有效之策,務實之舉,打通鄉村教師支持政策從紙上落到實處的實施通道,讓各項利好措施能夠“足額”乃至“超常”發揮作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要盡快建立健全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優化鄉村教育發展環境,填平城鄉教育發展的鴻溝,促使社會上更多的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向農村并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從而營造區域教育公平健康科學發展的良好生態。
當農村教師的職業待遇和地位大幅提高甚至超過城市教師的時候,鄉村教師便會迎來自己職業地位的大翻轉,優秀教師資源就會爭先恐后在農村學校“安營扎寨”。而“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就會自動成為鄉村教師工作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