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首先應是真故事
說起最近教育圈的熱門新聞人物,“喬東”這個名字不得不提。在媒體最初的報道中,他本是一個勵志“好故事”的主人公,然而隨著劇情的不斷反轉,勵志正劇變成了真假難辨的懸疑劇,最終被證實是一場鬧劇:“好故事”基本事實有誤。教育輿論場需要“好故事”,因為它們能夠傳遞社會稀缺的正能量,然而,好故事的前提應該是真故事。(楊國營)
停獎高考優勝者折射理念之變
據悉,從今年起蘇州市的“李政道獎學金”不再發放。蘇州市停發“李政道獎學金”,折射出的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變化,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圍繞“高考狀元”的各種炒作依然存在,炒作手段也還在不斷翻新。理念之變會面臨一個艱難的過程,推動理念之變需要政府、學校和全社會的不懈努力。(汪 明)
助學貸款 ?請勿拖欠
當下,國家助學貸款逾期率高、壞賬率高等現象頻發,影響了銀行貸款的積極性。解決這一問題,有硬約束和自我約束兩項選擇。上選應該是自我約束,即講求信用,遵守約定,此乃常識,也為做人做事的底線。強制的硬約束于大學生群體的聲譽及信用記錄不利,同時,沒必要將小事鬧大,那樣是真正的得不償失。(柳青河)
教師的道義責任:文明社會重要支點
如果教師在思想、精神上被侏儒化了,學校就不能成為社區、社會的文明高地。所以,今日教育的一個迫切任務,就是讓教師在思想、精神上重新強大起來,并對自身承擔的精神責任有深刻的自覺。
(張圣華)
職業資格證書
“瘦身”是就業利好
國務院此次對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改革,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熱議。職業資格證書的亂象,直接導致了職業資格含金量降低,可信度下降。與此同時,參加培訓和鑒定人員支付費用取得證書卻沒有實際效用,也導致人才負擔嚴重。
(劉景忠)
教育交流須防“南橘北枳”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播放的“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的紀錄片引發熱議。紀錄片中,五名中國教師遠赴英國任教,嘗試對當地學生進行“中國式教學”。中式傳統教育在英國遭遇的各種水土不服引發了網友的爭議。其實,向外面學習的時候要虛心、不帶任何先入之見,并要注意不犯削足適履、東施效顰的毛病;傳播自己的先進經驗則要有“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意識,知道“南橘北枳”的啟示。
(程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