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山,金城名師,中學高級教師。“全國中小學外語園丁獎”、“全國優秀外語教師”獲得者。在省市各類教學研討會上作專題講座20余場,發表學術論文47篇,出版教育專著4部。
教師專業發展是當今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普遍關注的焦點。在課改背景下,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身規律、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生態”是有效推動教師專業又快又好地發展之關鍵所在。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教育理想的有效引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理想是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有理想的人,才會有信念、有追求。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業,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應該是懷揣教育理想、勇于追夢的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抱定“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的理想,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與教育實踐,為后世留下了一座豐富的“寶藏”,有待今人去開發、去利用。可見,教師只有有了教育理想,才會有奮斗的目標和方向,才會持續不斷地發展自身的專業能力。教師職業是十分辛苦且具有挑戰性的職業,需要無私的奉獻與艱辛的努力。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教師面對的是學生,肩負著培養祖國未來的重任,教師要對學生的未來負責,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要努力讓學生喜歡你,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曾經教過的學科,從而引領他們掌握學習的本領,這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莊重承諾。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教育信念的有力支撐。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牽引人類戰勝挫折與困難、走向理想彼岸的力量源泉。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業,是一種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動。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師要從事好教育事業,就必須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師一輩子追求的“信仰”,這種“信仰”是“喚醒學生潛能”的信仰,是“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信仰,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的信仰,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信仰,它集中表現在教師對教育工作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教師只有具有崇高的教育信念,才會將教育宗旨銘記在心,將教育責任扛在肩頭,才會自覺點燃教育希望的火炬,揚起教育生涯的風帆,追求教育生命的價值。
理想信念是干好教育事業的根基。教師只有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堅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放飛夢想、點燃激情、激發才智、收獲幸福。反思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們依然面臨諸多嚴峻挑戰:素質教育步履維艱,高效課堂難以為繼,教學改革任重道遠,教師“忙得不讀書”、“水漲船不高”等現象比比皆是,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普遍存在,許多教師依然在應試教育的圈子里備嘗艱辛。但只要冷靜思考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問題的癥結是由于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新課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教師專業發展缺乏專業精神的有效引領和專業信念的有力支撐。因此,在新形勢下,教師應重樹教育理想,重塑教育信念。教師要想從事好教師職業,就必須牢固樹立“淡泊名利,奮斗終生”的教育理想。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教師同樣面臨太多的誘惑,也伴隨著太多的痛苦,但淡泊名利是一種豁達的心態、明澈的覺悟、瀟灑的超脫,它會使人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思考、多一分追求,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教師要有一定的胸襟,有一定的情懷,能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踏著枯燥的學問階梯不斷攀登,向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教師專業發展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期盼,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支撐。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樹立忠誠教育、教書育人的理想信念。只有基于這樣高品位精神境界的理想信念,教師才能支撐起樂學、樂業、敬業的專業精神;只有擁有這樣忠誠事業并執著追求的精神特質,教師才能書寫好“甘為春蠶吐絲盡,愿化紅燭照人寰”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