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林
【關鍵詞】 初中語文;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091—01
一、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是面臨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農村學校由于設備、人力、資源等的差距,新教育理念與實踐的鴻溝正在日益顯現,體現在語文學科上則是教師利用新資源、使用新手段,學生接受新事物、參與新實踐的差距在拉大。一些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一些新的課堂模式(如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的實踐、應用還停留在理論階段。
二是農村學校因為師資力量的差距,新課改正處在跟著走、看著學的階段。語文教學的理念、方法還停留在傳統中,方法陳舊,手段落后。面對中考指揮棒,教師教學重課內輕課外,就教材教教材,就考試教學生,素質教育跟著應試教育轉的痕跡還很明顯。
三是留守孩子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管理的脫節,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哄著學,看著學已是常態。同時,學校管理風險和難度的日益提升,學校組織的集體的課外的一些活動活動受到影響,這些因素都制約了語文教學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
面對當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困境,充分挖掘現有資源,激發教師的創造力與學生的學習興趣,走語文教學“生活化”之路則不失為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策略
一是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活化”內容。陶行知先生說:“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學《岳陽樓記》,讓學生沉浸在范仲淹筆下情景交融的景色描寫,更體會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以及他對后世中國文人的深刻影響。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今天的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愛國情操。學習酈道元的《三峽》,既感受長江的水勢和兩岸奇異的景色,提升引導學生關注今天的長江變為“第二條黃河”的現實,憂慮長江明天的生態狀況,讓學生的脈搏隨時代跳動。修辭方法、錯別字修改的訓練,聯系生活中的學生熟悉的各類廣告,到街道到市場到電視中去尋找。改病句訓練,可以從學生作文中、作業中、請假條中找例子。總之,閱讀教學中的“生活化”就是要求老師善于找到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讓課文的學習中作者的心靈與學生的內心、時代背景產生共鳴與契合。
二是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活化”氣息。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學生作文,老師要自己明白為什么寫作,作文不是為了考試,作文不是為了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強調作文要加強與生活的溝通和聯系。在冬天下雪的日子,就帶著同學們到操場上去感受雪天。和同學們一起追逐,一起看雪花飄落的情景,一起嘗雪,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一起感受雪天的寒冷。然后讓同學們抒寫《冬雪》。這時候同學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用眼去觀察萬物的形態,用心去傾聽萬籟的聲音,用鼻去呼吸天地間的氣息,筆下的大自然就會有聲有色、變幻無窮。作文教學中時刻關注生活,把作文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充分開發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時刻,并讓學生以此為契機進行寫作,真正使寫作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母親節到來之際,開展手機短信祝福語比賽。當場讀短信,評選最好的短信,并說怎樣寫得好。讓學生習慣于寫日記、寫隨筆表達自己的心聲。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生活化”元素。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語文的觀念,并養成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語文能力的良好習慣。現在網絡用語層出不窮,各類生造詞語屢見不鮮,面對混亂的語言文字環境,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鑒別、調查,把撰寫反映語言文字使用混亂的《調查報告》送往相關部門并得到認可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了一次公民義務教育活動。學生所收獲的已遠遠不止是語文實踐能力,更有日益增強的批判、創造精神。我們要讓學生逐步具備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運用語文的“本能”。在班級的班委會選舉中,讓參選的同學都上臺發表競選演說;在一些重大節日集會的儀式上,讓學生設計“開場白”;在語文課前舉行“三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或時政熱點;學生的請假條要求格式正確、無錯別字……無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