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強
【關鍵詞】 美術教學;美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7—0120—01
美術學科對學生進行美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利用美術的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和愉悅性,通過實施美術課程,能讓學生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體驗一種美的情懷,進入一種美的境界,從而孕育一種美的精神。在工作中,筆者努力結合美術新課程實施的四個領域來有機滲透美育。
一、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中滲透美育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通過讓學生學習美術語言中的“造型元素”與“形式原理”來增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意識,通過運用美術媒材發展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造型活動的快樂,敢于創新,并靈活運用美術語言和美術技巧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構思,產生熱愛美術學習的情感,逐步對美術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學會一項愉悅終生的美育技能。
在教學中,我根據“造型·表現”教學的形象性和操作性特點,運用示范演示法、練習與實踐指導法和案例學習指導法,選擇寫實、變形、抽象等方式,開展了各種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現活動,讓學生描繪事物,表達情感和思想。例如,在“靜物寫生”課上,我出示的精心挑選的新鮮蔬菜、隨意堆在桌上五色的水果、一瓶沐浴著陽光的鮮花、幾種不同造型的形體,等等,對比鮮明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形態,都能給學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二、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滲透美育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包括設計和工藝學習內容,既強調形成創意,又關注活動的功能和目的。形式多樣,內容繁多,可操作性強,需要一定的繪制技能。
在課堂教學上,我經常結合欣賞來講述其概念、原理、法則,還通過直觀演示方法,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已設計的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指導其操作。還會讓學生聯系生活,勤于觀察,運用多種材料、方法進行綜合創新。例如,在民間工藝課“中國結”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準備了精美的教具,搜集了大量的關于中國結的傳統文化資料,把美育與設計制作有機結合起來。為了在演示之前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還向學生介紹了中國結藝術這一既古老又有巨大應用潛力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然后又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原則,適時出示教具,展示作品,調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讓學生自然地接受所有教授的內容和加深對制作技法步驟的理解。再加上演示法的運用,使學生在觀察中感受美、欣賞美,在設計中領悟美、展示美。
三、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滲透美育
學生通過這個領域的學習,提高了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興趣,形成了高雅的情趣,從而養成了自覺珍視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習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從多角度感知和認識了自然美及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獲得了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
在教學中,我運用觀察法、互動法、情境法、激趣法開展了有效的教學評價,檢測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還帶領學生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例如,在欣賞作品《父親》時,學生無一不感受到作者創作的久經風霜的老人形象所表現出的農民勤勞、善良、堅韌不拔的崇高品質,感悟到作者對“衣食父母”的無限熱愛與崇敬;寥寥數筆的《荷花蝌蚪圖》,借助蝌蚪戲荷影這一藝術想象,表現出齊白石老人熱愛生活的真摯感情;董希文的《開國大典》,讓人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永遠站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鑒賞,激起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對國家和生活的熱愛,使之精神振奮、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真正起到了以美育心、以心賞美的目的。
四、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中滲透美育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想象和探究所帶來的愉悅與成功。
總之,美術課堂要有美育精神,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讓他們學得開心、愉快,這應是教師追求的目標。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深入理解新課標內涵,把美術教學與美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美術教學中美的因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美育,才能使教學注入無限生機,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真正放飛自己的夢想與追求。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