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賢明
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布局中“,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和研發,以及物流與銷售主要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控制,我國只能做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這是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矛盾。

T未來幾年,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變成以智能化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大國、強國,正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歷史性挑戰。
《中國的改制善戰造我略國安20在排25全,》球是它產我不業國僅鏈在將中發助的展推位新我置階國,段制而加造且快業將工的業對提轉轉質型型增升全效級局,
帶來深遠影響。未來幾年,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變成以智能化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大國、強國,正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歷史性挑戰。從現實的突出矛盾看,關鍵在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工業轉型升級的堅實支撐。
無論是“工業革命3.0”還是“工業革命4.0”,都伴隨著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帶來制造業的服務化的深刻變革。隨著內外環境的深化變化,“十三五”加快制造業服務化革命將是我國制造業占領價值鏈高端的關鍵時期。
其一,發達國家對工業的高度重視。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重要歷史背景是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第三輪全球化以來,發達國家加工制造環節向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又開始再工業化進程,由此使得我國工業化中后期面臨重大挑戰。美國近年來調整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家把制造業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并試圖通過出臺產業和稅收激勵措施來鼓勵制造業回流。2013年,歐盟明確提出進行“再工業化”以重振歐洲經濟,并將工業占歐盟GDP的比重由15.6%提升至2020年20%的總體目標。
其二,低成本擴張模式的歷史終結。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與數量型人口紅利的逐步衰減,低勞動力成本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0%。從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來看,越南大概是1000元,印度約為600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普遍超過3000元。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將低端制造業從我國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的趨勢不容忽視。此外,由于資源環境條件約束的趨緊,低土地成本、低資源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其三,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成為現實選擇。如果我國仍是世界工廠,還是進行一般性的制造加工,即使做大了經濟總量,也僅僅是一個大國,而不是強國,在多方面仍處在一個被動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工業的轉型升級。
從國際經驗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果沒有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想從產業鏈的低端邁向中高端,恐怕不現實。
第一,制造業服務化是一個基本趨勢。“十三五”是我國邁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服務化才能占領產業鏈的高端,才有條件使工業擺脫低附加值的局面。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獲得制造鏈上的高額利潤,主要在于通過制造業的服務化占領了高附加值環節。例如,全球500強企業所涉及的51個行業中,有28個屬于服務業;500強企業中有56%在從事服務業。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兩個“70%”,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主要基于制造業的服務化。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不斷凸顯。以太陽能光伏向家庭的普及為例,最重要的并不是太陽能光伏本身的制造環節,而在于服務環節。能否通過以高新技術服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強研發和銷售,并降低交易成本,使家庭多余的發電能夠及時銷售出去,是太陽能光伏向家庭普及的核心難題。
第三,我國制造業服務化取得重要進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過去幾年,我國制造業服務化有兩大進展:一種是制造業向服務業領域延伸取得重要成果。以高鐵、三一重工等為代表,向高端的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延伸,在國內外建立研發中心;二是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企業的崛起。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華為為代表,一大批企業形成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新優勢。以華為為例,其收入主要在于提供服務,在全球移動寬帶、固定寬帶等領域,華為幾乎提供了1/3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T發展服務業,主體是中小企業,關鍵是放開市場,重點是激活社會資本。
從現實情況看,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低,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布局中,“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和研發,以及物流與銷售主要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控制,我國只能做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這是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偏低。我國工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以研發、設計、金融、物流、營銷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太低,嚴重制約了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只有15%左右,相比之下,作為先進制造業強國德國,其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45%—50%。
另一方面,把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約束性目標。《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要求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紤]到工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求,建議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把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從35%提高到55%、占GDP比重從15%提高到30%~40%作為主要的約束性目標,盡快制定“十三五”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專項規劃。到2020年爭取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工業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4.0”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