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蕾,許曉惠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健康與老年服務學院,重慶 401331)
三階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模式在高職康復專業教學中的實踐
鄭 蕾,許曉惠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健康與老年服務學院,重慶 401331)
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使高職康復專業教育適應就業崗位實際需要,我們以工作崗位職業綜合能力需求為核心,將工學結合貫穿教學全程,培養行業需要的、具有過硬專業能力及良好職業素質的實用型人才。通過三階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模式的實施,我們認為該模式能較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素質。
三階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模式;高職教育;康復專業
康復醫學概念傳入我國已有三十余年,但直到2002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相關部門才啟動了醫學相關類學科人才培養專題研究,發布了《我國康復治療技術與教育改革發展白皮書》《我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準入標準》等一系列文件[1]。衛生部2004年統計資料顯示,康復醫學行業從業人員中,中專或相當于中專學歷水平者占60%~70%,大專或相當于大專學歷水平者占25%~30%,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約5%[2]。經過10年發展,目前我國的康復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專學歷層次。
為使高職康復專業教育適應就業崗位實際需要,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應當以工作崗位職業綜合能力需求為核心,將工學結合貫穿教學全程,培養行業需要的、具有過硬專業能力及良好職業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1.1 職業綜合能力分析
專業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是指具備從事其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及與其相適應的知識。我們參照世界物理治療師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和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WFOT)所制定的標準,完善學生知識結構[3]。
核心能力是指職業崗位需要的各種能力。如康復工作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團結協作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自律能力、搜索整理資料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等。
1.2 分階段培養
第一階段:感知認知階段(循環見習)。入學后進行4周行業見習,了解未來實際工作環境,增強從業信心。
第二階段:基本職業能力培養階段(“4+1”循環教學)。入學后的第一和第二年,校內4周、行業1周循環教學,充分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職業教育理念。
第三階段: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階段(循環實習)。實施橫向和縱向循環實習。橫向是指根據同一行業不同就業方向進行不同崗位實習,縱向是指同一就業方向不同科室實習。
我們選取2011級康復治療技術三年制高職生實施三階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模式。
第一階段:通過見習,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各個就業方向的真實工作環境,明確康復專業就業崗位、勝任崗位要求應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與康復專業課程體系的關系,通過接觸真實病例完成人體解剖和人體運動課程的學習。該階段為期兩周,主要見習科室包括水療室、PT室、OT室、引導式教育室、針灸室、語言訓練室等,見習內容為康復技術應用、了解康復對象情況等。
第二階段:即專業能力及核心能力培養階段,主要根據社區康復中心具體崗位要求和康復治療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眾多能力元素分解嵌合在各主干課程教學之中,實施循環教學,即“4+1”循環教學,校內學習4周,然后實習1周。主要在社區康復、運動治療、作業治療、物理因子治療、臨床疾病概論、傳統康復治療技術、康復評定、社區心理康復課程教學中實施循環教學。
第三階段: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階段。學生要想勝任未來康復工作要求,必須進行兩大板塊實習:(1)在相關科室(如內科、外科、兒科等)實習;(2)在康復專科(如運動療法科、理療技能科、作業療法科、康復評定科等)實習。該階段為期一年,通過在這些科室的實習,不但使學生勝任目前康復工作要求,而且對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我們進行了學生、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的三方問卷調查,并與2010級學生進行對比,在每個年級發放三方問卷30份,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
通過表1數據分析,我們認為實施三階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模式,使我校畢業生無論在自身能力提升還是就業市場競爭力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就業率由91.18%上升到100.00%,對口就業率由34.80%上升為73.50%。
通過訪談,三方普遍認為,教學組織模式改革使學生加深了對行業的了解,對知識的掌握從抽象記憶變為實際運用,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溝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表1 我校康復專業學生就業情況(%)
4.1 校內課程結構體系失衡
課程是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結構,開放性的知識、能力和經驗的組合系統[4]。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按照國家規定,設置了大量的文化基礎課,但是這些文化基礎課與專業沒有聯系。文化基礎課應該為提升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服務,而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兩者嚴重剝離開來。如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更多地把康復專業英語引入教學之中,而不是僅僅教會學生日常會話和擴充單詞量。
4.2 校外實踐規模局限
醫學教育以實踐為主。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我們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校外實踐活動,一個班級有30~40人,但是康復病人往往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一所醫院能夠分組接待的學生數量有限,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師資數量更少,這就使得每一到兩周開展短期實踐活動存在一定局限性。
三階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模式是圍繞康復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將眾多能力元素分解嵌合在3個教學階段之中,與行業專家共同構建的、緊貼行業需求的、能滿足多方向崗位要求的康復專業教學組織模式。
該教學組織模式的實施,大幅度提升了我校康復專業的行業影響力和學生就業能力,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學中做,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應該被積極推廣。同時,應該更多地將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相結合,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大實習基地師資培訓力度,加強包括三甲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醫院在內的三級實習基地建設。
[1]卓大宏.我國康復治療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若干問題的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3):129-131.
[2]卓大宏.康復醫學現狀及專業教育[A].第三屆中日康復醫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康復專業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報告會論文集[C].2006.
[3]王玉龍,陳惠德,除斌銓.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的康復治療師教育[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3):184-185.
[4]胡弼成.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現代化[D].廈門:廈門大學,2004.
G420
A
1671-1246(2015)11-0045-02
注: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2013-ZJ-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