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花,高曉陽
(1.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2.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項目教學法在助產技術實訓課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張瑞花1,高曉陽2
(1.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2.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目的 了解項目教學法應用于助產技術實訓課教學的效果,為教學改革提供客觀依據。方法 隨機選擇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12級高職助產專業兩個班100名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隨機抽取一個班5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采用項目教學法;另一個班5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課程結束后,采用自設問卷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同時進行助產技術理論和操作考核,以評價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組在增強助產技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所學知識及知識間聯系的能力、病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助產技術動手操作能力和活躍課堂氣氛方面都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學生助產技術理論考試成績和操作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在助產技術實訓課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具有明顯優勢。
助產技術;實訓課;項目教學法
助產技術是助產士必須掌握的專業核心技能,助產技術不僅解決婦女在妊娠、分娩、產褥全過程中一切生理、心理、病理問題,協助新生命誕生,還包括母嬰保健指導、優生指導及對家庭進行科學育兒指導[1]。助產技術是《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規定的7項母嬰保健技術服務之一,是一項高技術、高風險、高期望值的醫療保健服務。從事助產技術服務的護理人員除應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外,還要通過培訓與考核,獲得從事助產技術服務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考核合格證書。這一助產職業準入制度,對醫學院校助產技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以職業準入為導向進行專業課程改革,成為助產技術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而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適應工作崗位的應用型人才為主,因此,助產技術實踐教學在高職助產專業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往助產技術實訓課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聽后進行操作訓練。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沒有明顯優勢,人文關懷意識和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很難滿足助產工作崗位要求。
職業教育要成為一種對主體有意義的教育,內在地激發主體參與活動,必須使教學變成能產生顯性工作成果的活動[2]。脫離任務學習知識和技能,沒有明確目的;脫離結果學習任務,沒有突顯任務對主體的意義,容易導致學生厭學。應在知識與工作任務之間建立聯系,并讓個體參與整個工作過程,發展綜合職業能力,將實踐理解為在特定工作情境中進行的活動。項目正是基于這一觀點建立起來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以典型產品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活動,每一個項目的教學最終都要指向讓個體獲得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或服務[3]。因此,項目教學被認為是職業教育主要教學模式。
為培養具有現代助產護理理念,能完成助產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面向醫療護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筆者嘗試編寫了助產技術實訓指導項目課程教材,并對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12級高職助產專業學生開展項目教學。
1.1 對象
選取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12級高職助產專業兩個班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一個班5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另一個班5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及入學成績無顯著性差異,由同一位教師教授助產技術實訓課,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講授同樣的操作內容。
1.2 方法
1.2.1 實驗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實驗方法,實驗組采用項目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兩組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完全一致。教學內容包括六大模塊:產前檢查技術、正常分娩監護技術、產褥期護理技術、常用異常分娩護理技術、常用婦科護理技術、藥物使用監護技術,共計68學時。
1.2.2 授課方法 (1)實驗組采用項目教學法。上課前,教師先給出具體項目,創設合理教學情境,并根據項目大小將班內學生隨機分為8~10個任務小組,組內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角色和任務分工,學生通過評估、搜集資料來制定工作計劃,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務,并接受組內和組間評價,以進一步完善工作計劃,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會操作技術。(2)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備課,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示范操作后,學生按照要求反復練習。
1.2.3 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學期末對兩組學生進行助產技術理論和操作考試,考試內容相同,包括前期學過的所有操作技術。同時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在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有關教學效果的調查。調查包括助產技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所學知識及加強知識間聯系的能力、病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課堂氣氛、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助產技術動手操作能力共8個問題,每個問題有顯著提高、一般提高、無變化3個選項,分別記2分、1分、0分。
兩組助產技術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顯示,實驗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實驗組P理論考試成績操作考核成績90.36±5.59 86.70±4.67對照組87.05±6.09 80.20±2.86 <0.01 <0.01
調查顯示,實驗組在能力提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調查結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調查結果比較(±s,分)
實驗組P助產技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所學知識及加強知識間聯系的能力病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課堂氣氛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助產技術動手操作能力1.47±0.77 1.51±0.63 1.78±0.19 1.56±0.60 1.79±0.20 1.74±0.21 1.61±0.18 1.27±0.89對照組0.75±0.89 1.07±0.66 1.31±0.32 1.06±0.65 1.29±0.28 1.31±0.18 1.30±0.16 0.78±0.92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在傳統助產技術實訓課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先提出教學目標,講授操作步驟,并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反復練習,最后考試。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只是機械練習,對于操作的具體應用并沒有真正掌握。當在真人身上實踐時就會不知所措,出現動作不熟練、操作不規范等現象,并且缺乏人文關懷意識,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臨床助產崗位工作。
本研究通過對比項目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模式在助產技術實訓課教學中的效果,發現項目教學法在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及加強知識間聯系的能力、病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助產技術動手操作能力及活躍課堂氣氛方面都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與此同時,項目教學法還可以增強學生對助產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僅能夠提高助產技術操作考核成績,而且能明顯提高助產技術理論考試成績。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項目是指一項具體的、具有實踐應用價值的任務[4]。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一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實踐,在實踐中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項目教學法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實踐中構建知識與訓練技巧。
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制定計劃并實施、組織學習。該教學法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和層次化的人才培養理念,提倡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時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共同促使項目完成[5]。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和其他角色進行交流,可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總之,項目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1]傅文君.高職助產專業技術課程開發與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10 (2):319-320.
[2]徐國慶.學科課程、任務本位課程與項目課程[J].職教論壇,2008(20):4-15.
[3]郝超,蔣慶斌.試論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7(7):59-60.
[4]李慶武.項目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教育探索,2008(4):32-33.
[5]賀平.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8):43-44.
G424.1
B
1671-1246(2015)11-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