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已全部開業。而銀監會《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獲批,也意味著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渠道和機構類型已經全部打開,政策紅利釋放后,民間資本將完善補充多層次銀行體系。
在隨后舉辦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介紹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有關情況時指出,大中型企業融資渠道較為充分,而“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待逐步通過金融改革予以解決。發展民營銀行,是希望利用其來自民間、熟悉民企、貼近民眾的特點,能夠補充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不足,進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民間資本進入農村的步伐加快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截至2015年5月末,全國已新設1263家村鎮銀行,其中93%的村鎮銀行引進了民間資本,民間資本占比為73.4%;而民間資本參與組建農村商業銀行758家,民間資本占比達8596;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也將服務重心下沉于小微企業、“三農”、社區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大中型銀行差異化經營。
眾所周知,隨著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相關實施細則的頒布,監管部門逐漸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一批主要由民間資本注資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繼誕生。去年末,《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促進村鎮銀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下發,進一步鼓勵了民間資本參與組建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其中,以村鎮銀行、改制的農商行為主的中長期金融服務體系,以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為主的短期金融服務平臺,以農村資金互助社為主的合作金融服務渠道方興未艾。
其結果是,民間資本入股農村金融機構后,股權結構顯著優化,資本實力大幅提升,公司治理不斷完善,支農服務主力軍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由此可見,積極推動民間資本踴躍參與農村金融市場,是解決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農村金融改革滯緩的有效途徑之一。
筆者曾深入河南蘭考的農村合作社進行調研,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的農村合作社負責人組織的內部懇談會上了解到,這些本土的合作社對工商資本進入農村普遍存在質疑,但對金融資本進入農村持歡迎態度。原因在于,雖然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社能滿足一部分農民的資金需求,整個體量還是有限,亟須外部金融介入來扶持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激增和多元化,為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契機。
而遠在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正在用自己的經歷證明,“窮人銀行”也可以自給自足地存在。他們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厘清了財政補貼、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邊界,允許民間自下而上地創造并給予必要的環境條件后,農村金融做到商業可持續并非遙不可及。這對意欲搭載農村金融快車的民營投資者來說,不能不視為一個成功的典范。
從小額信貸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農民是非常誠實的,但是他們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并不十分清楚。他們并不了解自己的資金到底能不能周轉回來,或者因為知識有限而造成他們所預期的與事實產生一定的差距,所以部分不還貸款的農民其實不是有意不還貸,而是遇到天災人禍沒有辦法去還。農村貸款領域多為周期長、風險大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在農村普遍缺乏信用評級及農產品保險的背景下,民間投資風險不言而喻。
因此,民間資本要想在農村市場獲得像城市業務一樣的較高盈利,尋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一項長期投入,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金融市場能夠給那些有眼光并有足夠耐心的投資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對于意欲大展身手的民間資本來說,防范金融風險更要放在重中之重,除加強管理人員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外,還要針對貸款人做好貸前調查,采取積極謹慎的態度去經營銀行。
無論是引進民間資本設立的村鎮銀行,還是其增資入股的農商行這些銀行在傳統銀行經營領域中沒有任何優勢,一開始就必須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打造出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金融產品,發揮民間資本位處基層、熟悉客戶的優勢,在政策允許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信貸業務,避免做成重擔保、重抵押的“當鋪”式經營模式,減少貸款中間環節,縮短企業融資鏈條,實現融資時間和資金成本的“雙降低”。
此外,在當前利率市場化的沖擊下,其未來服務模式也將由“信貸中介角色”向“服務中介角色”轉變,相應的盈利模式也創新為“利差收益型”向“交易服務型”轉變。既要做好面向“三農”、小微實體的融資服務,又要加大對縣域新興產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還要提高面向農村消費金融的服務能力。(文/謝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