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林 顧向紅 王霞 再那提布 焦子偉



摘要:通過分析溫室中環境因子對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2種蜂的活動規律,比較2種蜂對日光溫室草莓的授粉行為及對草莓果實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2種蜂訪花行為和傳粉效果不一樣,溫度是影響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出巢的最重要因素,光照強度和濕度對蜂的出巢影響不大;地熊蜂日工作時間顯著長于意大利蜜蜂(P<0.05),出巢溫度和授粉溫度極顯著低于意大利蜜蜂(P<0.01);地熊蜂授粉的草莓維生素c含量極顯著高于意大利蜜蜂授粉的草莓(P<0.01),還原性糖和總酸差異不顯著。地熊蜂更適合為日光溫室草莓進行授粉。
關鍵詞:蜜蜂;授粉;環境因素;果實品質;草莓;效果
中圖分類號:S89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5-0162-03
草莓是我國主要果蔬之一,栽培面積超過10萬hm2,其中85%為設施栽培。溫室草莓開花期正值冬季,溫室內濕度大、空氣流動性差、缺少傳粉媒介,不利于草莓的授粉受精。采用人工授粉或蜂授粉,可以提高作物花朵的受精成功率,提高作物果實或種子的產量與品質。蜜蜂授粉技術可以節約人工成本、減少化學激素的使用量,是發展綠色、有機食品,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授粉昆蟲有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和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和地熊蜂(Bombus tcrrcstrl~s)等熊蜂屬,有關熊蜂、意大利蜂、中華蜜蜂(Apis cerana)對草莓授粉情況的比較已有報道,但關于地熊蜂和意大利蜂在草莓授粉行為、影響因素及授粉效果的系統報道相對較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冬季時間較長、氣溫低,草莓設施生產是增加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蜜蜂授粉技術也廣泛應用于設施草莓生產中。本試驗在系統分析溫室溫度、濕度及光照強度對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活動規律影響的基礎上,對比分析這2種蜂的出巢溫度、授粉溫度、工作時間和花上停留時間等授粉行為,對授粉后的草莓進行品質測定,以期為新疆溫室草莓生產上利用最佳蜂種授粉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3-2014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州察布察爾縣草莓基地12月到次年的3月進行,選擇3座條件和作物長勢基本一致的日光溫室作為試驗區。日光溫室為鋼筋水泥構架棚,南北坐向,溫室高3m、長80m、寬8m,棚前墻和側墻均為40cm厚的土墻,棚頂部為拱圓形鋼架結構,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栽培草莓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土德拉,每年11月下旬定植,小高壟栽培,壟寬1.2m,株距為35cm,行距為50cm,次年2月份左右進入開花、坐果期,3月份收獲。采用常規水、肥與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管理。
1.2授粉蜂種
地熊蜂,由荷蘭科伯特熊蜂公司提供,長勢基本一致,授粉時,工蜂數量為80~100頭/箱,且絕大部分為青壯年工蜂;意大利蜜蜂,由察布查爾縣草莓基地蜂場提供,采用三脾蜂授粉,青壯年工蜂數量約為6000頭/箱左右。
1.3授粉行為觀察
授粉時,用防蟲網將同一溫室分成大小一致的2份,各授粉區隨機設置,同時,在另外一頭溫室作為對照。用防蟲網將溫室棚頂部的通風口封住,以防授粉蜂外逃,熊蜂和意大利蜂蜂箱固定在高度為80cm的臺面上,巢門朝南,保證蜂路的暢通;初次放入時,于前1d下午將蜂群搬入溫室靜置,第2天打開蜂箱巢門。授粉期間,不施用任何農藥,并在固定的地點放置喂水器,每2d更換1次新水。在草莓花期,每天早晨10:00開始開棚,晴天10:0017:00每隔1h自動記錄溫度、濕度和光照度,記錄蜜蜂出巢溫度和授粉溫度,每隔1h記錄授粉蜂群30min內的出巢數、歸巢數,利用秒表記錄授粉蜂的工作時間,并記錄授粉蜂在花上的停留時間。為提高試驗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試驗在3個溫室中同時進行。
1.4果實品質分析
每小區隨機選取長勢一致的草莓100株作為研究對象,草莓成熟時,選取成熟度一致的草莓果實測定維生素c、還原糖和總酸含量。維生素c、還原糖和總酸含量測定按照GB/T61951986《水果、蔬菜維生素c含量測定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GB/T124562008《食品中總酸的測定》、GB/T5009.7-2008《食品中還原糖的測定》標準執行。
1.5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溫室內環境因子的變化規律
由圖1、圖2可知,溫度隨時間延長而逐漸上升,在13:00左右達到最高值,為37℃,下午13:0016:00溫度保持在30℃以上,而后逐漸下降;光照度也隨時間延長逐漸增強,在12:0013:00達到最強,為54000lx;濕度與溫度呈現相反的趨勢,隨溫度的升高,相對濕度逐漸降低到10%,13:00后濕度則逐漸升高;溫度和光照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光照度在12:00達到最大值,溫度在13:00達到最大值,溫度達到最大值比光照度滯后約1h左右。
2.2環境因素對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授粉的影響
由表1可知,環境因數中,溫度和濕度、濕度和出巢數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環境因素與地熊蜂活動規律相關性中,溫度與出巢數相關系數為0.900,呈顯著正相關(P<0.05),溫度是影響地熊蜂活動最主要的環境因子。
由表2可知,環境因數中,溫度和濕度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環境因素與意大利蜂活動規律相關性分析中,出巢數與溫度相關系數為0.845,呈顯著正相關(P<0.05),溫度是影響意大利蜂活動最主要的環境因子。
由表1、表2可知,溫度是影響地熊蜂和意大利蜂出巢數顯著的環境因子,而濕度和光照度對2種蜂的活動規律均影響不明顯。
由圖3可見,地熊蜂在不同的時間段30min內出巢數不同,在上午11:00時,熊蜂出巢數較少,30min內有3頭熊蜂出巢;隨著溫度升高,在12:00、13:00分別達到4、13頭,在13:00左右達到最高值;15:00-17:00,出巢數逐漸降低,30min內出巢數分別5、5、l頭。
由圖4可見,意大利蜂在不同時間段出巢數也不同,上午11:00時,意大利蜂出巢數較少,30min內有12頭意大利蜂出巢;隨著溫度升高,出巢蜂數逐漸增加,在12:00、13:00分別達到113、157頭;15:00左右出巢蜂數達到最高值,30min內達到178頭;16:0017:00,出巢數逐漸降低,16:00、17:0030min內出巢數分別125、100頭。地熊蜂出巢高峰期比意大利蜂提前1~2h。
2.3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授粉行為比較
由表3可知,地熊蜂出巢溫度顯著低于意大利蜂(P<0.05);地熊蜂授粉溫度為8.8℃,極顯著低于意大利蜂的授粉溫度15℃(P<0.01);地熊蜂日工作時間為10.50h,顯著高于意大利蜂的日工作時間7.00h(P<0.05);地熊蜂在13:00出巢數達到最大值,在每朵花上平均停留時間達到10.00s,而意大利蜂在同一時間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時間為6.00s,2種蜂在花上停留時間差異不顯著。通過試驗觀察,地熊蜂是通過振動的方式授粉,意大利蜂是通過接觸的方式授粉,地熊蜂趨光性較弱,意大利蜂趨光性強;在13:0015:00溫室內溫度到最高值時,地熊蜂訪花比較勤,而意大利蜂訪花比較少,隨光照強度增強和溫度升高,意大利蜂撞棚現象比較多,在溫室塑料薄膜底部出現大量死亡的意大利蜂。
2.4經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授粉的草莓果實品質比較
由表4可知,意大利蜂授粉的草莓果實維生素c含量為0.0367%,而地熊蜂授粉的草莓果實維生素C含量達到0.0415%,極顯著高于意大利蜂(P<0.01);2種蜂授粉的草莓果實還原糖、總酸含量差異不顯著。因此,地熊蜂能夠明顯提高草莓果實品質,提高草莓的營養價值。
3.結論與討論
冬季溫室空氣不流通,草莓因授粉受精不良而致畸形果的形成。草莓抗低溫能力弱,開花結果期最低溫度不能低于5℃,如果溫度在5℃以下,會嚴重影響草莓的生長和授粉,易導致畸形果的出現。本試驗溫室內最高溫度為36℃、最低溫度為7℃,滿足了草莓生長發育所需的溫度。通過對影響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授粉的環境因子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溫度是影響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授粉活動的最主要環境因子。
地熊蜂和意大利蜂是草莓授粉的常用蜂種。試驗結果表明,地熊蜂對草莓的授粉優于意大利蜂,這主要是由2種蜂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地熊蜂進化程度低,趨光性差,比較耐寒,對溫室環境比較適應;而意大利蜂進化程度高,趨光性強,老年工蜂很難適應溫室環境,在溫室內飛撞塑料薄膜的現象比較嚴重。地熊蜂活動起點溫度低,日工作時間長,而意大利蜂活動起點溫度高,日工作時間短,這與安建東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蜂在溫室番茄、草莓和桃上的停留時間分別為4.5、7.1、6.0s和6.4、25.1、7.1s,每一種蜂在不同作物上的停留時間與蜂的種類、不同作物的花部特征、泌蜜特性、花粉量及作物種類有關。在傳粉行為上,一些植物的花如草莓、番茄、茄子等只有當被昆蟲的嗡嗡聲振動時才能釋放花粉,而地熊蜂是通過聲振傳粉的,這就使得熊蜂成為這些作物的理想授粉者。不過,也有關于熊蜂以背觸式、腹觸式和足、頭部及前胸接觸等方式傳粉的報道,而意大利蜂主要以接觸式實現授粉。蜂類昆蟲授粉活動可以影響植物的受精,從而進一步影響果實品質。試驗采集2種授粉區成熟度一致的草莓果實進行品質測定,結果表明,地熊蜂授粉的草莓維生素C含量極顯著高于意大利蜂(P<0.01),而總酸和還原糖含量差異不明顯。
新疆伊犁地區草莓冬季開花期主要在當年12月到次年的4月,當地氣溫多為-20~-5℃之間,在設施溫室中種植草莓,冬季空氣不流通,對溫室草莓受精影響較大,蜜蜂授粉對溫室草莓增產起重要作用。本試驗結果表明,地熊蜂更適合為溫室草莓進行授粉,并且能夠提高草莓果實的營養品質,在設施農業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