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維熊等



摘要:采用胸鰭基部2次注射法,對人工馴養的30尾性成熟的短須裂腹魚進行人工催產。在水溫15~16 ℃條件下,效應時間為24~30 h,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別為70.00%、83.75%、92.75%。仔魚出膜時間為144 h,初始全長為10.93 mm,經28 d培育后全長達20.65 mm。
關鍵詞:短須裂腹魚;人工繁殖;早期仔魚培育
中圖分類號:S9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9-0259-02
短須裂腹魚(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屬鯉科(Cyprinidae)裂腹魚亞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魚屬(Schizothorax Heckel),主要分布于金沙江、雅礱江、烏江等水系中,以著生藻類、底棲生物為食,肉質細嫩,是產區的重要經濟魚類[1]。短須裂腹魚喜清新流水,易馴化攝食人工配合全價顆粒飼料[2]。近年來,為緩解水電開發對江河魚類資源的影響,建設魚類增殖放流站已作為水電站建設的重要生態補償工程。金沙江魯地拉水電站、阿海水電站、雅礱江錦屏一級、錦屏二級、官地水電站都將短須裂腹魚列為增殖放流對象,成熟增養殖技術是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的前提。目前,關于短須裂腹魚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將探討內塘培育的短須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及早期苗種培育,旨在為短須裂腹魚人工增殖放流和推廣養殖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
本研究在雅礱江錦屏、官地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內開展,站內配套有仿生態的環形親魚培育池、催產池、工廠化孵化及育苗車間等養殖設施設備,水源來自雅礱江,采用流水養殖。
1.2親魚挑選與人工催產
親魚購自雅礱江沿江漁民,已在站內人工馴化培育2年,2014年3月中旬抽查發現雄魚性征明顯,雌魚腹部膨大松軟。3月26日挑選親魚30組,共60尾,雌、雄各占一半放入催產池沖水,3月27日注射催產藥物,雌魚分2針注射,在注射第2針時,同時注射雄魚,劑量為雌魚的50%。催產劑組合和劑量見表1。
表1雌性短須裂腹魚催產劑組合及劑量
針次水溫
(℃)注射
時間1 kg魚所用催產劑組合劑量第1針13.509:00LRH-A3(5 μg)+HCG(300 IU)第2針13.019:00S-GnRHA(4 μg)+DOM(2 mg)
1.3人工繁殖與孵化
密切觀察親魚狀況,雌雄親魚追逐達到高峰時,對排卵順暢的雌魚立即人工繁殖,采用干法人工授精。迅速擠出精卵于塑料盆內,混勻后加水,靜置3~4 min,受精后除去精清和雜質。將受精卵置于車間孵化框內淋水孵化,孵化水溫15~16 ℃,孵化密度2.5萬~3.0萬粒/m2,孵化期間車間循環水處理系統、水溫控制系統和增氧系統全天候運行。集中挑揀死卵,每天清洗孵化框。
1.4早期魚苗培育
隨機選取1孵化框仔魚用作早期魚苗培育研究,培育周期為28d。仔魚間歇性上浮時開始投喂蛋黃水,1周后用微粒子商品飼料轉食,轉食成功后將仔魚轉至車間玻璃培育缸內,養殖密度為4 000~5 000尾/m3水體。魚苗培育水溫15~16 ℃,每天投喂6~7次,定期清污。每周隨機選取20尾魚苗測量全長,計算魚苗全長的周相對增長率。
1.5數據統計與分析
催產率=產卵魚尾數/催產雌魚尾數×100%;受精率=受精卵數/產卵總數×100%;孵化率=仔魚尾數/受精卵數×100%。其中,受精卵計數取原腸胚中期,仔魚計數取平游后開始大量攝食的魚苗。生長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整理,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結果與分析
2.1短須裂腹魚人工繁殖
本研究中30尾短須裂腹魚中產卵雌魚為21尾,產卵16萬粒,初始效應時間為24 h,第1尾雌魚達到發情高峰是注射第2針后30 h,3月29日、3月30日集中產卵,占產卵親魚總數的90%。短須裂腹魚催產率為70.00%,平均受精率為83.75%,平均孵化率為92.75%,人工繁殖技術指標參數見表2。
短須裂腹魚卵子呈黃色,直徑為(2.86±0.09) mm,充分吸水后卵周隙達到最大,卵膜透明。受精卵直徑為(3.52±0.14) mm,4 h后胚胎開始二分裂,34 h后胚胎發育至原腸中期,144 h后開始出膜,初孵仔魚全長(10.93±0.15) mm,側臥于孵化框底部,卵黃囊呈棒槌形。
2.2短須裂腹魚早期苗種培育
7 d后仔魚開始間歇性上游,卵黃囊吸收2/3;10 d后卵黃囊基本吸收完全,能自由平游,體呈灰黑色。由表3可見,仔魚胚后初始時期仔魚全長(10.93±0.15) mm,28 d時全長為(20.65±0.69) mm,全期增長89%;周相對增長速率最大出現在胚后1周,為28.70%;周相對增長速率最低出現胚后2周,僅4.80%;胚后3周、胚后4周仔魚正常攝食微粒子商品飼料,周相對增長速率平穩。
3討論
短須裂腹魚生長在中國西南的金沙江、雅礱江、烏江等流域,河流水文、底質等生境復雜,繁殖季節,裂腹魚類通常選擇在底質多為沙和礫石的急流河川內掘坑產卵,產出的卵大部分聚集在小坑,能進行胚胎發育[3]。自然環境下特殊繁殖策略是否將成為打破短須裂腹魚人工繁殖的壁壘,本研究中經
表3短須裂腹魚仔魚生長情況
胚后時間(d)全長(mm)周相對增長速率(%)010.93±0.15714.07±0.2528.701414.74±0.334.802117.53±0.4118.952820.65±0.6917.80注:n=20。
過2年內塘馴養培育的短須裂腹魚親魚在流水刺激下性腺能發育至Ⅳ期,在催產藥物的作用下,能順利排卵和產卵,與劉躍天等報道[4-5]一致。
裂腹魚類屬冷水性魚類,受精卵孵化時間較長。齊口裂腹魚在17 ℃水溫下134 h出膜[6];四川裂腹魚在16 ℃水溫下130 h出膜[7];細鱗裂腹魚在17 ℃水溫下124 h出膜[8]。本研究中短須裂腹魚在15~16 ℃水溫下144 h出膜,出膜耗時長,具有屬的類似性。本研究采用車間循環水淋水孵化,平均孵化率達92.8%,高于劉躍天等在靜水孵化條件下的651%[4],原因可能是循環水淋水孵化能充分保障胚胎發育所需溶解氧,同時能將有害物質通過循環水帶走,尤其是在長時間孵化狀態下尤為重要。
開口攝食階段對于仔稚魚而言是個體發育的關鍵期,該階段魚苗營養源由內源性的卵黃轉變為外源性的餌料。為完成該轉變,有關攝食、消化及吸收代謝的組織結構需與之協同發育,同時還需要具有足夠可攝入的餌料[9]。本研究中短須裂腹魚7日齡前都完全依靠卵黃囊營養,全長相對增長了28.70%。陳禮強等在細鱗裂腹魚的胚后發育研究中發現,7日齡仔魚能做拋物線運動,體長達12~14 mm,較剛出膜增長了27.3%,生長速率[8]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傳統上通常采用輪蟲、鹵蟲無節幼體等浮游動物作為仔魚開口餌料,本研究中由于受條件限制,開口餌料選用的是雞蛋黃,結果表明,蛋黃可作為短須裂腹魚的開口餌料,仔魚成活率可達90%以上,但相對生長率偏低,飼喂時間不宜超過7 d,需及時轉食營養全面的商品配合飼料。
參考文獻:
[1]丁瑞華. 四川魚類志[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65.
[2]徐偉毅,冷云,劉躍天,等. 短須裂腹魚馴化養殖試驗研究[J]. 水利漁業,2003,23(3):16-17.
[3]曹文宣,陳宜瑜,武云飛,等. 裂腹魚類的起源和演化及其與青藏高原的隆起關系[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118-130.
[4]劉躍天,冷云,徐偉毅,等. 短須裂腹魚人工繁殖初探[J]. 水利漁業,2007,27(5):31-32.
[5]李光華,冷云,吳敬東,等. 短須裂腹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4(10):259-261,270.
[6]吳青,王強,蔡禮明,等. 齊口裂腹魚的胚胎發育和仔魚的早期發育[J].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4,19(3):218-221.
[7]陳永祥,羅泉笙. 烏江上游四川裂腹魚的胚胎發育[J]. 四川動物,1997,16(4):163-167.
[8]陳禮強,吳青,鄭曙明,等. 細鱗裂腹魚胚胎和卵黃囊仔魚的發育[J]. 中國水產科學,2008,15(6):927-934.
[9]Yufera M,Darias M J. The onset of exogenous feeding in marine fish larvae[J]. Aquaculture,2007,268(1/2/3/4):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