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劉和文
(1.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安徽 蕪湖241003;2.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安徽 蕪湖241002)
·信息咨詢與服務·
傳播學視野下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之策劃
姚瑤1劉和文2
(1.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安徽 蕪湖241003;2.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安徽 蕪湖241002)
教師教育資源作為重要的人類社會資源,其開發與建設漸入學界 ,如何對教師教育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既是理論要點,也是切實問題。傳播學理論為此拓展了視角 ,“使用與滿足”、“把關人”、“數字鴻溝”等理論給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要求在策劃中實行以 “需求”為根本點 ,加強用戶分析 ;以主體 “把關”為重點,優化教師教育資源;以現代媒介技術為后盾 ,縮小 “數字鴻溝”等策略。
數字化;教師教育資源;傳播
當下,“比特”聲勢浩大地占據著人們的生活,各種知識以智能化、數字化的姿態呈現并深刻影響著大眾社會,致使人們的學習方式出現了變化。教師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教師教育資源已經無法適應數字化時代,據此學術界從不同角度提出建設方案。傳播學視野為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開發提供了開拓性視角 ,并為其規劃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作為信息資源之一的教師教育資源 ,具有特殊的傳播途徑和特定的受眾群體。因此,在策劃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之前 ,必須要弄清它的范疇、類型以及當前的數字化概況。
1.1教師教育資源的范疇
教師教育資源作為人類社會資源之一,學界普遍認為宏觀上包括自有教育活動和教育歷史以來,在長期的文明進化和教育實踐中所創造積累的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教育技能、教育資產、教育費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設施以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系的總和。亦有專家認為,教師教育資源是指為實現教師教育目標所投入的一切顯在與潛在的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資源要素總稱。我們認為教師教育資源是培養教師過程中所涉及的一切信息的總稱,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社會資源、環境資源以及政策資源等。教師教育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環境資源等,狹義包括信息資源、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等。這里我們所研究的是狹義上的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
1.2教師教育資源的類型
教師教育資源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也多種多樣。從教師教育資源范疇看,有口語型、實物型、文獻型和數字型等表現形式,而在當今的信息環境中,4種類型的教師教育資源并存。從文獻資源加工的深度看,教師教育資源分為零次信息資源、一次信息資源、二次信息資源和三次信息資源,在目前的教師教育資源開發中,一次信息資源建設被加強,而其它類型的尚待加強。從出版形式和內容公開程度看,有白色資源、灰色資源和黑色資源等類型。從資源屬性的類型看 ,有素材類教學資源、集成型教學資源、網絡課程等三大類。從教師教育資源的受從看,利用較多的還是文獻型和數字型。文獻型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政策文獻等;數字型主要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網上數據庫、百科全書、虛擬軟件庫等。因此,如何融合文獻型和數字型資源是建設好教師教育資源的瓶頸。
1.3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概況
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與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同步的,從圖書館數字化概況來看,當前以特色資源建設為契合點,以數據庫引進為主、館藏資源以二次文獻建設為要,而館藏紙質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加工、實物型資源和口語型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尚未開展。從國內發展看,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還是條塊分割,普遍存在 “信息孤島”現象。以學校為例,教師教育資源建設既有圖書館建設的部分,還需要依靠教務系統和公共開發資源共同建設,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系統進行宏觀管理和統籌規劃,從而造成了資源建設重復和浪費。從圖書館界的共建看,各地區、各系統都擁有數量眾多的特色的教師教育資源,但都各自為政,缺少互惠溝通,尚未形成共建共享機制。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在進入21世紀后,傳播學在信息社會和技術革命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對傳媒制度、媒介技術、傳播效果等方面深化研究,與信息學、系統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 “泛化”交融,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論 ,其影響力也擴散至各個領域。信息資源的建設深受影響 ,傳播學視角有助于把握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其理論對于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1“使用與滿足”理論
該理論是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 “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 “使用”媒介 ,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 “滿足”的過程。“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有著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媒介內容生產和運作模式,其關鍵點在于突出了受眾的主動性、多樣性和復雜性。這要求在信息傳播中,關注點要放在受眾群體上,深入研究受眾需求。鑒于此,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要實現服務主動化、資源建設多元化。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傳播視野中的 “受眾時代”走向了 “用戶時代”,互動性與具體性更加凸顯。因此,在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結合館藏特色,倡導用戶參與,彰顯建設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特色。
2.2“把關人”理論
“把關人”概念是針對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 ,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 ,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這里的 “把關人”是傳播的主體,在信息傳播中普遍存在 ,“在信息網絡中到處都設有把關人 ,……包括圖書管理員,他們確定應該買些什么書籍;包括教員 ,他們確定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科書和教科片?!比魏蝹鞑ミ^程都存在著 “把關”行為,也需要 “把關”行為。該理論突出了媒介主體行為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多形態 ,啟示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要重視傳播主體的作用 ,不能放任無序與盲目充溢傳播網絡。這要求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要發揮圖書館的主觀能動性,選擇好特色的資源 ,進行規范加工與開發,主動服務于用戶。
2.3“數字鴻溝”理論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 “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主要體現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數字媒體接觸和使用狀況的4種差異?!皵底著櫆稀笔?“知溝”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延展,也是隨著科技發展 “數字化生存”帶來的新問題。該理論的關鍵點在于新媒體的發展在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社會問題 ,包括信息秩序的失衡,資源占用不均帶來的貧富差距等。這要求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順應信息革命趨勢 ,要處理好新傳播技術和用戶的使用習慣的關系、傳統資源與數字資源的關系、媒介素養與資源分配等問題。
以上考量啟示,傳播學視角對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提出了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的要求。這里,我們從傳播學理論來考慮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并以圖書館建設為例。
3.1以需求為根本點,加強用戶分析
“用戶需求”是文獻資源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圖書館在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了解用戶的心理需求,以此為起點,完整建構數字圖書館對用戶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根據傳播學的 “使用與滿足”理論,應著力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遵循 “用戶第一”的原則。我們知道,受眾使用媒介可歸納為認知需求、情感需求、個人整合需求、社會整合需求、舒解壓力需求這五大類需求。因此,圖書館在策劃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在滿足用戶實際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其精神需求,這要求數字化建設要有美感,讓用戶在愉悅中利用。其次,以人為本,充分了解用戶群體。這類用戶主要以教師和準教師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質性、固定性和有組織性,在資源數字化建設中 ,分析用戶的構成、特征和心理等,如根據語、數、外等不同學科,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方向,把握其切實需求,區分對待不同層次用戶以進行學科化建設并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跟蹤用戶服務,利用大數據技術 ,分析用戶可能會感興趣的資源,化傳統資源的被動為數字資源的主動。再次,注重共享與溝通。數字圖書館的內容是傳播過程的最關鍵部分,是吸引用戶的重中之重,更是用戶 “使用與滿足”的效用之源,因此要高度重視,發揮好網絡傳播的優勢,注重各類教師教育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要求傳統資源與數字資源互為內容,館內資源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并搭建師生互動溝通平臺。最后,這一理論隨著E-Learning時代的到來更加值得研究。
3.2以主體“把關”為重點,優化教師教育資源
“主體把關”是文獻資源建設的重點,在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教職人員、技術人員、圖書館主體、學生等都可視為 “把關人”,需要廣泛吸收各方建議,發揮集體智慧進行資源建設?!鞍殃P人”理論啟示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要注意傳播主體形象、知識產權等問題。首先,作為傳播主體的圖書館,利用其豐富資源、有利政策、先進科技向廣大受眾傳播知識,應注重自身形象傳播,樹立優質的傳播主體形象和 “把關人”形象。第一、認真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做好暢通的信息和資源的雙向互動,做到建構主義為指導 ,以應用服務、教學活動為中心,充分考慮各學科的特點,向專業化 “深度”發展,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二,培育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擁有多方面知識結構,如計算機技術、數字圖書館運營與運用以及知識產權與保護等方面人才,從而發揮 “把關人”對資源的積極的導引作用。其次,建設一個權責分明的數字化資源。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其傳播的是數字化信息,用戶可以任意利用這些資源,則可能未經知識產權所有者允許而產生產權糾紛,涉及侵權問題,這雖然滿足了實際需求,而損害了用戶的精神需求。因此,圖書館要對教師教育數字資源的傳播進行一定的限制和把關 ,在其引進和建設數字化資源時,要注意合乎相關法律規定 ,把合法且優質的資源提供給受眾。
3.3以現代媒介技術為后盾,縮小“數字鴻溝”
“現代媒介技術”是文獻資源建設的有力后盾,因此,圖書館在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要注意用戶媒介素養問題、資源協調問題以及信息資源分配問題等。首先,加強用戶媒介素養教育。這主要包括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兩個方向:媒介素養包括對于互聯網和一些高新閱讀設備的運用技能 ,圖書館要做好數字技術普及工作,組織用戶學習使用閱讀高新設備,激發用戶的上網興趣和動力,提高用戶對數字資源的利用率;信息素養教育同樣不可忽視,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要考慮到培養用戶自覺學習的功能 ,如結合用戶需求設置交流園地,實現雙向互動,實時獲取用戶的反饋信息 ,據此優化服務工作,成功的案例有E-Learning、慕課等范式,通過這些活動可以達到提高用戶的閱讀能力和素養的作用 ,以拉近由于缺乏互聯網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的差異 ,有助于受眾利用電子設備獲取數字資源并發揮數字化技能,乃至將 “數字鴻溝”填平甚至消除。其次,加強資源協調。目前高校數字資源建設主要通過3個途徑來實現 :一是館藏紙本文獻的數字化;二是購買數據庫;三是利用網絡數字資源。由此看來,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是以虛擬資源為基礎,在信息的收集、歸納和版權問題上與傳統實物資源相比而會處于劣勢,因此 ,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要大力發揚其在傳播方面的優勢,綜合利用紙質書刊、網絡、電子、手機等媒介,實現在資源開發、利用、開放和共享上的優勢融合。再次,信息資源分配問題在各個領域廣泛存在 ,圖書館的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要以更開放的姿態 ,打破時空限制,容納更多信息 ,覆蓋更廣人群,做好師生資源的分配與共享,并且做好校際、館際、國內外等的學習溝通工作。著力為用戶提供閱讀場所、閱讀資源、閱讀設備等,由此減少因缺乏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差異。順應媒介大融合時代的趨勢 ,如開通移動圖書館服務平臺,靈活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二維碼等高新媒介技術手段 ,以實現無障礙跨時空閱讀,從而縮小 “數字鴻溝”。
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需要立足根本、抓住重點、依靠后盾。此外,傳播學中的分眾理論、
創新與擴散理論、基模理論、勸服理論等等也有助于研究如何更好地實現教師教育資源的優化建設。這不僅要從西方經典傳播學理論中汲取營養,還需將整合傳播的思維融會貫通,積極探索和善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思想體系。教師教育資源效用的發揮最大化,以及圖書館數字化進程的加速化,這將是社會之幸,能夠實際地施惠于廣大民眾??偠灾?,傳播學的視角對于教師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了傳統研究范式。因此,我們在資源數字化建設過程中,要借鑒傳播的主體、受眾、媒介等理論以拓展策劃,這對于推動數字資源建設與利用有重要指導意義。
[1]馮剛,張劍 .科學發展觀教育理論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82-83.
[2]秦桂芳.教師教育資源概念疏解 [J].當代教育科學 ,2010,(2):53.
[3]楊志惠 ,胡維治,徐福剛 .數字化教學資源分類體系的設想[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47.
[4]吳文虎 .傳播學概論百題問答 [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2.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1,165,218.
[6](美)威爾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傳播學概論[M].陳亮,等譯.北京 :新華出版社,1984:161.
[7](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傳播理論—一起源、方法和應用 (第5版)[M].郭鎮之 ,等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255.
[8]陳向華 .構建教育資源庫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J].中國電化教育 ,2004,(1):50.
[9]潘林武.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探析[J].梧州學院學報 ,2014,24(3):5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Yao Yao1Liu Hewen2
(1.Institute ofMedia,Anhui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2.Library,Anhui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of human society,the development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concerned by the scholars.How to construct the digitalization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snotonly the theoretical point,also a practical problem.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expanding the perspectives for the digitalization,The theory of “Uses and Gratifications”,“gatekeeper”,“digital divide”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igit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require“demand”as the basic point in planning,strengthen the analysisof theuser;Focusing on the subject“gatekeeper”,optimizing the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Regarding themodernmedia technology as strong backbone,to reduce the“digital divide”,etc.
digitalization;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communication
姚 瑤 (1993-),女,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
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16
G253
A
1008-0821(2015)05-0083-03
2014-12-30
2013年安徽省高校圖工委科研課題重點項目 “圖書館關于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TGW 13A05)成果之一;2013年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重點項目 “圖書館關于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3jyxm59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