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寶++安錦
摘要:通過運用新古典經濟學效用假設理論分析了農業社區作為一種治理機制的有效性、適應性。結果表明,不同于“公司+農戶”、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在向規?;?、集約化經營有序過渡進程中,小農經濟的農業協同組織也可以表現出較高的市場效率、生產效率。農業社區不僅可以和市場、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動,而且還可以使社區內部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化。因此,要依賴農業社區的社會資本力量構建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質量安全供給機制。在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應該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吸引農戶積極參與。
關鍵詞:農業社區;治理機制;小農經濟;價格形成機制;質量安全供給機制
中圖分類號: F32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9-0501-03
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市場中企業和消費者的二分法,給人們提供了理解市場特征的基本框架。生產者、消費者都根據自己的理性預期來進行自己的決策,美國農業現代化的國際經驗、現代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讓人們意識到農業企業化發展的現代之路,那么,人口、土地資源相對密集的東亞是否存在自己的市場邏輯呢?黃宗智研究了美國、日本因為農業資源稟賦差異而走上不同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分析了學術界對于家庭農場存在的誤解。本研究將中國小規模家庭農場納入社會資本框架之中,把中國農業看作社區農業,依托現代經濟學、社會學等理論,探索社區農業的治理機制以及社區農業對于中國農業發展的意義,旨在為促進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1社區、市場、政府的互補性
社區與市場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之一。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市場與社區是相互矛盾、對立的。英國學者波蘭尼認為,當市場經濟打破了自足自給的經濟形態之后,它創建了一種與自身特有的(交易或者交換)動機相聯系的市場模式。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市場體系會對整個社會組織產生致命的后果:它意味著社會運轉從屬于市場。與經濟嵌入社會關系相反,社會關系被嵌入到經濟體系之中。因此,市場經濟只能在市場社會運轉[1-2]。
市場與社區對立的觀點依然是市場和政府二分法的變異形式,因為他們忽視了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可以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此相反,有許多學者支持市場與社區互補的觀點,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日本學者速水佑次郎、青木昌彥、美國學者鮑爾斯等。速水佑次郎先后2次到中國闡述市場與社區的互補關系,重點闡述了社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3]。支持市場與社區互補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人物還有青木昌彥、鮑爾斯。青木昌彥把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系統分成社會域、經濟交換域(市場)、組織域、政治域等部分,他認為每個域都是由一定策略和共有信念組成的,在一定條件下,域之間可以存在一定的歷時關聯、共時關聯。當社會域和經濟交換域或組織域相互補充時,參與人會形成穩定的博弈結構,社區作為社會資本的載體,在公共資源的供給、經濟交換中起到重要作用[4]。作為桑塔費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鮑爾斯從演化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角度探索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鮑爾斯認為,市場、政府、社區在功能上存在互補性。市場的特性可以通過價格機制誘使非合作交易,此外,在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緊密結合時,市場可以提供激勵機制;政府在解決協調問題時,主要是采用強制手段阻止背叛、機會主義的發生;社群(社區)中個體的持續交往,使得成員對彼此的性格、近期行為、將來行為都比較了解,這有助于降低交易的信息成本[5]。格拉諾維特認為,自由競爭無法發揮功效以阻止欺詐,經濟生活欺詐、不信任等老問題又重新浮上水面[6] 。
2農業社區
2.1農業社區定義
筆者主要研究從事種植業的社區,該類型社區具有以下特點:土地在空間上的相對集中。目前我國的農地基本上是基于計劃時期的生產大隊分割而成,這種土地的相對集中容易產生土地規模效應;這些相對集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土壤物理、生物、化學特點,導致可以種植同一類型的糧食或者經濟作物,使得農業生產、銷售決策容易發生;區域上相同的作物更加容易引起農業技術在生產管理領域滲透,不僅有利于農業生產標準化,而且還有利于農業技術推廣。
2.2農業社區的功能特征
在威廉姆斯等制度經濟學派代表人物的眼中,企業作為一種經濟治理的形式,一方面它通過對市場不同程度的替代,節省了市場的交易費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交易中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又是以委托-代理機制而形成垂直型組織,這樣,企業就作為一個決策單位與政府以及市場中其他經濟主體形成互動。像企業等經濟組織一樣,農村社區在連接市場與政府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治理效果,這種治理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首先因為農村社區的每個家庭生產相同的農產品,這樣就使得每個農戶表現出相同的需求,把這些相同的需求分散決策轉化為集中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單個農戶在市場中進行交易時處于不利位置的缺點;第二,由于農村社區內部的每個成員之間都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每個人對其余家庭都擁有充分的信息,這恰恰是彌補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的獨特條件;第三,農村社區作為一種治理機制有利于生產標準化;第四,農業社區作為一種治理形式有利于政府推廣農業技術。但是他們也有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第一,企業組織是垂直型組織,這種層級組織至少由決策層、執行層、操作層等3個層級組成,農村社區內部是水平型組織機制,社區內的每個農戶家庭具有相同的任務、生產需求以及部門相同的交易需求;第二,在企業委托-代理機制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通過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因此他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社區內部的農戶基于社會資本的存在而聯系在一起。
3分析框架
筆者之所以基于農村社區的農民合作進行研究,目的就是把社會資本嵌入到農民合作和市場行動中,本研究所指的合作并不僅指農產品、農業生產要素在生產、交換領域的合作,還包括農業社區范圍內的資源整合,和市場、政府一樣,本研究認為,社區及其社會資本具有整合社區資源的能力。農業社區是經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所謂經濟制度是那些協調各種經濟活動以達到某種社會最優的資源配置的經濟組織總和。市場是通過價格信號下的競爭來協調逐利者的組織形式。國家是通過命令強迫人民調整其資源配置的組織形式。社區是基于其個人聯系和相互信任以指導其成員自愿合作的組織形式。換句話說,市場通過利己主義起作用,國家通過法律的強權起作用,社區通過為達到某個社會需要的目標而協調勞動配置起作用。endprint
3.1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1:農戶的交往適應性理性。農戶的交往適應性理性是指農戶在面臨不同的交往對象時會采取不同的理性反應,當農戶參與市場交換時或者與政府博弈時采取的是經濟人理性,即追求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當農戶在與社區其他成員進行交往時采取的是互惠性或者利他性理性?;炯僭O2:農戶的理性機制假設。經濟學中,決策主體的理性是貨幣收入最大化,這里的假設沿襲了貝克爾提出的社會收入最大化[7]。本研究的社會收入包括2個部分:農戶的經濟收入、社會資本2個部分,其中社會資本是指其他農戶對他人的信任程度、評價或者社會榮譽?;炯僭O3:信息的局部充分性。信息的局部充分性是指農戶的生產、銷售等信息只是在農戶之間公開,市場上的交易主體和政府對于農戶公開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3.2農業社區與政府的互動性
在分散決策情況下,農業社區的產生是分散決策個體為了實現自身的效用函數,在面對市場、政府等各種外部因素時,而采取的聯合和合作行為。這種自組織系統更加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市場秩序的穩定以及分散決策個體效用函數的實現。假如政府要推行一種農產品質量標準政策,在分散決策個體沒有形成聯合和合作之前,個體生產條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政府不可能全部了解,因此,政府對每個個體的生產行為進行監督,但是由于分散的數量過多,加之政府與決策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那么這種質量標準政策在實施時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個體之間采取聯合和合作行為,分散個體通過交流會對政府的質量標準政策進行權衡,因為社會資本的作用,個體在進行交流會披露自己的信息,這時候自組織系統會得到一個期望值,然后,個體和政府協商,希望把質量標準制定在系統的期望值水平,自組織系統會對達到或者超過期望值水平生產能力的個體進行幫助。相對于分散決策而言,從治理機制角度來看,自組織具有以下重要的特點:第一,減少了政府監督成本;第二,使得政府政策更加有效;第三,決策個體的效用函數得以實現。此外,農業社區作為一種治理機制還可以有效保障政府推廣農業技術。
3.3農業社區的資源整合性
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業社區作為一種治理機制,不僅與市場、政府建立了有效聯系,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的信息優勢、社會資本優勢彌補了市場、政府不足。同時它還是一個資源整合載體,可以使社區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區內勞動力分工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統一決策形成最優勞動時間以后,每戶就可以有剩余時間來從事兼業活動。農業社區資源整合實現了帕累托改進,其特征是在農業效率沒有下降的情況下,將社區內成員分工到其他領域以獲得非農業收入,這樣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日本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也發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1955—1970年,日本農業人口從1 611.1萬減少到1 008.7萬,但是農業生產率水平卻不斷提高。生產率提高主要是通過農作物品種改良、施肥技術、栽培技術改進等措施來完成的。同樣是小農經濟國家,勞動力流動為什么在中國和日本表現出如此巨大的差異?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生產治理機制差異。日本農業協同組織在農業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對于農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機制理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國家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過程中的一般性解釋,但是卻忽略了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體制治理性差異及其影響。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動給農業帶來了另外一番景象:空巢現象、拋荒現象以及農業生產的逆向選擇現象等。社區農業是小農經濟條件下的治理機制,這種合作與人們通常所說的合作社合作存在很大差異。一般意義上的合作社,主要指的是農戶關于農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合作,農業社區條件下的合作社不僅具備合作社的一般功能,更加重要的是農業社區下的農戶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一個生產單位,生產決策依靠集體行動來進行,一般農業合作社的成員生產決策是自主的。這種合作社主要發生在一些家庭農地規模比較大的國家。這種合作社的激勵主要來自市場激勵、政府激勵,社區農業激勵除了市場激勵、政府激勵之外,農戶還會受到社區內部的社會激勵。社會激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小農市場激勵不足的缺點。
4結論與討論
要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通過制度設計來克服農業生產、交易中的價格問題、質量問題。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品作為國家的基礎產品,不僅要保證數量供給,同時也要保證質量安全供給。如何在保證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也能夠讓糧食產品在數量、質量供給得到根本保障,這實際上既是一個制度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探索問題。構建保護小農市場利益的治理機制非常必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經歷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產業組織變遷,如“公司+農戶”、合作社等各種形式。但是這些產業組織形式似乎存在天然的缺陷:“公司+農戶”組織形式雖然實現了農戶與市場銜接,但是無法改變農戶在與企業談判中的弱勢地位,同樣合作社也無法消除合作社內部“大農吃小農”現象[8]。因此,構建保護小農市場利益的治理機制非常必要。社區農業作為一種治理機制,對于土地規模較小的家庭農戶具有一般性。改革開放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很多變異的合作社,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社區合作社?,F代企業理論不能完全解釋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尤其在市場發展的初期,當企業規模較小而且具有產品同質化的時候,這些分散的企業可以通過“橫向聯合”來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9]。威廉姆森認為,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存在著很多類型的中間狀態[10]。依賴農業社區的社會資本力量構建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質量安全供給機制。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制度不僅可以有效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而且通過農產品生產者集體議價可以改變單個農戶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家庭農場的構想,這種構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速水佑次郎等認為,日本農業也必須從農協向自立農業過渡[11]。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過渡性。目前我國的家庭農場規模還不足以形成如美國一樣的自立型農業,我國農業生產的分散性特點決定了我國農業必須依賴農業社區社會資本的力量,構建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質量安全供給機制。我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逐步推進的必然要求。但西部地區具有經濟欠發達、工業化水平較低、城鎮化發展滯后、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等特點。目前,學術界對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產業,對承接產業轉移中農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較少。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內生性要求[12]。因此,應該充分發揮農業社區適應小農經濟的特征,研究農業社區的治理機制,在農業生產市場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關系型治理可能是對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有效彌補[13]。當前,農業承接產業轉移受到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嚴重制約。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一是建立有利于農戶的制度創新。如通過把農戶對土地的承包權轉化為股權的方式保護農戶的經營自主權;二是完善和規范契約制度。如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通過契約形式對土地、人力及生產項目方面潛在的不確定性加以規范和約束,使農戶有穩定的收益預期,激勵農戶積極參與承接產業轉移。
參考文獻:
[1]黃宗智. “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J]. 中國鄉村研究,2014(1):100-125.
[2]波蘭尼.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50-51.
[3]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李周. 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01-309.
[4]青木昌彥. 比較制度分析[M]. 周黎安,譯.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35-57.
[5]薩繆·鮑爾斯. 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和演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51-368.
[6]馬克·格拉諾維特. 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9-13.
[7]加里·貝克爾.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 北京:格致出版社,2008:299-322.
[8]仝志輝,溫鐵軍. 資本和部門下鄉與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J]. 開放時代,2009(4):5-26.
[9]“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重點與政策研究”課題組.部門和資本“下鄉”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7):5-12.
[10]奧利費·E·威廉姆森. 治理機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96-132.
[11]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農業經濟論[M]. 沈金虎,等譯.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89-292.
[12]趙家鳳. 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與農業轉型升級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2):178-181.
[13]胡慶龍. 關系型契約、組織演進與農產品質量安全[J]. 財經理論研究,2014(5):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