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等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雨卜村寶潔希望小學位于偏遠的大山中,過去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但從2013年起,該校的名聲不脛而走,成為當地學校爭相學習的對象。是什么原因使這所僅有46名學生的山村小學發生了變化?該校校長賈貴福告訴記者:“是生本教育給我們帶來了春天!實施生本教育后,學生變了,課堂變了,學校也變了,現在的校園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陽光、自信、開朗、活力……這是融水人對當地教育近兩年來變化的切實感受。2013年起,融水在總結原有教改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豎起了生本教育的“大旗”,逐漸打造出了一個山區教改的“融水樣本”。
謀變:源于教育走進了“死胡同”
2013年8月,融水鎮初級中學的招生工作剛結束,該校校長汪政華便眉頭緊鎖。“看了報讀人數,老師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本來當年預計招9個班,可最后只勉強招了4個班,很多學生都選擇到外面去讀了。”回想當時的情景,汪政華顯得有些無奈,“那時的學校是什么情況?是‘課堂睡倒一大片,課間爬墻一條路,學生不愿學,老師的工作狀態也很差。如果再不改變,學校就要‘關門大吉了。”
“為了扭轉局面,我們也嘗試過很多方法,比如參與式教學呀,制定懲罰措施呀,但都收效甚微,校風、學風差的問題積重難返。我們當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汪政華校長說。
“其實,不僅僅是融水鎮初級中學出現問題,當時我縣的很多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教育發展進入了低迷期,必須改革了。”融水教育局局長趙彬說。
2013年10月,趙彬局長前往北京學習,接觸到了生本教育理念,感覺這一模式“比較適合融水的實際情況”,于是決定進一步深入了解。
2013年11月,趙彬局長親自帶領全縣56位中小學校長前往生本教育發源地——華南師范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生本教育學習。這次學習讓包括汪政華在內的校長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培訓回來后,融水高級中學、融水民族高中、融水鎮初級中學等9所學校主動申請成為第一批生本教育“基地學校”。隨后,一大批鄉鎮中學、中心小學、村小和教學點,主動與“基地學校”集成“對子”,積極探索生本教育之道。
生本教育實施后,阻力隨之而來。趙彬局長告訴記者:“觀念陳舊是實施生本教育的最大阻礙。我們之前也做過多種教改試驗,但成效都不大,始終沒擺脫‘師本、本本、考本的怪圈,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對于這次改革,不僅是校長們,老師和家長中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為此,融水教育局掀起了一股旨在轉變教師觀念的培訓熱潮:派出教師18批637人次“走出去”學習;把生本教育專家“請進來”,實地培訓教師1030人次;開展縣級培訓77次,共培訓教師7310人次。頻繁密集的培訓猶如陣陣清風,吹散了融水老師們心中的“霧霾”,越來越多老師愿意接納生本教育并付諸實踐。
融水民族中學英語教師周麗珍是當地的英語名師,曾深信“課堂上講得越多,學生就學得越多,教學質量就越高”,認為沒有必要進行生本教育改革。可在一次賽課中,她以傳統教學方式參賽,結果出乎意料,得了“倒數第一”。這讓她受到極大的刺激,開始反思過去的教學,并學習生本教育的相關理論,重新設計了那節參賽課:讓各小組將學習內容編成英語小話劇,通過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去說、去體會。“重新設計后我發現,老師雖然不講了,但學生會說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漲。”她興奮地說。
汪政華校長也感受到了學校的“華麗轉身”:課堂上,學生“一片倒”的現象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積極展示、大膽發言、陽光自信;學生翻墻外出的情況少了,一到課余時間,學生就三五成群地“扎進”興趣班、社團活動中,校園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教師的工作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消極倦怠的情緒一掃而空,積極研討、樂于分享成了“新風尚”。
“我們的教育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巨變!”趙彬局長興奮地說道。
探索:基于縣域學情的有效嘗試
“雖然知道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簡單、根本、開放,也知道構建生本課堂需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可具體該怎么做?課堂教學該如何開展?小組要怎樣建設?學生不會說該怎么辦?這些問題讓我不敢放手去做。”這是融水懷寶鎮中心小學教師盧云英的心里話。
事實上,融水的許多老師在剛接觸生本教育時都存在這樣的困惑。“生本教育實施一段時間之后,我們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顯示,老師們雖然認同生本教育理念,但對如何操作,不少老師還是云里霧里。師資專業化建設問題凸顯出來了。”趙彬局長說。幾經研討后,融水教育局出臺了《融水苗族自治縣生本教育科研團隊成員培養和管理辦法》等文件,決定構建一個“名師引領,校際聯動,整體提升”的本土培訓模式。不久,由融水教育局教研室牽頭,成立了10個按學段、學科分類的生本教育科研團隊,每個團隊分區域負責片區內教師的培訓,每月至少深入片區學校一次,進行聽課評課、現場指導、現場研討,為當地教師現場解疑。
與此同時,融水“城鄉聯動,校際互動”的生本教育科研機制也逐漸成熟。學校內部的“抱團生本,研訓共進”“小手拉大手”“生本開放周”“生本經驗交流會”,校際間的青藍結對子工程、名師引領工程、片區教研互動工程等,都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系統有效的本土培訓體系,促進了縣域教師團隊的智慧交融與提升。
作為融水第一期生本教育青藍結對子工程學員,融水桿洞鄉初級中學教師韋蕓芳在“師傅”的指導下,如今已經走出了迷茫期。她通過自己的嘗試和總結,找到了“生本課堂的味道”,課堂操作開始得心應手。而她的“師傅”——融水民族中學的周麗珍老師,也在與“徒弟”的溝通交流中,對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領悟。周麗珍老師告訴記者,“青藍工程”幫助的不僅是年輕教師,對老教師的專業提升同樣有“反作用力”,“這是一種良性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
形式多樣的培訓、精彩有效的教研活動,推進了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2014年,融水保桓初級中學毛金蓮等幾名教師參加柳州市青年教師匯報課比賽,包攬了一、二等獎;同年,融水選派教師參加2014年全國生本教育課堂大賽,有8人獲特等獎、5人獲一等獎。此外,廖鳳紫、賈曉彬、馬麗梅等一大批生本教育本土專家也成長起來了。endprint
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融水還創新了評價機制,從2015年春季學期起,縣內各學校成立了“過關認定初評小組”,逐月開展本校“生本教育教師”“生本教育班級”過關評定工作;每學期末,教育局研究室還會對初評合格的教師和班級進行復核,為符合條件的人員、班級頒發過關認定證書,鼓勵他們積極投身生本教育改革。
隨著師資水平的整體提升,融水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研究也逐步深入和完善,形成了“學生前置研究→小組討論→學生展示→點撥評價”的教學模式。“課前,老師會發一些前置研究題目,讓我們幾個組員上網、翻書,尋找答案。我們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一拿到題目就迫不及待地要去解決它們。”融水中學學生楊曉芳說,“生本課堂讓我們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去獨立思考,學習更加自主了,學得更加起勁了。”
顯效:從“師本”到“生本”的蛻變
走進融水民族小學五(2)班的教室,記者看到一個“小老師”正在講臺上講解復習測試卷。“小老師”一邊使用投影儀,一邊講解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思路清晰、自信大方,頗有老師風范。當他講解快要完成時,坐在教室后排的一名學生(由該節課的執教老師扮演)突然舉手問道:“你們組為什么會想到用這樣的方法?你們還有別的方法嗎?”面對提問,“小老師”沒有慌張,而是將自己和組員們思考的過程作了闡述,還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像這樣的課堂,我們早就屢見不鮮了。課堂上,老師不再是主講人,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討、自主展示,學生成了真正的主角。”融水民族小學副校長韋茹花不無自豪地對記者說。其實,融水許多學校都在經歷這樣的“蛻變”,課堂上,老師“隱身”了,學生自信展示,“師本”讓位于“生本”。
不僅在課堂上,在平時的學習和管理中,學生們也爭當“主角”。在融水桿洞鄉中心小學教師韋麗群的眼里,“學生真正從生本教育中活起來了”。她與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4月13日下午下班后,她如往常一樣回到辦公室備課,忽然,幾個學生走進辦公室,說要跟她一起備課。“老師,我覺得這樣導入同學們最喜歡了。”“老師,這題我有不一樣的解法。”“老師,這里我給你提個建議。”……從學生口中蹦出的“創意”,像一顆顆“炸彈”把韋麗群震住了。“你能想到學生會提出和老師一起備課嗎?你會想到學生可以提出那么多有創意的點子嗎?我對他們真是又愛又佩服呀!”她的言語中毫不掩飾對學生的贊美。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融水民族中學教師莫彥榮告訴記者,學校每年科技藝術節都要求各班做一本文學作品集參賽,過去她總是絞盡腦汁去構思、審稿,就算累得要散架,成績還是不理想。實施生本教育后,她班的學生主動參與,從撰稿到審稿,從錄入到編輯排版,最后裝訂成冊,很快就完成了一本名為《風中少年》的集子。這本作品集以豐富的內容和精美的制作,獲得了全校一等獎。捧著獎狀,莫彥榮老師興奮地說:“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做,我只是偶爾過問一下,沒想到學生這么能干。這就是生本教育‘要相信、依靠、尊重學生的真諦吧?”
學生在變,教師在變,學校在變。近兩年生本教育的實踐和探索,融水教育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化。如今,生本教育已經突破了9所“基地學校”的界線,如燎原之火一般向非“基地學校”蔓延。據統計,截至目前,融水全縣中小學參加生本教育實驗的班級有710個,參與教師1896人、學生35077人,而且這些數據仍在不斷增長中。
談及下一步的工作,趙彬局長說:“生本教育改革,不僅是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還涉及課程內容的重組、課程體系的構建、校園文化的深化、學校管理的人本化等一系列工作。接下來,我們要以生本教育為抓手,開展‘一校一特色創建工作,建設具有校本特色和生命活力的生本管理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后勤文化、安全文化等,不斷提升我縣學校的辦學品位。”
(責編 歐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