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予

傳統中國社會為什么沒有發展出歐洲式的資本主義?美國學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對這一問題的闡發在近二十年頗具影響力,他的核心觀點是:18世紀以前,東西方的經濟水平大體持平,西方并不占據明顯而獨特的內生優勢;19世紀初,歷史開始出現分流,東西方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拉大。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陸的開發,二是英國煤礦優越的地理位置。
此論一出便引起極大爭議。在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上持“內卷化”、“過密化”一說的黃宗智教授,認為彭慕蘭的研究存在很多經驗性錯誤,且過于依賴二手文獻,對西方學術成就的認識不足。不過,包括批評者在內,學術界總體認為彭慕蘭的研究在方法論上做出了杰出貢獻,尤其是他跳出了生產水平、消費水平等指標的限制,通過檢驗政府干預、特權壟斷等指標來衡量市場的自由競爭程度,進而比較東西方的經濟發展態勢——哪個更符合斯密型增長模式,哪個更易于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上取得平衡。這一思路對后來的研究者啟發很大,經濟史學界逐漸拋棄了那些會因為文化、習俗、價值觀差異而失效的規則,同時開始發掘那些更能夠反映經濟發展動態過程的指標。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近日發布的一篇題為《18、19世紀中英資本市場比較:以小麥價格為證》的工作論文,可以視作對這一研究路徑的繼續探索。
基于對19世紀歐洲、北美和日本金融市場的研究,文章從資本市場的角度重新剖析了東西方的“大分流”,沒有金融市場,剩余收入就無法通過市場被投入到更有效率的生產項目上去。換言之,金融市場整合資本的程度高低直接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育。或許因為這一關系太過基本,它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反而沒有得到學術上的足夠重視。英國經濟在18世紀快速發展,資本市場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在考察資本市場表現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選取恰當的標準來為資本定價。資本價格即利率,利率越低,經濟發展受到的資本限制就越少,資本交易的風險成本也就相應得更低。但是利率總是隨著借貸項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很難進行直接比較。彭慕蘭也曾指出利率非常易變,這會給經濟研究帶來很大麻煩。但是該文獨辟蹊徑,采用了相對穩定且變量可控的糧食價格——主要是東西方均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小麥價格——來推導利率的變化。作者搜集了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中英兩國的糧食價格,發現英國同期利率水平比中國至少要低20%。
此外,文章選取了國內不同區域的市場整合程度作為考察資本市場表現的另一條標準。市場整合程度低,意味著勞動和投資的區域門檻較高,資本市場的風險就會相應加大,而高水平的市場整合則能確保資本便捷地流向生產效率較高的地區。英國在此方面的表現遠優于中國。江浙一帶是當時中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在長江三角洲200公里的范圍內,區域資本整合水平與同距離內英國的水平不相伯仲。但是一旦超出江浙地區,英國則超過了中國二到三倍,甚至更多。而且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英國市場一體化方面的優勢早在18世紀末就已經存在了。
總而言之,文章表明英國不但在資本市場發展上超過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而且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完成了這個超越。這就意味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可能是解釋“大分流”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