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梁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4期
中國經濟在改革年代的“增長奇跡”與外資/港資的支持密不可分,但自2012年以來,中國境內的外資/港資紛紛撤離,引發各方矚目,2015年9月,伴隨“李嘉誠撤資”事件的持續發酵,這一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經濟史研究》在近期刊發文章,勾勒出了1978-1988年中國外資政策的演進軌跡,進而闡明中共與外商之間的動態博弈如何塑造了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方針,這對剖析今日中國頻繁出現的外資撤離亦不無啟示。文章指出:“文革”結束之初,中國現代化建設面臨嚴重的儲蓄/外資“雙缺口”的約束條件,故而中共確立了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的經濟戰略,但這一時期嚴格的市場保護政策卻讓外商在投資過程中顧慮重重。1982年,中共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方針,旨在加速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步伐。此后,中共一方面擺脫了市場開放影響外匯收支平衡和保護民族工業的思想包袱,另一方面對“以市場換技術”的定位越來越具體,不斷地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外資隨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在這一過程中,外商根據中方提供的優惠政策選擇是否進入中國投資;中方根據外商投資質量與是否轉讓先進技術來決定讓出市場的尺度,“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則構成中共與外商動態博弈的最終結果和利益基礎。反觀當前中國頻繁出現的外資撤離,中共亟需制定一個具備與“以市場換技術”同等效力的外資方針,方能重啟中國的經濟增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