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型水利工程規模小、數量多、分布面廣,在抵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民生活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農村穩定發展的保障。長期以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權責模糊、主體缺位、經營管理不善,老化失修等問題嚴重,遷西縣通過改革,明晰了產權,落實了管護主體、管護經費和責任,實現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
【關鍵詞】小型水利工程 管護主體 管護責任 產權證書
1 小型水利工程基本情況
遷西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長城腳下,境內有灤河、灑河、長河、清河、還鄉河、橫河主要河流6條,水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縣人民艱苦奮斗、努力拼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水庫66座(中型水庫1座,小(1)型水庫17座,小(2)型水庫48座),壩塘46座,集雨水窖21221座 ,節水灌溉工程396處,農村飲水工程265處。為有效解決小型水利設施管理權責模糊、主體缺位、老化失修等問題,根據水利部、財政部《關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遷西縣做為河北省省級試點,于2014年初全面啟動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截止2014年底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務,并順利通過了驗收。
2 改革的主要內容
2.1 明確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
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結合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個人投資興建的工程,產權歸個人所有;社會資本投資興建的工程,產權歸投資者所有,或按投資者意愿確定產權歸屬;受益戶共同出資興建的工程,產權歸受益戶共同所有;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為主的工程,產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以國家投資為主興建的工程,產權歸國家、鄉鎮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所有,具體由當地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確定。產權歸屬已明確的工程,維持現有產權歸屬關系。縣級人民政府授權水務局負責工程產權界定工作,向明晰產權的工程所有者頒發產權證書,載明工程功能、管理與保護范圍、產權所有者及其權利與義務、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2.2 落實水利公共安全主體責任
為切實加強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縣政府印發了《遷西縣加強小型水庫管理辦法》(對全縣小型水庫明確了以行政首長責任制為核心的安全責任制,以確保水利工程汛期防洪安全及非汛期運行安全。每年汛期,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做好全縣防汛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確水庫、河道的縣級、鄉級、村級責任人及相關職能部門的主體責任,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出臺《關于認真執行水庫汛期分類排隊控制運用計劃的通知》,明確水庫工程安全運行控制計劃。水務局作為水利主管部門負責全縣水利工程管理監督及技術指導責任,各鄉鎮水利站負責所轄區域內水利工程管理監督及技術指導責任。
2.3 落實工程管護經費
(1)小型水庫和中小河流及堤防工程屬于公益性及準公益性國有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來源:一是中央國有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二是省級維養經費、度汛資金;三是市級歲修及應急度汛資金;四是縣財政通過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以及其他水利規費收入安排;五是水面承包費用。(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屬于農村集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所有,管護經費來源主要有:一是向工程受益者收取水費或電費;二是水面承包費用;三是承包管護模式。
2.4 創新管理模式
針對不同類型工程特點,因地制宜采取專業化集中管理及社會化管理等多種管護方式。水庫由縣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即水務局負責對全縣小型水庫的安全管理實施監督。各水庫管護主體為其確權后的所有人;中小河流由縣水務局下屬的灤河大壩管理所,負責灤河、沙河已有堤防的管理工作,其它河道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由所在鄉鎮進行管理,縣水務局工程管理站對其管理進行監督檢查,水務局水事執法大隊負責全縣河道的執法監督工作;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個人承包、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進行管理,村委會負責把維修養護費等項費用單獨建賬,確保專款專用。
3 改革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經驗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為保證改革的順利實施,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發展改革局、縣財政局、縣水務局、縣監察局、縣國土局、縣環保局、縣編辦等部門“一把手”以及各鄉鎮鄉鎮長任成員的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2)嚴格考核,強化監管。縣政府建立監督考核機制,考核結果作為安排補助經費的重要依據。縣水務局、縣財政局對工程管護主體進行監督考核,確保財政補助經費落實到工程、專款專用。(3)團結協作,合力推進。各鄉鎮、各有關部門深入開展調研,及時了解和研究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不斷總結經驗,加強交流,典型帶動,全面、穩步、深入推動改革。各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在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下,一切從實際出發,采取“一工程一方案”的辦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和管護中來,確保工程正常發揮其應有的效益。(4)廣泛動員,調動群眾積極性。改革前,社會各界及廣大群眾對農村水改政策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凝慮,各鄉鎮水利站深入農村,宣傳小水改革的相關政策,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和積極性,使其參與的改革中來,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改革后通過對農民發放調查問卷的整理統計,所有權人、受益人等相關利益方對小水改的滿意度達95%。
4 改革成效
通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確了所有權、理順了管理體制,增加了工程維修養護投入,管護主體得到了落實,管護責任得到了強化,使農民的管護積極性得到了提高,為小型水利工程實現自主管理和良性循環提供了保障。改制后使小型水利工程從“重建輕管”轉變為“建管并重”。
參考文獻:
[1] 水利部財政部文件,水利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關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2] 河北省水利廳財政廳文件,關于印發《河北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簡介:李軍(1977—),男,河北唐山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