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宋軍偉
如何打好扶貧攻堅戰?如何用好建檔立卡系統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如何落實好駐村扶貧工作?6月17日,當記者把一連串問題拋給遼寧撫順市扶貧辦主任高世海時,他略加思索后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做好精準扶貧攻堅工作,我們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撫順市黨政班子共同努力,不僅基本解決了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同時,進一步改善了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特別是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再次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駐村幫扶促發展
目前,撫順市共向112個省定貧困村派駐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共有336名駐村扶貧干部走進貧困村對接,為12976戶貧困戶落實了幫扶責任人。他們將用3年時間,以先進的理念、模式、經驗,幫助貧困村搞發展、搞建設。
“駐村扶貧就是要建立起一個精準扶貧的‘管道。”高世海說,以往國家的扶貧開發工作大都是大水漫灌式的,這種輸血式的扶貧模式,越來越顯現出重點不突出、扶助對象不準確等弊端,不再適應新時期、新階段、新形勢的需要。于是,國家、省、市各級黨委、政府重新調整扶貧開發工作的措施,變“輸血”式的扶貧為“造血”式的扶貧。此次向貧困村派駐駐村扶貧工作隊,就是用“精準滴灌”式扶貧取代“大水漫灌”式扶貧的創新嘗試,采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方式,實現扶持對象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精準、扶貧目標精準、扶貧成效精準,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對于如何實現精準扶貧目標,高世海表示,此次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主要是通過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有效工作,進一步加強貧困村的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摸清底數,加強對貧困對象的科學管理;進一步為駐點村謀劃脫貧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化解貧困村的各種不穩定因素,逐步形成有人干活、有錢干事、有章理事的良好發展格局。

高世海說,駐村扶貧工作隊主要承擔著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因人施策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等任務。工作隊要指導駐點村抓好基層組織建設,通過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掛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著力抓好村“兩委”班子建設,抓好黨員隊伍建設,抓好村級規章制度建設,使村“兩委”班子成為村民的主心骨、建設幸福美麗家園的核心。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把貧困村里的致富能手培養成共產黨員,把村里的共產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村黨組織書記培養成致富標桿,把黨支部建成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
高世海特別提到駐村扶貧的另一項任務,就是全力幫助貧困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他說,工作隊要通過用好用足各級政府的扶貧開發政策,積極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幫助村里找到致富項目,謀劃好思路。例如,幫助村里發展專業合作經濟,鼓勵和吸引農村能人、專業大戶以入股、租賃等形式,積極參與到村集體經濟建設中;創辦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達到富村與富民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效應。
結合地區實際,撫順市已初步制定了全市駐村扶貧的工作規程,制定了市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建貧困村工作標準、市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貧困戶工作標準及市駐村扶貧工作手冊。高世海表示:“這些規則的制定實施,不僅讓駐村扶貧工作走上有章可循的精準扶貧軌道,同時也是考核駐村扶貧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有力依據和參考。”
“扶貧不是簡單地幫村里修修路、送點錢,關鍵是要轉變村民的理念,激發全村的內生動力,幫助村民選好致富項目,幫助村里找到適合發展的致富產業。”高世海說。
按照撫順市駐村工作隊幫扶貧困戶工作標準要求,經過3年的駐村幫扶,受幫扶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3200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有方便出行的道路,有安全衛生的飲水,有同網同價的穩定電,有通訊、廣播、電視等信息化暢通條件;適齡兒童全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考上大、中專(高中)子女不因貧困輟學;家庭主要勞力接受實用技術培訓,掌握一至兩門致富技能;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就近、及時就醫條件,大病有救助;全部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低保戶應保盡保,五保戶集中供養。
移民搬遷拓新境
撫順市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地處偏僻,缺少適合生產、生活的條件。因此,移民搬遷,將貧困人口搬出深溝遠岔就成了撫順市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舉措。2011年以來,全市共有948戶貧困戶實施了移民搬遷,挪出偏僻窮窩,過上了好日子。
那時的農村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村與村之間相連的全是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稀泥沒腳。人要想出門辦事,只能在兩側踩硬的小道上行走。“現在路通了,水凈了,房子翻新了,環境整潔了。”在紅樹溝村寬敞明亮的村委會里,村民感慨地說:“以前的農村,幾年、十幾年都沒大的變化,現在可不同, 變化日新月異。”
紅樹溝村,是移民政策的最大受惠群體,這個當年的窮村如今已經成了令人羨慕的“生態幸福村”。從2004年開始,當地政府在彰桓線公路邊建設移民小區。為了鼓勵村民們走出深山,政府給了許多優惠政策,像保溫板、彩鋼瓦、水泥等都免費提供。
6月17日,記者來到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紅樹溝村。一進村,就被眼前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民居小區吸引了,只見小區巷道規整,綠化、硬化、休閑廣場一應俱全。35戶原來生活在村溝里的村民走出深溝,開始了在移民小區的幸福生活。走進村民冷守林家的小院,只見院內物品擺放有序,整齊利落,院中小路還進行了硬化處理。冷守林說:“如今國家政策好,我們住進了新房。”談起生活中的變化,冷守林的愛人笑著說:“那可太多了。交通上,孩子們上學坐車、騎車都方便了。生活上的好處更是比比皆是。過去只能在河里洗澡,現在家家都有太陽能熱水器,每天都能沖個熱水澡…… ” 冷守林一家樸實的話語也代表了和他們一樣的許多移民戶的心聲。
近年來,撫順市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先易后難、有序推進的原則,精心實施移民扶貧,對居住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的村實施整村搬遷。在將搬遷戶移入新小區過程中,將原舊房全部拆除,新建小區基礎設施配套健全,住宅建設堅持高標準規劃、建造,目前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
移民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是目的。為確保移民戶“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撫順市對缺少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移民戶實施培訓扶貧,對缺少生產發展資金的實施小額信貸扶貧。另一方面,幫助移民搬遷戶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在紅樹溝村,移民小區剛剛立項動工,鎮扶貧辦、農業站在對村資源、環境、土地狀況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中藥材產業和蔬菜產業為該村的主導產業。為此,村委會和鎮扶貧辦組織預搬遷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并多次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村委會還提供100多畝土地,免費給移民搬遷戶用于發展產業。到目前為止,已遷入的35戶居民,家家種植了中藥材和蔬菜,戶均年收益都在萬元以上。
據了解,僅2013年,撫順市就整合各類資金2320.6萬元,新(擴)建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移民小區3個,集中安置移民戶143戶。挪出窮窩的移民戶從此過上了生產、生活都大大改善了的幸福新生活。
扶貧開發結碩果

經過全市上下多年的努力,撫順市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扶貧方式實現了“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扶貧重點實現了從扶持溫飽型向推動發展型的轉變,貧困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村貧困群眾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近五年,撫順市累計投入政府專項扶貧資金1.43億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近700個,減少貧困人口29.73萬人(次)。扶持扶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35家,建設省級產業扶貧示范基地8個,建設產業扶貧項目129個;扶持貧困村140個,實名制移民扶貧1420戶。與沈陽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了集扶貧、教育和新農村建設為一體的教育扶貧試點工作,整合14家培訓機構的培訓資源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科技培訓等多項培訓資金,實行集團化實名制培訓貧困勞動力29273人(次),培訓貧困村兩委班子成員597人(次),扶貧對象思富求變的愿望更加迫切,脫貧致富的本領不斷提高。全市完成了112個貧困村和9.946萬貧困人口的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的探索,撫順市扶貧工作抓住了影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要害,精準發力,一舉斬斷了貧困代際傳遞。高世海堅定地說:“扶貧攻堅拔寨期,任重道遠,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一定會讓縣摘帽、村脫貧、戶消號,一同奔小康!”擲地有聲的話語留給我們的是滿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