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宋軍偉
6月17日上午,在去往紅升鄉采訪途中,遼寧省新賓縣扶貧辦主任彭涌洪對記者說:“扶貧不僅需要真扶貧、扶真貧,實現精準扶貧,更要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選準好產業,實現深度扶貧、產業扶貧、造血扶貧,讓廣大貧困戶都受益,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產業惠農 收入大提高
記者在紅升鄉張家村的紅升香菇有限責任公司食用菌大棚基地采訪時,宋大姐手里拿著正要裝箱出庫的蘑菇高興地說:“科技興農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我們家種植的兩棚香菇陸續出菇1.2萬公斤,純收入4.5萬元。你看看這些都是準備出口到韓國的蘑菇。”進入食用菌大棚,只見里面密密麻麻地擺滿了菌袋,有的村民正在采摘蘑菇,有的正在往棚里噴水以增加濕度。公司技術經理李麗告訴記者:“這里的蘑菇都是我們自己培育的新品種,比一般香菇口感更好,銷路很好,農戶收入大大提高。從四年前開始,我們村里的青年人基本上都不外出打工去了。”
近年來,新賓縣把食用菌產業確定為“一縣一業”的發展方向,制定了產業發展5年規劃,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食用菌產業開發管理機構,重點規劃了“四區一帶”的食用菌產業布局,即以紅廟子鄉為中心的東部食用菌種植示范區,以葦子峪鎮為中心的南部食用菌種植推進區,以木奇鎮為中心的西部草腐菌種植重點區,以新賓鎮健康食品園區為中心的食用菌加工區和以上夾河鎮、永陵鎮為軸心的東南公路食用菌產業帶,全縣食用菌產業的戰略版圖已經形成,示范區域的帶動輻射作用加快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推進步伐。
為扶持香菇產業的發展,新賓縣制定出一整套的扶持優惠政策:統一協調土地,建立香菇生產小區;統一安排林業采伐指標,保證菇農建棚所需木材;統一協調貸款,解決菇農生產所需資金;統一提供補貼,每棚補貼500元,提供冷棚鋼管骨架,為生產小區水、電、路、烘干、保鮮給予配套。同時,在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農民中選拔技術指導員,對菇農全天候面對面指導;在生產關鍵時期開展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菇農5000多人次;同科研院校長期合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試驗示范。全縣500多個香菇經紀人讓菇農足不出戶就可將香菇銷往國內外。在新賓縣,像宋大姐一樣靠種香菇增收致富的農民已達兩萬余人,全縣15個鄉鎮中有14個從事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全縣僅香菇種植面積就達到萬畝以上,年產5萬噸。
新賓縣新建百畝以上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園30個,千畝以上平地人參、藍莓等種植基地5個,萬畝以上短梗五加、富硒稻米基地2個。新增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51個、家庭農場25個。完成旺豐水稻專業合作社520畝有機食品認證,填補了全縣空白。開展“遼細辛”“短梗五加”地理標識認證工作。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萬畝。
移民搬遷 環境大變樣

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的移民扶貧要求,新賓縣制定了適合實際的移民扶貧工程實施方案。響水河子鄉和大四平鎮的移民小區跨年度工程已經全部完成。積極爭取省市財政投入,加大縣級投入、農民自籌等全方位合力攻堅,有效地實施移民整村(屯)搬遷工作,大大改善了貧困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確保移民戶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近年來,新賓縣在群眾自愿、選好新址、量力而行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偏遠山溝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地區的村民進行移民扶貧。同時,結合整村推進、土地整理、產業化扶貧等多種措施,使絕大多數移民戶遷入新居后都能有一個穩定的生產經營項目,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為結合小城鎮建設和旅游事業的發展,2013年建設了響水河子鄉樓房移民安置小區,實施整村(屯)搬遷集中安置工程,安置86戶移民搬遷戶搬遷入住。大四平鎮馬架子村平房移民小區2013年建設完工,22戶移民戶全部搬遷入住。
行走新賓,記者看到一棟棟別具風格的新農房,一張張農戶們的笑臉,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發展的新農村圖景。
駐村幫扶 取得大成效
截至2015年6月末,省直7家、市32家、縣14家單位的駐村工作隊全部進駐到新賓縣被幫扶村,并制定和實施幫扶計劃。省市縣53家駐村工作隊共派出駐村干部159人,到幫扶點現場辦公810人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部建設、文化廣場建設、巷道改造、河堤改造、自來水改造等)資金共計投入1418萬元,其中已完成項目投入1010萬元,在建項目投入資金408萬元。
在下坎村采訪時,記者見到了沈陽化工大學駐村工作隊的3位駐村隊員。一進駐該村,工作隊就開始挨家挨戶走訪群眾,在掌握全村基本情況之后,給每家每戶建立了檔案,形成“一戶一檔”的管理方式,為今后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記者了解到,對駐村工作隊的干部來說,每個村子里有多少口人,有幾條路,是哪年修的,什么時候通上了電等情況,他們都一清二楚。全村每一戶的人員構成、土地條件、經濟收入、財產債務、大額支出、發展潛力等,他們也都進行對照核實、查漏補缺、填表登記,做實做準基礎資料,對村情戶情做到了“一口清”。
“駐村干部用心幫助我們辦實事,找資金修路、找專家培訓、找項目發展,還幫助我們解決村里的一些家長里短的小事。” 說起駐村干部,村民們贊不絕口。治貧先治愚,要想做好扶貧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貧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全縣在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推進下,一個個培訓班開班,一批批村民得到專業培訓。通過培訓,使村民們掌握了技能、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
新賓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縣委副書記為常務副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扶貧、財政、審計、農業等20多家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鄉鎮堅持“一把手負責制”,村委會抓落實。縣委縣政府與15個鄉鎮簽訂了扶貧工作責任狀,明確了目標任務,同時還將各鄉鎮的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年末目標考核管理。
據統計,2014年新賓縣1.7474萬低收入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2800元提高到3200元以上。到2014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0.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1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11660元,同比增長12%。
面對新形勢下的扶貧開發工作,彭涌洪說:“2020年全面完成小康社會前,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實現新賓縣4.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時間緊,任務重,更需要我們用靈活的方式,科學推進扶貧工作,確保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新賓上下共同努力,打贏扶貧攻堅戰,任重道遠,啟運新賓,再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