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文
甘肅省肅南縣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也是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縣份之一,是一個純牧業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總面積2.38萬平方公里。甘肅省雙聯行動開展以來,肅南縣委立足民族地區實際,把發展牧區特色產業、創新載體作為工作重心,把統籌協調、抓好對接作為工作標準,把解決難點、推動落實作為工作目的,充分發揮縣委的主體作用,使雙聯行動不斷取得新實效。
健全機制 形成強大合力
一是建立縣級領導干部“1+3”聯系工作制度,即28名縣級領導每人聯系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戶示范戶、1戶有發展潛力的農牧戶。將127個部門單位1982名干部職工安排到村到戶結對幫扶1362戶困難戶,并把企業改制下崗人員、城鎮低保人員同時納入“雙聯”行動幫扶范圍。
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雙聯考評體系。肅南縣把督查考核與群眾監督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設置考核指標,將產業培育、群眾增收、基礎改善作為考核重點,實行縣、鄉鎮、村三級建檔、三級考核制度,切實保障了單位幫扶、干部下村入戶工作的成效。
三是建立干部聯系幫扶關系正常退補機制。把部分有發展愿望和發展潛力的農牧戶以及企業改制下崗人員、城鎮低保人員納入幫扶范圍,列為聯系對象,對生活有了穩定保障的人員進行調整,實行動態管理,使全縣所有行政村(社區)和特困戶實現了結對幫扶全覆蓋。
培育產業 提升發展能力

細毛羊是肅南縣的主導產業,在引領全縣農牧村經濟和農牧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結合雙聯工作,肅南縣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大細毛羊產業扶持力度的通知》,將縣財政扶持細毛羊產業資金增加到200萬元,各聯系單位針對聯系村實際,組織實施細毛羊養殖小區、暖棚羊舍等支持細毛羊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5600多萬元,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28個,新建細毛羊舍飼養殖暖棚2000座,儲草棚180座。
在發展產業過程中,肅南縣堅持“產量調增、品種調優、效益調高、經濟調活、牧民調富”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內部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建成了75萬只甘肅高山細毛羊生產基地,5萬頭牦牛生產基地,5萬畝優質牧草種植基地。培育養羊120只、養牛2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5000戶,規模飼養量達到95萬頭(只),新培育肉牛肉羊養殖戶2460戶,實行舍飼育肥、錯季銷售等方式出欄牛羊近58萬頭(只)。組建農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288個,有效帶動了農牧戶增收,使優質羊肉、細羊毛基本走上了“基地+牧戶+公司”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農牧戶5300多戶,占全縣農牧戶數量的68%。
同時,肅南縣著重引導農牧民在舍飼養殖、訂單農業、勞務經濟、祁連玉雕刻加工、民族工藝及三產服務業等方面下功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建成養殖小區28個、暖棚羊舍7318座、儲草棚356座,引進和扶持農畜產品加工企業35戶,發展農(牧)家樂157家、玉石個體加工銷售點200多家,轉移輸出勞動力1.3萬人,2014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5元。

結合扶貧開發 夯實發展基礎
近幾年,肅南縣全面落實省委書記王三運在肅南調研時的講話精神,全力推進“插花型”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和雙聯工作,整合各對口幫扶部門的資源、資金和力量,統籌安排游牧民集中定居、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扶持藏區發展、“兩個共同”示范縣項目資金,圍繞“挪窮窩”“拔窮根”“改窮業”“換窮貌”,累計投資近10億元,實施“三農”重點建設項目150多項,先后實施了一批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縣65%的農牧民實現了集中定居,92%的村通了電,87%的村通了自來水,90%的村通了電話,90%的村實現了信息網絡寬帶接入和有線電視入戶,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92%。

以縣城和7個集鎮為中心,肅南縣將農牧民集中定居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并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積極引導群眾轉產就業。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18個集中定居點,新建農牧民定居小康住宅5263套,對居住在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6000多農牧民進行了易地搬遷,全縣農牧民集中定居率達到了65%以上。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肅南縣堅持把保障生態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積極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編制完成《肅南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縣城南北兩山綠化和草原生態治理等工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落實禁牧草原面積680萬畝、草畜平衡面積1411.9萬畝,惠及牧戶8300多戶,農牧民人均受益在6000元以上,實現了生態減負與農牧民增收“雙贏”。
推廣典型 增強輻射作用
在雙聯行動中,肅南縣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實施村干部和農牧村致富能人創業帶富工程,采取縣級領導“3+1”工作法,引導已建成的專業合作社規范化運作,創建省、市級示范社,使廣大群眾參與到產業化經營中,達到了發展一個、帶動一片、共同富裕的效果。
大河鄉推行了“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片村戶聯系”工作模式,在推進平安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維護群眾利益、關心群眾疾苦、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省市縣委領導的高度評價。目前,這一管理模式已在全縣各鄉鎮推廣。
同時,肅南縣廣泛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政治環境。重視村鎮美化、綠化、凈化工作,從而全面提高農牧村文明程度。目前,全縣農牧村戶均有1~2名科技帶頭人,科技在農牧業生產中的貢獻率達52%。

破解瓶頸 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多渠道破解資金難題。發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4億元,注資5000萬元成立擔保公司,在2個重點貧困鄉49個重點貧困村開展“雙聯”惠民貸款,確保有效破解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難題。
二是建立四級聯動機制。完善了《省市縣鄉四級雙聯辦統籌協調制度》《省市縣鄉組長單位定期會商制度》《相鄰區域聯村單位溝通制度》等制度,保障了工作高效運轉。
三是建立聯村長效機制。省市直聯村單位確定一名聯絡員常年蹲點,負責聯系村幫扶工作,做到“長流水、不斷線”。同時,在縣直部門單位確定一個組長單位,負責該鄉鎮雙聯的組織、協調、溝通,做好年初安排、年中督查、年底考評等工作。
四是建立幫聯工作機制。成功探索了產業培育、智力幫扶、項目扶持、民營企業幫扶和創業致富、救急解困、和諧共建、親情幫扶、技能幫扶、信息幫扶等聯戶模式,并進一步轉化為全縣雙聯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015年,肅南縣將把實現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當年整村脫貧作為全縣重點工作之一,緊緊圍繞完善基礎設施、壯大富民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四大核心任務,進一步整合政策、項目、資金、幫扶力量等資源,總投資2745多萬元,實施“水、電、路、房”等重點項目75個,推動扶貧政策向貧困村、貧困戶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配置,幫扶資源向5個建檔立卡重點貧困村聚集。同時兼顧20個鞏固提升村,總投資1655萬元,重點用于扶持發展舍飼養殖、訂單農業、旅游三產、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和新型業態,加強專業合作社的規范提升和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工作,確保這些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切實發揮扶貧要素的最大效益,使“好鋼”能真正“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