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榮

《社會學研究》 2015年第4期
現代公益是個人或組織基于價值觀來實現公共利益的志愿行動。近年以來,中國的公益活動越來越豐富和頻繁,當我們將公益行為視為促進社會轉型和改變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途徑時,不可忽視的是,每一次的公益行為都與深植中國文化環境中的“民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志愿者服務的對象,往往是像本文中所述的g村村民那樣,被包裹在傳統鄉土民情中的群體。在志愿者的角度,公益活動是給社會底層及邊緣群體提供的無私幫助,是實現公民社會及現代性的自我認同的有效途徑,而對于鄉土社會中的村民而言,公益活動不僅意味著接受無償的幫助,更是對傳統社會關系網絡及簡單互惠原則的挑戰,以禮物交換為基礎的特殊主義道德原則與道義經濟,面臨著帶有普遍主義道德取向的現代公益的解構,或者反過來說,鄉土民情中的簡單互惠原則要求現代公益對其所蘊含的相互性與對等性的道德行為做出解釋,在這個混融的過程當中,現代公益似乎可以成為一種在國家和市場之外鏈接傳統共同體與更大社會的途徑,這種相互的主體性使社會成其為社會,個體也在與他人的相互承認與感激中形成真正的自我。事實上,村民們遵守的禮與義即是在互惠的基礎上走出自我,參與到他人的生活中去,而現代公益則促使這種參與從受私人關系限制的同情轉化為深思熟慮的公民道德。正如接受“鄉村閱讀”圖書室的g村校長所說:“他們出于責任而來,是為自己負責,然后成就自己幫助別人,這是雙贏或多贏。”一種基于現代公益的非典型性互惠正在形成的過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