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良
摘要: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化的顯著標志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其次才是景觀效應。當前的城市綠地規劃尚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亟待解決:城市綠地規劃與建設,在擴大城市“綠面”的同時更應注重增強“綠效”,要盡可能地減少異地植被“入侵”本地物種的機會,抑制“大樹進城”對鄉村與城市生態的雙重損害,讓越刮越勁的綠地“裝飾風”回歸生態本位,以多功能資源環境型水景取代“面子型”水景。
關鍵詞:城市綠化;綠地規劃;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5-0004-03
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與傳統城市相比,生態城市崇尚綠色,但它并不是僅僅用自然綠色來點綴人居環境,而是要同時營造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綠化是城市生態化最顯著的標志之一,是改善一個城市的環境狀況、促使城市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城市綠化要自覺地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技術,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城市綠化的主要目的首先就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其次是景觀效應。但是現在大多數城市的綠化工程首先考慮的卻是以品位和美觀為核心內涵的景觀效應。事實證明,為“美”而“綠”的增綠工程,在某些時候不僅沒有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反而對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甚至較大的危害。走出當前城市綠化設計的誤區,我們可以更多地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擴大綠“面”的同時更須注重增強綠“效”
一些城市的綠地面積相當可觀,放眼望去,大片的草坪綠意盈盈,十分好看,然而草皮再大再綠,其生態功能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城市綠化功能的優劣程度一般是以單位土地面積的植物葉片總面積為主要標志。喬木的葉面積是其正投影面積的20倍,灌木葉面積是其正投影面積的5~10倍,而草本植物則更小些;樹木的生態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喬、灌、草復合構成的生態小群落,生態效益最好。由此可見,大面積種草并不見得能體現較好的生態性。此外,很多樹種在吸附有毒、有害氣體方面能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而草本植物在這方面的吸附能力卻極其有限;同樣,在減輕輻射、降低溫度、減少塵埃等方面,喬木、灌木與草本植物相比也更有優勢。同等面積的喬木與草坪的生態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量、蒸騰水汽量、蒸騰吸熱量等分別是草坪的27.2、25.5、23.3、32.2倍。種植草皮對于從實質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特別是對于減少熱島效應沒有多大幫助,甚至還可能會帶來某些負效應;實踐證明,種植草皮后所帶來的水資源消耗、維護草皮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以及化學藥物的消耗等,都大大增加了城市的環境負擔和經濟負擔。以城市植被的耗水量為例,草坪尤其是那些引進的冷季型草坪幾乎是每天要澆1次水,而據測算,1m2草坪1年的灌溉用水至少在1t以上,特別是對于北方干旱缺水的城市而言,大量種植草皮會造成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即使是在南方,草皮的種植也應該受到限制,多種植樹木才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途徑;而在北方城市不僅要控制草坪,種樹時也要盡可能地選擇那些耗水量比較小的樹木。
2.減少異地植被入侵本地物種的機會
維護本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征,生態設計最深層的含義就是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對當地生物物種進行隨意破壞特別是滅絕性的毀壞,是城市生態設計尤為忌諱的。而在我們今天的城市設計與建設當中,比較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當一個植物繁茂的區域需要開發,首先就是將這個地方原有的一切“歸零”:推平山頭,填埋小溪,消滅所有植被;當這里該建設的都建好之后,然后再規劃廣場、小區及道路兩旁的綠化——即種植品種比較單一的草坪、景觀樹,整齊而有序。然而,這樣的綠化處理,即使飄綠率再高,也不是生態設計。首先,毀壞當地生態而引進外來物種本身就是與“生態”內涵背道而馳的,而且由于生態習性的差異,外來植物對異地環境的適應能力往往會比較差,而要維護這樣一個相對脆弱的生命,很多都須要進行特殊的“護理”,引進成本加上護理成本,資源的耗費量可想而知。其次,盲目地異地種植,導致維護成本過高。目前,棕櫚、椰子、廣玉蘭進駐北京這樣一種“南樹北種”的現象并不鮮見,而它們想要在北京Ⅲ頁利過冬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防寒服”“電熱靴”“加濕器”等越冬裝備對于這些南方“移民”來說都是必備的,這顯然大大推高了養護成本。再次,由于原有的復雜多樣的植被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外來植被品種又較為單一,生態鏈條也就更加脆弱。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結構越簡單,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就越弱,生態系統就越容易被破壞,因為越是結構單一的生態系統,越是要通過人工施肥、滅蟲、除草等強行干預才能勉強維持原有的生態平衡,而這也就為“二次污染”提供了條件。此外,還存在著一個生物入侵的問題,所謂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經由外地自然傳人或人為引種之后,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現象。外來植物的不適當引入,會對土壤的水分和其他營養成分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等造成影響,從而打破當地的生態平衡,帶來危害。
3.抑制”大樹進城“對生態的雙重損害
近年來,隨著城市擴張進程的加快,誕生了一大批新城區,為了迅速提升新城區的綠化率和美化比,一些城市不惜花費巨資引種大樹,從而興起了一股“大樹進城熱”。這里的大樹,一般是指那些樹體高大或者樹齡較大且具有一定園林觀賞價值的樹種,如香樟、桂花、銀杏等。大樹進城在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具備一定的積極意義:大樹一般是向高空發展,有利于節約一定的地面空間,大樹葉面積大,有利于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和氧氣的含量,還能夠有效減少灰塵。無論是從綠地率(綠地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還是從綠化覆蓋率(綠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綠地面積的比值)考慮,大樹跟小樹、草皮相比,都具備自己的優勢。但是,“大樹進城”的負面效應也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對于那些被移走大樹的城市邊緣地區、鄉村、山區來說,原有的生態系統會遭到破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這些地方的生物群落、氣候、水資源的變化,嚴重者還可能引發自然災害。東北林業大學祝寧教授說:“過去總認為,城市建設需要大樹怎么辦?上山挖最簡單。眾所周知,生態是無界的、公共的,一旦自然的‘大環境遭到破壞,城市的‘小環境也就岌岌可危了”。另一方面,大樹被異地移植后,由于“水土不服”,再加上在移植過程中,主根、根系和主枝樹冠大部分被切斷,存活下來并不容易,即使勉強活下來了,原有的枝繁葉茂也不復存在,而是被修剪為粗粗的樹干,其上附著幾個方向交錯的大樹枝,樹枝上的葉片也稀稀朗朗,能起到的生態效應自然也就非常有限。此外,大樹進城還極有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病蟲害,鄉村的樹木因適應周圍環境,雖有病蟲害,但因其生物多樣性復雜和大量天敵存在,不易暴發;而單一的大樹進入城市,樹干中沉睡的蟲卵們失去了控制而大量暴發。近年來城市中不斷增多的小蠹蟲、白蛾、扁刺蛾、星天牛等很多害蟲就是隨大樹進城而進城的。
4.讓綠地“裝飾風”回歸生態本位
城市綠化,一是為了凈化城市,二是為了美化城市,如果能夠實現兩全其美,那便是成功的設計。然而,綜觀全國,大多數城市的綠化都是將“美化”功能擺在最突出的位置上,過分強調綠地的有序化和圖案效果,以突出“花園”效應。例如,在我國建設城市森林的過程中,多采取結構單層化、形狀幾何化、植物配備純種化的傳統西方園林模式,強調平面和立體的視覺效果,作為景觀來說確實很美,但是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卻不見得有很大的效益。關于城市綠化的裝飾風,有一個很顯在的事實就是,絕大多數的城市草坪都“禁止”人們入內,而其實草坪本身的功能不應該是觀賞,而是為人們提供能夠在草地上活動的場所。修剪草坪不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態(不修剪才能保證最好的生態),而是為了方便人們的進入和休閑(坐、躺等)。在倫敦,所有公園中的草地都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常修剪、低矮整齊的草坪,這類草坪專供人們在上面自由活動;另一類是完全不修剪、任其生長的草地,主要為鳥兒和其他小動物棲息所用。而我國城市的草坪,一般很少會考慮市民進入草坪、接近自然的愿望,更不考慮其他動物的休憩需要。這樣一來,草坪不是生態化了城市,而是城市化了生態:人們不僅沒有因為草坪而增加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反而因為草坪的存在而減少了活動空間。城市綠化設計“唯美”化還體現在盲目選擇綠期長的樹木,主要是因為四季常綠所帶來的觀賞感比較好,而實際上這樣做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有所違背生態原則。國際城市生態設計經驗告訴我們,落葉闊葉樹更能提升城市的生態效益,因為在夏季,濃密的樹陰可以遮擋陽光、降低室內溫度,從而減少開空調的頻率而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而在冬天,樹葉掉落,太陽光可以更方便地射入室內,升高室溫,同樣可以降低開空調的次數而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城市綠化既是一門美學,更是一門科學,城市綠化考慮美觀因素是必然的,但是根據城市的生態氣候類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則是更為重要的。我們應該在科學地選擇骨干樹種的基礎上,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優化組合,并且盡可能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效果的樹種;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要目的,注重以混合種植取代單一種植,以合理分布種植取代集中種植,以實用美觀相結合的種植取代純粹追求“品位”的種植,是城市綠地規劃的基本原則。
5.多功能資源環境型水景取代“面子型”水景
水體也是城市綠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水體規劃,不僅可以調節城市小氣候,有效地解決綠地中的蓄水、排水、灌溉等問題,而且可以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有水的存在,才有生命的律動,城市風景才會呈現出盎然的生機。如今的城市廣場、住宅小區以及公園等公共場所都較為廣泛地建造了各種水景設施,既帶來了一定的生態效應,也帶來一定的人文效應;但是目前很多城市水景設計所存在的問題仍然不能忽視。
首先,不顧實際,缺水城市大量圈水造湖。我國華北和大西北的水資源非常緊張,然而這些缺水的現實并沒有阻擋一些城市圈水造湖的步伐。一些城市攔河筑壩,想方設法將河水“圈”在城中,或者耗費巨額資金掘地成湖,人為打造水域景觀。應該說,在水資源豐富的江南水鄉城市,攔水造湖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在連生活用水都比較吃緊的北方城市,大量圈水則不正常。不合理的圈水造湖還將造成嚴重的生態隱患:圈水造湖可能導致城市地下水位在短期內大起大落,從而影響城市建筑的安全;江河水被大量截流在城市,無法維持河流水量的常年平衡,必將影響到下游的農業和生活用水;長期攔水還將導致泥沙淤積,阻礙行洪,影響城市安全;如果城市上游的水污染嚴重,截留下來還勢必會增加城市的治污負擔。此外,人造大型湖泊由于水面寬廣、蒸發量大,必然造成大量的水損耗。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水的流失,這些人工湖往往還會采取全面的防滲措施,甚至完全將湖岸和湖底進行硬化處理,從而使其喪失水體的生態功能,嚴重影響河湖自身凈化能力,成為一潭地地道道的只能用來觀賞的景觀水。
其次,盲目追求人造水景的檔次。一些城市熱衷于在城市廣場、城市重要節點和公共建筑的前庭綠地廣泛修建大型或超大型人工水景和噴泉,絲毫不考慮城市的規模和經濟實力,總是力求以超越其他城市現有同類水景設計檔次為目標,甚至成為不折不扣的形象工程。而且因為此類水景運轉費用驚人,花巨資建成的景觀只能在少數幾個節日開放,有的甚至在剪彩開幕后就成為了純粹的擺設。繼南京市北極閣大型水景工程建成多年后成擺設之后,南京市又被曝多處擺設工程:耗資不菲的南京市山西路水幕電影、南京火車站廣場噴泉等均告閑置。這樣一些造價非常高昂而又華而不實的城市亮點相繼成為了城市的死角,令人唏噓。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或好大喜功的設計帶來的后是無窮的,除了多博取幾個眼球、多聽到幾聲感嘆之外,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營造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實際上,當前國際上水景設計理念早已轉向,更傾向于富于動感的小型水景,如水墻、跌水池、噴泉、涌水等形式,同時利用燈光、焰火、鐳射激光、音樂動畫等元素,實現水、聲、光、影的結合。這些設計精致而細膩,在提高景觀美感的同時,可以促進水體循環,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親水性。城市水景規劃設計,切不可以一味追求形象,而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水景開發與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之間協調關系,因地制宜地建造出自身功能完善的水景工程。
6.結論
城市生態建設,應該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反對“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反對采用“劫掠”的方式換取暫時的繁榮,主張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兼顧環境、社會、經濟三者的整體效益,強調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公平地滿足當代與未來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城市綠地規劃,必須以科學、技術和藝術規律為指導,以盡可能地保護原有生態系統為前提,因時、因地制宜地運用植物、山石、水體等園林物質要素,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布局,并充分發揮其綜合功能,形成一個既注重審美效應更注重生態效應、有機的、和諧的綠地系統,以便創造衛生、舒適、安全、優美的生產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