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飛 張昌華 儲瑞華
中圖分類號:S8-9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11-0040-04
海安是傳統生豬養殖大縣,1985年被國家農業部、商業部確定為首批“全國商品瘦肉豬生產基地縣”。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對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豬肉市場供應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家逐步放開生豬購銷價格,實行多渠道經營等政策措施,全縣生豬生產迅速發展,規模總量穩步提升。2010年被江蘇省農委確定為生豬產業大縣。養豬業成為全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生豬產業產值為11.52億元,占畜牧總產值的29.91 %。
1 生豬產業現狀
1.1 飼養總量
2014年全縣生豬飼養量達127.33萬頭,其中,年末存欄49.1萬頭,年內上市78.23萬頭,與2002年相比,飼養量上升16 %、年末存欄量上升9.6 %、當年出欄量上升29.32 %;與2013年相比,年末存欄下降4.47 %、年內上市上升2.7 %。2015年5月底畜牧生產月報表顯示,全縣欄存生豬45.3萬頭,與上年同期持平。
1.2 規模養殖
據統計,2014年底全縣有養豬場(戶)26 182戶,占農戶比重的10.32 %,其中生豬出欄2 000頭以上的豬場22家,出欄500頭~1 999頭的251家,出欄50頭~499頭的2 335家,2014年全縣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2.46 %。生豬養殖戶在逐年減少,規模大戶卻在不斷增加,生豬生產由千家萬戶的分散養殖正逐步向規模養殖過渡。
1.3 良種繁育體系
20世紀70年代全縣實行生豬品種改良,1987年5月建成縣家畜改良站,面向全縣推廣生豬人工授精技術并組織統一供精,2007年起實施國家級生豬良種補貼項目以來,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為滿足市場需求,確立“二洋一土”和“洋三元”綜合配套的生產模式,縣政府制定了“十二五”畜牧業發展規劃,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扶持標準化豬場建設,先后推廣“四改一添加”、“早期斷奶”、“限位欄飼養”等相關生產配套技術。至2014年底,全縣優質二元母豬占比75 %以上,“三元”商品瘦肉豬占存欄總數的70 %以上。
2014年底,各生豬人工授精站飼養大約克、長白、杜洛克、皮特蘭、梅山等良種公豬106頭,形成了由3個豬人工授精供精站、28個精液銷售點、2 000多名的輸精員隊伍組成的三級服務網絡。每個精液銷售點按照“八有”要求建設,配備了精液保存設施和精液檢測的儀器設備,配備了懂技術、懂政策的精液銷售人員。通過大力推廣人工授精技術,使社會母豬人工授精普及率達85 %,受胎率達90 %以上。
1.4 生豬產品質量
近年來,海安十分注重畜產品質量安全建設。2003年參加了江蘇省農委組織的無公害生豬生產產地整體認證,組織制定了《無公害生豬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到2014年底,全縣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的主體有19個,認定規模達37萬頭;有9家龍頭企業生產的豬肉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規模達9.5萬頭,產量達1.42萬t;全縣注冊登記了“德心”、“717”、“富思源”、“餐寶”、“海派風味”等豬肉品牌。
生豬生產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一是強化對畜牧生產投入品生產經營的管理,從源頭上凈化市場,嚴把入口關,縣每年組織對鄉鎮動物門診部、獸藥經營單位進行全面的清理整頓,實行獸藥經營備案制度,對飼料企業強化“一對一”監管,對不規范的飼料經營行為進行糾正;二是強化養殖檔案登記管理,指導養殖場(戶)建立生豬生產管理臺賬,明確監管人員職責;三是強化基層隊伍建設,
1.5 生豬加工企業狀況
全縣現有屠宰企業有27家。2014年28家屠宰企業屠宰生豬43.5萬頭,其中年屠宰萬頭以上的企業10家,屠宰36.8萬頭,另外18個屠宰點屠宰7.2萬頭,日均屠宰量為12.5頭。目前,海安豬肉加工主要存在著豬肉加工比例少、行業集中度低、深加工肉品少、檔次較低等問題,豬肉市場仍以鮮銷白條肉為主,分割肉、小包裝肉的比例相對較低。
1.6 技術服務體系
海安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十分重視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2011年根據國務院、省政府有關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文件精神進行了改革。改革后,基層畜牧獸醫站為縣農業委員會派駐鄉鎮的全民事業單位,現有事業人員160名,負責組織防疫、實施檢疫等公益性職能。同時,原鎮畜牧獸醫站與編外人員解除勞動關系,組建了14個民辦非企業性質的動物醫院,動物醫院有從業人員300名,從事動物診療、閹割、人工授精等相關配套服務。這兩支隊伍常年服務于全縣養殖場戶,為生豬產業的發展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2 生豬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因素制約產業的發展
海安地少人多,土地資源有限,全縣總面積 1 108 km2,人口96萬,其中農戶25.21萬戶。國家實施耕地保護政策以來,加強了對土地使用的管理,畜牧業大項目難以落戶。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吸收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二三產業,農村勞動力減少且成本增加,大多數農戶養豬舍已近十舍九空,從事養豬的農戶逐年減少。近年來,養豬已成為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養豬業貸款額度有限,屠宰行業利潤空間小,產業融資難困擾著企業發展。
2.2 生豬良繁體系不夠完善,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全縣私養土雜公豬還有存在的市場,一些人憑著個人的愛好,擅自引進一些品種雜亂、質量不合格的種豬,影響了生豬良種繁育體系的標準化生產。獸醫體制改革后,動物醫院精液銷售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母豬登記卡、輸精登記表的填寫不規范或不能及時填寫,一些精液銷售點精液保存、檢測設備有時還不能正常使用。
2.3 生豬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生態環境壓力大
一是豬病種類多,防控難度大。近年來,豬病呈高發態勢,疫病種類增多,并由單一性病種感染轉變成多病種混合感染,疫病防控已從季節性轉變成常年性,防控難度加大。二是畜牧業大發展和市場大流通,給疫情的傳播提供了便捷,尤其是活畜交易流動性大,外疫傳入風險大。三是現代化養殖場迅速崛起,養殖密度大容易滋生疫病,而綜合防控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四是傳統的千家萬戶養殖仍占有一定比例,防疫意識相對淡薄,加之基層村級防疫員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素質有待提高。五是規模養殖的占比逐年增加,集約化養殖帶來的污染給環境治理增加了難度。
2.4 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生豬產業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產業化發展滯后,經營水平不高。生豬產業協會或生豬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不足,已建成的組織發揮有限,沒有把養豬場戶有效的組織起來進行組織化生產,實現與市場的有效連接,使得生豬產業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競爭力不強。
3 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就是要把市場作為“風向標”,從滿足人民群眾對豬肉的一般需求,向健康安全、肉質優良及風味獨特轉變。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要求,推動畜牧業由傳統型向集約型,資源型向科技型,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種養加相結合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力爭到“十三五”期末(2020年),全縣實現生豬產值超20億元,年飼養量超130萬頭,年末存欄55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占比達到80 %以上。初步建成產業區域布局更合理,產業結構更優化,特色優勢更明顯,產品安全優質,市場競爭力強,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
4 生豬產業提質升級對策思考
海安生豬產業是從傳統的產業模式發展起來的,進入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就是要發展現代豬業,做大、做強現代加工屠宰企業及冷鏈物流業。按照“生態、規模、品牌、效益、安全”的要求,圍繞結構布局合理,養殖規模適度,生產標準科學,農牧結合緊密,深加工初具規模,品牌建設卓有成效,防疫服務體系健全的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不斷研究新對策,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加快推進生豬產業提質升級。
4.1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產業發展
生豬產業是海安的傳統產業,是畜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縣畜牧業三大支柱性產業之一。同時,豬肉是消費者的主要肉食,占肉類總消費量的比重長期保持在60 %以上,豬糧安天下,養豬業的發展關系到食物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協調發展,生豬產品質量、價格和供給上稍有風波就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生豬生產過程中,由于飼料供應、生豬產品流通、生豬疾病、投入品使用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生豬價格呈波浪式走勢。如今生豬價格波動的幅度較大,生豬生產波動時間越來越短,一般2~3年甚至1~2年就會發生波動,價格波動差值大,市場、疫病等因素迫使許多農村散養戶紛紛退出養豬行業。
為保證生豬生產的穩步發展,保證市場的有效供給,保障消費者吃上安全、優質的生豬產品,應研究對策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風險。一是,強化經濟和行政手段的結合,支持重點項目建設。通過專項資金、項目資金和輔助性服務等方式對現有的、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和空間的生豬養殖場戶,有計劃地進行標準化改造。二是,健全生豬政策性保險機制,向生豬養殖場戶宣傳參加政策性生豬保險的好處,使養殖者積極參加生豬保險,降低生豬生產過程中的疫病和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三是,政府建立儲備制度,在宏觀調控中選擇具備一定規模和條件的生豬飼養企業作為活體儲備基地,通過支配一定數額的飼養管理費用,取得生豬應急動用權的政府儲備方式,在生豬養殖行情低迷時,根據飼料價格,實行保護價收購,以穩定生豬生產,保障供給。四是,抓緊完善生豬監測預警體系,掌握生豬生產供應、消費各方面的動態情況,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引導社會有序生產,避免一哄而上。可將豬糧比價作為基本指標,同時參考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等情況和因素,科學指導生豬生產。
4.2 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促進生豬品種改良
目前,海安良種“二元”母豬占比與發展現代生豬產業的要求仍不相適應,進一步加大生豬品種改良的力度已勢在必行。一是進一步加強良種豬的引進和更新。種豬以杜洛克、長白、大約克夏、皮特蘭為主,兼顧PIC配套系。商品豬以生產杜×長×大、杜×大×長“洋三元”以及長×大×本、杜×大×本、大×皮×梅等“二洋一土”三元雜交豬為主。2015年起,生豬人工授精站所飼養的種公豬必須經過性能測定,對從國家級原種場經過審批引進的測定豬,政府要制定政策,給予一定的補助和扶持。二是建立良種母豬擴繁場。按照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自繁自養”的總體要求,通過3~5年的努力,建立起布局合理、層次清晰、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配套的現代生豬良種繁育體系,生產安全優質三元雜交商品瘦肉型豬,全縣生豬三元雜交及其它優良配套系的覆蓋率提高到90 %。三是全面普及生豬人工授精技術。加大推廣生豬人工授精的力度,完善人工授精供精網絡建設,加強技術培訓,采取“送出去”、“請進來”、“沉下去”的培訓方式,重點培訓3頭~50頭母豬飼養戶。四是根據《畜牧法》、《種畜禽管理條例》,規范縣內種畜禽的經營管理,堅決取締社會私養種公豬。五是定期開展種豬場疫病檢測,保障種公豬健康。對豬瘟、布氏桿菌、藍耳病、口蹄疫、生豬鏈球菌等進行抗體檢測,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4.3 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推進生豬產業換代升級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傳統養豬個體規模小,生產不穩定、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不景氣等弊端逐步凸顯,生豬生產正從傳統的千家萬戶養殖向規模化方向發展。養豬屬于微利行業,靠短期“暴富”已不可能,要有長期的思想戰略,通過發展適度規模養殖來推進標準化生產,推廣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近來,全縣生豬規模養殖占比逐年提升,現有縣級以上規模場2 608家,2014年底500頭以上規模占比50.46 %,但與現代畜牧業的要求仍相差一定距離。
發展現代豬業,一是要突出適度規模。逐步改變過去分散飼養、小規模飼養生產格局,鼓勵和支持分散農戶擴大養殖規模,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標準化的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并從場地選址、建設規模、欄舍布局、生產設施、飼養管理、衛生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加以規范,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診斷和糞污處理等設施。二是政府要加強引導,在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上,鼓勵“三資”投入生豬產業,引導工業反哺農業。
4.4 突出科學規劃,優化產業布局
生豬產業是畜牧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繁榮了一方經濟,要讓生豬產業有發展的空間。一是在規劃上,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原則,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生產區、管理區、生活區分開,注重功能區劃分,凈道、污道分開;二是在布局上,根據生豬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安排生豬產業用地,明確用地的區域及范圍,做到產業發展和環境建設兩不誤;三是著力打造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優良、物質循環利用的園區模式。
4.5 加強品牌培育,提升產品競爭力
海安生豬產品的品牌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申報了一些品牌,但產品的品牌效益未得到充分的體現。為提高生豬產品的綜合競爭實力,一是,著力打造地方良種生豬肉類品牌。通過“政府扶持、企業運作、市場引導”的方式加快地方優良豬種的產業化開發,如大公旺都豬場生產的“蘇姜黑豬”豬肉曲塘德心豬場生產的“草豬肉”,以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二是,做好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工作,推廣無害化、標準化養殖技術,提高生豬質量,創立質量安全品牌;三是,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以優質、綠色和健康作為品牌的核心定位,同時利用各種有效的傳播媒體擴大品牌的知名度,以良好的品質和服務不斷提升品牌的美譽度,贏得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四是,加強市場監管。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全面實施“放心肉”工程,嚴厲打擊生產、經營、使用違禁藥物行為,嚴禁病害肉及其產品流入市場。
4.6 提高組織化程度,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
畜牧業龍頭企業及合作經濟組織是連接生產者與市場的紐帶,政府部門要在政策和資金上對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給予扶持,把對養豬業的扶持轉為對整個產業鏈的扶持,重點是補足或做長豬肉產業發展最薄弱的“短腿”,即加工、流通(營銷)環節,培育一批規模大、檔次高、帶動示范性強的骨干企業和優秀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深加工,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豬產業鏈,走“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路子,提高生豬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目前,海安有宏潤畜禽專業合作社、嘉綸畜禽專業合作社、百聯畜禽專業合作社、金旺畜禽專業合作社、宜友生豬專業合作社、真德畜禽專業合作社、欣雁生豬專業合作社、華杰生豬專業合作社、德心生豬專業合作社、蘇華生豬專業合作社、海潤畜禽專業合作社、金業生豬專業合作社等生豬生產合作經濟組織12家,帶動會員2 862戶,年飼養生豬18.63萬頭;有南通華潤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德心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嘉綸食品有限公司、南通金旺食品有限公司4家生豬屠宰加工龍頭企業,其中德心食品有限公司還進行脫脂肉加工。
為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要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生豬產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經營一體化,提高養殖場戶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重點扶持人工授精站、母豬擴繁場、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逐漸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提高生豬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及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