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梅
摘 要:豬腹瀉病是一種豬的常見疾病。該病主要影響豬的生長速度,增加飼養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引起豬腹瀉的病因很多,如季節、氣溫、圈舍環境以及病原微生物等。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武威某種豬場后備母豬和仔豬發生了一起以腹瀉、嘔吐、脫水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根據發病時間和臨床癥狀,經診斷,疑似為流行性腹瀉。針對不同的豬群,采取了抗菌消炎、強心補液和疫苗接種等相應的防治措施,最后患病后備母豬基本痊愈,患病仔豬大部分因治療無效死亡。本文將利用實習期間收集的相關資料,通過查閱已發表文獻報道,結合臨床實際淺談一下豬腹瀉病的診斷和治療,希望對養豬場有一些幫助。
關鍵詞:后備母豬;仔豬;腹瀉;脫水;消瘦
中圖分類號:S854.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11-0060-03
1 病例介紹
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武威某豬場發生的一起豬腹瀉病病例,發病豬群有后備母豬和仔豬兩種。具體情況如下:
1.1 病例1
2015年3月12日早上,在豬場3線1棟配種舍的6個后備母豬欄中的1欄中,發現有大量水樣稀便和一些嘔吐物,該欄部分后備母豬采食不積極,精神差。13日,附近的3個后備母豬欄出現了同樣現象。
1.2 病例2
2015年3月11日至2015年3月18日,豬場3線保育舍陸續有仔豬嘔吐并伴有黃色水樣稀便的癥狀。患病仔豬后軀污染嚴重,身體極度虛弱。部分患病仔豬在這7 d內陸續消瘦死亡。
2 診斷
2.1 臨床檢查
主要采用視診、觸診的診斷方法。
患病的后備母豬癥狀明顯,視診主要觀察后備母豬的采食量和精神狀態,在圈舍中是否可以見到有明顯的大量水樣糞便或者嘔吐物。觸診通過觸摸患病豬的耳部,如感覺溫度異常再用體溫計予以確定。并對體溫和采食異常的患病豬用紫藥水在背部標記。
患病仔豬視診主要通過觀察是否有灰色或黃色稀糊狀且又有特殊腥臭味的水樣糞便,患病仔豬肛門周圍以及大腿后部是否被稀糞污染。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嘔吐、拱背、無力采食,而且喜歡鉆入保溫箱中的現象。
2.2 診斷結果
患病后備母豬采食量差、精神差,在圈舍中可以明顯看到有大量水樣糞便和酸臭味嘔吐物。觸摸患病豬的耳部,有16頭體溫偏高(用體溫計測量為40 ℃~41.8 ℃),40頭體溫正常(用體溫計測量為38.5 ℃~ 39.5 ℃)。患病仔豬主要表現為排出灰色或黃色稀糊狀且又有特殊腥臭味的水樣糞便,病豬肛門周圍以及大腿后部被稀糞污染。有不同程度的嘔吐、拱背、無力采食,而且喜歡鉆入保溫箱中。并且癥狀一經發現,就迅速傳染給了同胎次的其他仔豬。由于發病速度和疾病傳播速度極快,懷疑為病毒性腹瀉然后繼發其他細菌混合感染。
3 防治
3.1 防治方法
3.1.1 藥物治療及預防
針對該起豬腹瀉病,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了以下預防和治療方法:
病例1的豬欄中,首先,采取將糞便全部清理到一側、用石灰粉將地面和糞便覆蓋、停止患病豬到沙場運動的隔離防控措施,防止病患傳染。其次,讓所有患病豬自由飲用葡萄糖氯化鈉,在飼料中添加多維。對于個別體溫高的患病豬,頸部肌肉注射20 mL安痛定注射液;對于采食量差的患病豬,頸部肌肉注射20 mL清開靈注射液、150萬IU青霉素、 100萬IU鏈霉素,每天2次。
病例2的患病仔豬,立即停止母乳喂養,以葡萄糖氯化鈉給患病仔豬自由飲用,同時對癥治療,再配合使用青霉素等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并且對尚未發病的仔豬在后海穴(尾根和肛門之間的凹窩處)皮下緊急接種腹瀉弱毒苗,每頭每次0.5 mL。為了防止后期即將產出的仔豬感染,對妊娠母豬后海穴注射腹瀉弱毒苗;仔豬出生后及時灌服恩諾沙星,其次仔豬全部注射乳酸環丙沙星,按 0.1 mL/kg體重肌肉注射1 次/d,連用3 d。對病情嚴重者采取靜脈注射5 %葡萄糖溶液20 mL~30 mL, 5 %碳酸氫鈉溶液5 mL~10 mL,混溶后靜脈推注。
3.1.2 免疫接種
按程序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以提高其初乳中特異性母源抗體的水平,從而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力。
3.2 防治結果
病例1中的患病后備母豬經過一系列康復治療和日常管理后,全部康復。在接下來7 d的觀察時間里,該4欄后備母豬再沒有出現水樣稀便或者酸臭味的嘔吐物。并且腹瀉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除了最初發病的4欄豬,沒有后續其他的豬群感染。7 d后治愈后的患病豬精神狀良好,具體表現為采食積極且采食量大,當管理員投喂飼料時,積極靠攏。標記發燒的患病豬,觸摸耳部無發燒現象,經測量16頭體溫異常的后備母豬體溫恢復正常水平(38.5 ℃~39.5 ℃)。
病例2中的患病仔豬淘汰率達到百分之百。仔豬幾乎全部死亡,極少數的患病仔豬,經一系列的康復治療和管理措施后,腹瀉和嘔吐癥狀消失,但身體虛弱,采食不積極,接下來7 d的觀察發現該部分仔豬體重增長緩慢,或幾乎沒有增加,所以選擇淘汰。雖然患病仔豬淘汰率達到百分之百,但經過緊急接種弱毒苗,腹瀉病在保育舍得到了極大地控制。在接下來為期7 d的觀察中,沒有發現仔豬因腹瀉而死亡的現象。
4 討論
4.1 病因討論
能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環境因素等等,都可引起仔豬腹瀉病的發生[4,5]。正常仔豬體內存在許多病原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只有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或者仔豬體內的內環境發生變化后,它們才會大量繁殖,從而打破體內的微生物平衡并導致疾病的發生[6,7]。而可以誘發疾病發生的原因包括乳汁質量的改變、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飼料的突變、環境衛生等。
根據對養殖場工作人員的調查詢問得知,在該起腹瀉病發生之前,就暴發過同樣的疾病,距離這次腹瀉病的發生不足兩個月。上次腹瀉病從引進種豬的隔離舍暴發,并迅速的傳染全場,然后蔓延到了附近兩個種豬場。后備母豬由于頂抗力較強,死亡率很小;但未斷奶的哺乳仔豬由于抵抗力較弱,往往會因脫水而死亡,或成為弱仔,從而被淘汰。
上述兩起病例,剛好發生在初春季節,晝夜溫差較大,加之晚上風大,管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病毒入侵、致病和傳播。病例1中后備母豬抵抗力應該較強,卻有4欄后備母豬引起感染。觀察發現食槽邊緣有飼料殘留并且已經發霉,該4個豬欄對應的窗戶一直沒有安裝。食槽清理不干凈,通風不合理會導致豬的抵抗力下降,所以認為這些也是后備母豬患病的部分原因。據有關資料,仔豬應激也可以致病[8]。病例2中由于對仔豬保溫箱的燈沒有持續開放,認為仔豬對氣候驟變的應激也是引起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4.2 治療討論
在治療方面,目前該病無特效治療藥物,發現癥狀立即以葡萄糖氯化鈉給豬自由飲用,并在飼料中添加芪黃素等抗病毒藥物,以增加動物機體對病毒的抵抗力,同時應用鏈霉素和青霉素等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一般都能獲得相對良好的效果。
4.3 結果討論
病例1中的患病豬都是體重 90 kg以上的成年豬,豬自身的抵抗力較強,由于發現治療及時,加之后期的管理措施得當,使患病后備母豬轉歸良好。與此同時,由于及時地清理糞便和消毒隔離,使得疾病沒有進一步蔓延。該起腹瀉病的患病后備母豬全部康復。但由于腹瀉病,治愈后的豬生長速率較健康豬緩慢,對以后的配種可能會有不良的影響。
病例2中,雖對患病仔豬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療措施后,絕大部分的仔豬因脫水死亡。而治愈后的仔豬,在以后的育肥過程中,料肉比很難達標,所以被淘汰。該起腹瀉病患病仔豬的淘汰率達到百分之百。雖然得到這樣的結果,但是保育舍其他仔豬沒有引起感染,表明后期的管理工作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4.4 預防討論
在預防方面,主要依靠加強飼養管理,認真執行一般獸醫管理防疫措施,增強動物機體抵抗力[9]。在流行地區可用腹瀉弱毒苗對母豬和仔豬進行預防注射。在該種豬場生產3線采取的是,對妊娠母豬注射腹瀉弱毒苗,注射部位為后海穴,每頭每次 2 mL,從而保證新生仔豬擁有較高的母源抗體水平。保育舍管理員保證讓新生仔豬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體的保護,以減少發病發生的幾率。
4.4.1 環境方面的措施
環境溫度對豬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平時要注意加強對溫度的控制,切忌忽高忽低;濕度過高會引起仔豬腹瀉,過低則使舍內溫度太干燥,生產中要及時調節,保證畜舍環境適宜。在我實習的地點,產房內要求保持干燥,一般相對濕度65 %~75 %,要求通風良好,保持清潔衛生,加強保溫工作,一般為22 ℃~24 ℃。由于仔豬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完善,其體內能量的儲存較少,對寒冷的適應性極差,在飼養仔豬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對出生5 d內的仔豬進行保溫工作。具體方法:掛保溫燈(230 V 50/60 Hz 250 W)、鋪電熱板(110 W、230 W)、保溫箱等。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是:1周齡32 ℃~30 ℃,2周齡29 ℃~ 27 ℃,3周齡26 ℃~25 ℃,4周齡24 ℃~22 ℃。
4.4.2 消毒、衛生措施
消毒:一是產房消毒。母豬進產房前5 d,將產房進行徹底清掃,用高壓水槍(前期用60 ℃溫熱洗衣粉水浸泡)沖洗產床、地面和墻壁,晾干后用1∶600衛可進行全舍噴霧消毒,經24 h干燥后再用高壓水沖洗,干燥后方可進豬。
二是豬體消毒。母豬進產房前必須對其全身進行消毒。消毒方法為:冬天用溫水,夏天用冷水先對豬體全身清洗,然后用百毒殺或來蘇兒或者1∶250的特敵克進行豬體消毒,尤其注意母豬面部、外陰和乳房的消毒,冬季約30 min徹底曬干后,經消過毒的通道轉入產房。
衛生:保證飼料和飲水的衛生,不喂霉變和病原污染的飼料,水源消毒處理,保證料槽干凈;加強豬舍的衛生管理,保持清潔干凈,經常消毒,消滅蚊蠅,防止蚊鼠闖入日常的生產管理非常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豬產業的發展逐漸趨于規模化和集約化,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就對豬場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在日常管理方面,將所有病死豬和弱仔全部放到焚化池焚燒,在控制疾病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有管理人員進場必須用0.2 %的菌毒滅浸泡雙手,在消毒池浸泡雙腳,消毒液兩天更換一次(如下雨每天更換),避免致病因素帶進生產區。
5 結語
總之,首先要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其次樹立“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飼養理念,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易感豬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防控豬腹瀉病的關鍵、當發生豬腹瀉病時,要對發病豬進行隔離飼養,到正規診所或科研單位進行確診,然后選擇療效確實的藥物、科學的給藥方法、劑量和療程只要把防疫措施和飼養管理做到位,就能把疾病的發生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10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