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喜彬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建筑行業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同時帶來了一些問題,建筑資源的大量消耗、對環境的污染、能源浪費等等,這些嚴重違背了我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并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全新的建筑設計理念,它強調的是循環可持續、低耗、節能,對于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綠化技術的應用在環境保護、節能降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筑設計師應當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科學運用綠化技術,提升生態建筑的設計水平。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逐漸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伴隨著全球能源資源的逐漸匱乏,環境惡化的同時,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加強。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開始尋求新的建筑模式和方法。事實上,生態主要來源于人們對生活條件的逐步提高,然而,健康便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問題。當前,對健康的界定為人們在身體、精神等方面處于一個較好的狀態。結合此規定,對健康住宅的規定既包含房產建筑、綠化、醫療保健,又包含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建筑材料等都必須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所以,便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生態建筑。
1.生態建筑的概念
作為一種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態建筑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總體上是將建筑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使物質、能源實現有秩序地循環轉化,獲得一種無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態平衡系統。這個概念的落腳點有以下兩個方面:(1)營造健康的建筑環境,向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空間;(2)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建筑生態設計的五項基本原則
建筑生態設計的前提是符合自然生態與和諧。將生態系統的客觀條件,文化建設,資源,建筑的特點充分利用起來,堅持本土化,并結合相應的技術系統的客觀規律,最低消耗資源和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功能,健康,安全,宜居功能和生態系統和的可持續發展,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生命周期。
2.1原則一
和諧。建筑存在一種人類對結果的影響,因為它的空間選擇,施工工藝和使用的過程中拆除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存在消費,和實際效果的影響干擾,其系統的和諧,和諧體系,和諧的關系,將成為生態建設的和諧原則的根本,應當特別強調。
2.2原則二
節約。在符合建筑的生命周期和服務功能,使用總資產的前提下,實現最小化和減少守恒原理的資源占有和資源的消耗。
2.3原則三
高效。作為人類建設家園,建設,使用,維護和拆除應根據符合人類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前提下安全,宜居,健康的要求,滿足本系統采用集成技術,改善建筑功能的性能優化的管理控制體系,形成高效的生態建設。
2.4原則四
舒適。資源占有以及舒適性的要求和能源消耗的建筑,管理其使用和維護一直很矛盾。強調舒適性的生態建筑原則的前提不是犧牲舒適,而是要依靠的建設和人類經驗的長期生存和發展的,人類的家園舒適的環境條件滿足要求科學和技術的不斷探索,總結形成生態綠色建筑,符合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復雜的系統集成技術,以達到舒適性的生態建設。
2.5原則五
經濟。生態建筑,使用和維修的建筑系統非常復雜,它是一個社會組織系統的問題。高科技,高投入的極端生態建設雖然能夠將高層次的技術科學的發展反映出來,而且不僅它能夠實現生態建設的高科技功能,效率和質量,適當的技術和當地地域特色的材料,施工經驗同樣重要的是發展生態建設的方法。
3.建筑設計生態化的發展趨勢
3.1 材料節約
建筑材料中主要包括建筑結構材料、水暖電材料、通訊材料以及裝修用材料,原材料的節約也是在這些方面展開的。將節約材料成本的原則運用到設計中去,通過研究分析,掌握建筑中節約的關鍵步驟。對建筑進行科學精簡,科學節約。既節約了購買材料的成本,同時生態建筑的設計上也不斷取得進步。通過這種方法原料的節約主要體現在結構材料方面,在建筑結構上,輕型的鋼架結構取代以往的磚砌式結構,構造方形建筑構架,在節約了材料的同時,也減輕了建筑的自重,使整個建筑的穩定性得到提高,改善了建筑利用性。目前主要的有膜結構建筑,運用膜結構很好地節約了建筑材料,讓整個建筑與材料得到很好的融合,無柱結構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空間。
3.2 能源利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源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尤其是以光能利用為主的能源節約技術,開創了采光器、追光器和反射管等光能利用技術,與生態建筑的設計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同時普遍利用太陽能節能設備,已經逐漸的在各大城市和農村實施利用,這些技術的運用使以往建筑設計上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充分利用光能和熱能提升了采光的效率,改善了生活。不僅在對環境質量的保護方面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住戶相關的經濟成本有了相應的降低。這些技術的運用,不僅將整個建筑生態化,同時水電暖方面材料的使用得到了節約。
3.3 建筑再利用
不同資源的再利用是生態建筑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目前,在建筑的設計上,設計師只是一味的追求建筑的風格與獨特,進而忽略了建筑重復利用性,致使許多建筑在建設完工之后,出于某些原因對建筑進行拆遷重建,建筑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時建筑資源的嚴重浪費,導致建筑費用的增加。目前城鎮化的發展,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建筑拆遷重建規模大,環境質量急劇下降,降低了建筑生態化趨勢。因此,建筑設計不僅要考慮地理因素,同時也要從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角度出發,因地制宜,考慮建筑的廣泛適用性,使建筑的再利用提高,通過科學的設計,重復利用以前使用過的材料。這是生態建筑設計趨勢之一,通過合理設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形成有機的整體,提高建筑的適用性、環保性,也提高建筑的再利用率。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4.生態建筑設計實例
設計生態建筑既要以人為本,又要考慮到周圍環境的方方面面,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不同方面體現出生態建筑的內涵。要設計好生態建筑,建筑必須與周邊生態系統和諧,某文化廣場就是典型,將建筑空間設于地下,地面作成樹木、草坪等綠化地,不僅建筑環境得到了改善,也有利于周邊的生態環境。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建筑周邊生態環境,也要考慮到新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以及天然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又譬如:北京趙冰城市多功能立體生態從綜合考慮,將建筑設計為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將建筑環境和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并且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新新技術,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天然能源等,使建筑既適合人群居住,又可以成為商業用房。并且不損害生態環境,是生態建筑設計中的典范。
5.結束語
生態建筑作為一種全新的建筑設計形式,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與現代建筑一脈相承,并且是現代建筑在21世紀的繼續。我們無需刻意追求現代建筑和生態建筑的區別,從現代建筑向生態建筑的過渡是建筑發展的未來大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段國志.試論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9)
[2]趙克川.綠色生態建筑——從設計角度淺析綠色生態建筑[J].大眾科技,2012(04)
[3]叢碩文,梅麗.淺談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方向[J].民營科技.2012(05)
[4]陳瑜喆.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集成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14,(18):21-22.
[5]甘哲華.生態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融合[J].科技向導,2013,5(06):32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