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憲魯等

摘要:目的:研究在心血管外科手術患者中血型意外抗體的發布情況。方法:隨機選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2月來我院進行手術備血的6284例患者,采用微柱凝膠法進行患者血清的抗體篩查,并進行抗體篩查陽性標本的抗體鑒定。結果:在6284份血清樣本中,共檢測出意外抗體陽性34份,陽性率為0.54%。其中,男性22例,占64.71%;女性12例,占35.29%,不同性別之間的陽性率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意外抗體陽性有免疫史者19例,占55.88%;意外抗體陽性無免疫史者15例,占44.12%;在34份意外抗體陽性樣本中,以51~60歲居多,占32.35%;共檢查特異性抗體27例,占79.41%;而未檢出特異性抗體7例,占20.59%。結論:研究與了解心血管外科手術患者的意外抗體分布情況,以建立患者的意外抗體資料庫,從而為臨床指導疑難血型鑒定、配血等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心血管外科;手術患者;意外抗體;分布規律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lood group antibody release accident situation.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to our hospital for surgery for the blood of 6284 patients, the micro column gel method for screening patients with serum antibodies, antibody and antibody screening positive specimens identification. Results: in 6284 serum samples were separated and detected unexpected antibody positive, positive rate was 0.54%. Among them, the male 22 cases (64.71%), Women in 12 cases, accounting for 35.29%, 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ccident has history of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19 cases), accounting for 55.88%; Accident no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history, 15 cases (44.12%); In 34 antibody positive samples, in the majority with 51 to 60 years old, 32.35%; Total inspection specific antibody 27 cases (79.41%), And did not check out the specific antibody in 7 cases, accounting for 20.59%. Conclusion: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atients accident antibody distribution, to establish accident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database, thus for clinical guide difficult blood typing, blood, etc)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y basis.
Keywords:cardiovascular surgery; Surgery patients; Accident antibody; Distribution
在心血管外科臨床中,患者在術中、術后往往需要輸入大量的血液[1]。盡管體外循環(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技術中自體輸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已經熟練的應用與大血管、心內直視手術,既可以節約庫存血,又可以減少輸血反應和疾病的傳播,且不用檢測血型及交叉配血實驗,但手術時特別是小兒心臟手術轉機時的預充量、停機前的超濾等都需要血液的充盈,需要使用去白紅細胞,停機后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凝血因子、機采血小板減少術中創面滲血等措施仍需要大量輸血。近年來臨床輸血意外事故的頻發,使人們提高了對臨床安全輸血的重視。合理分析與了解心血管外科手術患者中意外抗體的分布規律,對臨床安全、有效輸液具有積極的意義。為此,我院對6284例患者的血清標本進行意外抗體篩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2月來我院行擇期手術備血的6284例患者,其中男3260例,女3024例,年齡1個月~80歲,平均為(34.6±3.2)歲。
1.2試劑與儀器
儀器為全自動血型配血儀(西班牙Diana公司生產)、Diamed Techno全自動血型配血儀(美國強生公司生產)。Diana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卡與抗體篩查細胞;DIAMed 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檢測卡與抗體篩查細胞。
1.3方法
采用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卡與室溫鹽水法進行血清意外抗體的篩查,根據試劑說明書進行操作。對抗體篩查陽性標本行2種抗篩細胞篩查,然后送至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進行抗體鑒定。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軟件統計,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用百分值表示,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抗體篩查
2.1.1性別的差異
在6284份血清樣本中,共檢測出意外抗體陽性34份,陽性率為0.54%。其中,男性22例,占64.71%;女性12例,占35.29%,不同性別之間的陽性率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2免疫史的差異
在34份意外抗體陽性樣本中,意外抗體陽性有免疫史者19例,占55.88%;意外抗體陽性無免疫史者15例,占44.12%;免疫史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1.3年齡段分布
在34份意外抗體陽性樣本中,以51~60歲居多,占32.35%,顯著高于11~20歲、21~30歲、31~40歲、71~80歲年齡段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抗體鑒定
在34份意外抗體陽性樣本中,共檢查特異性抗體27例,其中2例為多系統混合抗體,分別為抗-c,E和抗-Jkb、同種抗-C,e 和自身抗體,占79.41%;而未檢出特異性抗體7例,占20.59%,其中2例無特異性自身抗體。
27例特異性抗體中,除了2例(7.41%)為多系統混合抗體外,其余25例特異性抗體主要包括MNS系統(多為抗-M)13例,占48.15%;Rh系統(多為抗-E)7例,占25.93%;Lewis系統2例(多為抗-Lea),占7.41%,Duffy系統(抗-Fyb)1例,占3.70%;Kidd系統(抗-Jka)1 例,占3.70%;Ii系統(抗-I)1例,占3.70%。
3 討論
在心血管外科臨床手術中患者由于出血比較多,故在術中、術后往往需要輸入大量的血液。隨著現代臨床輸血技術的不斷進步,因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輸血反應不斷減少,因此對ABO血型系統以外的血型系統抗體的鑒定顯得更為重要[2]。本研究中,在6284份血清樣本中,共檢測出意外抗體陽性34份,陽性率為0.54%,與正常人群意外抗體0.2%~2.5%相符[4]。其中,有免疫史者的檢出率55.88%,略高于無免疫史者的44.12%。而且本研究中男性陽性檢出率為64.71%,明顯高于女性檢出率的35.29%,可能和我國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有關,因本研究例數較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特異性抗體主要出現在以下幾種血型系統中:MNS系統、Rh系統、Lewis系統、Duffy系統、Kidd系統、Ii系統。其中MNS系統抗體分布的頻率最高,明顯高于其他血型系統;且多為抗-M 抗體,該抗體主要以IgM抗體為主,其活性在4℃下最強,而在37℃下基本無活性,故在人體中不易引起溶血性輸血反應[5]。需要指出的是,在心血管外科手術中,由于大部分患者需行體外循環或超低溫麻醉,若此時輸血容易因患者體溫過低,使IgM抗體激活補體而引起溶血反應。所以,掌握特異性抗體的分布頻率對保證手術中輸血的安全性具有積極的意義,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1)便于快速找到與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2)有利于預防在體外循環或低溫麻醉時引起的溶血反應等安全隱患;(3)能更好保證擇期手術的如期進行。另外,本研究中Rh系統意外抗體占25.93%,僅次于MNS系統,明顯高于其他血型系統。在該系統意外抗體中以抗-E抗體居多。若在術中向E 抗原陰性者輸注E抗原陽性者血液,則會產生抗-E抗體[6]。由于Rh(E)系統檢測并沒有列入到臨床輸血前常規檢查項目中,導致臨床中因輸注Rh(E)血型不合的血液而產生免疫性抗體的病例比較多。因此,在臨床手術治療前,應將患者的Rh(E)抗原檢測作為一項常規項目進行檢查,以提高輸血的安全性。另外,雖然Lewis、Duffy、Kidd、Ii等系統的檢出率比較小,但在輸血時也應提高對這些系統的重視,以降低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生率。因此,在輸血前應做好對意外抗體的快速檢測及鑒定。
在臨床中使用一種抗體篩查細胞,雖能發現陽性標本,但難以準確鑒定抗體特異性。而聯合使用另一種篩查細胞,通過比較兩種篩查細胞,并排除可疑的陽性抗體,且在進行抗體鑒定的同時,還能進行篩選式交叉配血,從而確保手術的如期進行。而且,在明確意外抗體為IgM的抗體時,不僅要行微柱凝膠法進行交叉配血相合外,還要行鹽水法相合后才能輸注。綜上所述,研究與掌握心血管手術患者的意外抗體分布規律,并建立意外抗體分布資料庫,并根據其分布頻率及結合抗體篩查結果,從而提高輸血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陽麗梅,黃旭慧,眭玉霞,等. 心血管外科手術患者預防用抗菌藥物的臨床評價[J]. 中國藥房,2013,16(6):486-489.
[2]列海濤,葉水軍,譚泳泉. 1217例輸血患者意外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 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17(3):218-220.
[3]徐繼勛.輸血前意外抗體篩查與臨床安全輸血[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2010,28(23):464-466.
[4]夏永剛,高烽華,于艷文,等. 輸血前患者意外抗體檢出率及分布情況調查[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7(4):250-252.
[5]車輯,常瑩,劉麗娟,等. 心外科手術患者輸血前疑難配血原因分析及其應對措施[J]. 中國輸血雜志,2014,26(6):624-627.
[6]戴萍,王金平,常瑩,等. 意外抗體在心血管外科手術患者中的分布研究[J]. 北京醫學,2013,20(11):97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