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
【摘要】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也是培養情操、追求真理的場所,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使學生心理上得到滿足,同時對學生的思想、品格、道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規劃應該突出辦學理念和時代特色,既能滿足當前的使用需要,又可以為校園今后的發展留有余地。校園規劃不僅要求創建優美的物質景觀環境,還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美麗和諧的校園環境,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文本以廣西柳州的某學校為例,簡要的闡述了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筑設計。
【關鍵字】校園規劃 學校建設 精神 人文環境
一、 校園規劃的指導思想
1.1可持續發展原則
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也是校園規劃中必不可少的理念。校園規劃不僅僅注重眼前的現狀,更要注重校園長久的發展,為校園今后的發展變化留有余地。使規劃結構多樣、協調、富有彈性,適應未來的變化。
1.2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思想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和體現,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談到:“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可見校園環境對學生影響重大,對學生健康品德起著巨大的作用。校園規劃要深入了解師生對工作、學習有著怎樣的要求和想法,從不同層次考慮校園規劃給師生帶來的便利和舒適。以人為本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建筑的通用性、開放性、綜合性和靈活性。
校園環境是無聲的課堂,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多是在青年時期形成的,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不僅要教會學生課堂上的知識,還要通過校園環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中全面發展。
1.3互動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校園也要適應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技術需求,使校園規劃與城市建設緊密聯系起來,互動互利。
二、 校園規劃的設計理念
2.1現代化
對于現在的校園建筑,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可以不成不變。校園規劃、校園建筑和相關設施要適度超前,與現代教育技術想結合。引進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建造一流的建筑工藝,使校園充滿現代氣息,展現出現代校園的魅力。學生在這樣現代化的校園里學習,也會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有利于各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也有利于邊緣學科的生長,一舉多得。
2.2生態、可持續發展性
城市建設中一個重要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校園建設中也是如此,校園規劃與建筑以生態和環保為基礎,在設計和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充分考慮環保的因素,不能因為校園建筑而破壞生態。合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運用環保的節能材料,巧妙構思,建造生態環保型校園。對于教學樓的設計,也應該采取節能的原則,達到生態、人文與效益的統一。
2.3合理性
合理性安排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以強化節約、合理使用為指導思想,實事求是確定學校規模,不一味的夸張夸大,攀比成風,要注重土地合理的使用。整體化的建筑群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大空間,用于綠化景觀,提高學校的空氣質量。
2.4藝術性
現在的校園建筑大多優美典雅,融入了多元化的空間層次,使整個校園充滿人文、教育、交流的氣氛,建筑整體像是一件藝術品。
2.5特色性
每一個學校的校園特色是不同的,校園建筑要充分突顯本校的校園特色,展現出獨特的的校園文化和校園魅力。單獨的建筑要與校園的總體設計相協調,與周邊建筑和環境相融合,并且展現出建筑獨特的個性和特點。校園規劃不僅遵照上述的設計理念,而且還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和區域特色,突出自我特點,建造獨特的校園建筑,給人最強烈的視覺效果,讓人過目不忘,記憶猶新。
三、 總體規劃布局
3.1總體布局
校園總體布局采用“一心三軸”的規劃結構,“一心”是指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圍合而成的廣場空間,成為學校的中心集散廣場。“三軸”是指校園景觀主軸和分區軸線,其中校園主軸為校園主入口,入口廣場和中心集散廣場。沿軸線形成的多功能走廊,活動、交流、休息等功能,成為校園活力的中心區。軸線將校園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活動區。
3.2功能分區
學校的主要功能分為: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和預留發展區等4個部分。教學區包括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教學樓位于教學區的中央,正對景觀大道,與實驗樓、辦公樓等緊密聯系。生活區包括教工宿舍、學生宿舍、食堂等,位于教學區附近,方便師生學習和生活。運動區包括建筑體育館、足球場、籃球場及環形跑道。預留區為學校的教育發展留出相應的建設空間。
3.3交通組織分析
為了學校的安全考慮,在校內應設有交通安全通道,可以實行人車分流,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成為消防通道。
四、 校園建筑設計說明
4.1建筑功能布局
由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綜合樓等組合成教學區,均由走廊連接,使得連廊成為是師生交流休憩的場所,綜合樓、實驗樓的首層均架空,增加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場所。增加建筑的多樣性及空間可變性。
4.2建筑空間設計
以其內部私密性為核心按層次排列通常被稱之為建筑空間,建筑內部有各種人群,每一個人對建筑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按照要求會將建筑內部分為一定的形態與層次。
校園步行系統是校園最簡單的交往場所,包括校園中心廣場、走廊等,人在校園里的交往大多也是在校園步行系統當中。通過增加這些公共場所的建設,來增加學生的娛樂方式。這些公共場所建設不需要大型的建筑,小建筑反而更加怡人,使建筑與自然融合,也是通過這樣的建筑,使自然與心靈的融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不再冷漠。
4.3建筑造型特色
校園的整體建筑采用現代學校建筑風格,既傳承了教育文化,又延續了未來城市的文脈,在繼承和延續的同時,力求創新,構建一個和諧校園。教學區建筑采用矩形體量,排列有序、軸線對稱,表現出教學環境的理性與莊嚴,又充滿活力。
4.4建筑立面設計
立面設計是時代的特點,運用現在的材料創造出有特色的現代建筑,豐富了建筑形體,避免了單一的設計,使整個設計富有活力,一氣呵成。校園是人們學習、活動、交流、休憩的地方,也是體現校園人文精神的一個對象和載體。對環境高要求同時也是對建筑的高要求,每一個小建筑展現出不同的造型特點,強調出建筑群的布局,形成優美的環境風光。
雖然每一個小建筑都有它們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在整個建筑群組中是統一的,抓住了它們內在的聯系和必然性,既相互呼應又相互制約,放在一起不會使人感覺雜亂無章,反而更體現建筑群體的宏偉壯觀。
五、 結論
校園是學生的第二個家,為學生營造一個安靜、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十分必要的,打造一座融綠色、生態、環保、節能理念于一體的智能教學的校園,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現在的學校正面臨著高新技術的挑戰,世界的經濟、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學校就必須適應這些變化,從思想觀念和業務知識等方面緊跟時代的潮流。校園規劃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先導作用,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人與自然融合的理念,建造現代化的校園。
參考文獻:
[1]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2]周逸湖、宋澤方.高等學校建筑·規劃與環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年
[3]宋明均.節約型社會背景下的節約型校園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
[4]張國強.風景園林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
[5]夏鶯.人文精神影響下的當代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