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在舊城更新重新引入城市策劃,有利于處理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直接效益與衍生效益的關系、外延增長與內涵提高的關系、經濟效益與人本關懷的關系,有利于推進舊城全面振興,實現舊城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舊城;改造;城市發展;城市規劃
1、舊城改造的意義
舊城之所以要改造,并非僅僅是房屋破舊,而是有內在的城市發展綜合需要。一般來說,現在的舊城即為原來的整個城市,原有的居住、商業、行政、工業等各種城市功能都集中在舊城內。過去在經濟水平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舊城作為城市中心區對于生活和工作仍相對方便;舊城作為極小有機體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核心,其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良好的社區鄰里關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舊城改造是按照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合理調整舊城功能和用地結構的過程,也是按照土地級差地租優化配置舊城土地資源的必然。顯然,改造舊城并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改造危舊房屋并不是改造舊城的著眼點,而是突破口,即通過舊城改造調整原來不盡合理的用地結構,增強舊城在整個城市的功能作用,實現舊城土地的最大價值。
2、舊城改造規劃設計原則
2.1舊城改造規劃必須實現居住區的基本功能
在舊城改造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以滿足居民的各種行為活動為立足點,將融洽鄰里關系作為前進點,同時創造價值,節省工程投資,進而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結合城市居住區建筑功能的特點,實現棚戶區改造完成后建筑群體功能得以發揮。
2.2舊城改造規劃設計應盡可能的突出地域性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底蘊
在棚戶區改造工程中,應盡可能的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創造具有現代城市居住區特征的建筑形式,結合現代建筑的風格特點,并加強對當地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注重棚戶區改造為居住區后的整體風格。
2.3舊城改造規劃設計應有良好的空間布局
在進行棚戶區改造過程中,重要的空間周圍及因視線對景要求而需特別控制的界面,應盡可能的保持并突出其原有的界面景觀特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需要改造部分進行改造。對于需要徹底改造的主要界面,對周邊建筑采取改建、拆除的措施,新建建筑的形式、布局、體量和色彩必須與周圍環境和整個傳統景觀風貌協調。
2.4舊城改造規劃應體現創新原則,并滿足生態環保要求
在舊城改造規劃過程中,建筑設計應盡可能的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并將建筑設計與基地地形環境有機結合,結合當地的氣候特色,充分考慮節能、環保、建筑防污染,實現建筑群體綠色、環保智能化。
3、舊城改造的基本對策
3.1改造規劃手段多元化
舊城改造是一個多因子的綜合比對分析過程,城市作為人類聚居的產物,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這些人的興趣、能力、需求、財富均千差萬別,即“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因此,舊城改造規劃手段應對此多樣性,必須從以往單一模式衍生為多重手段綜合處理方式。在通過研究改造地段及周圍地區城市格局和文脈特征基礎上,遵循城市發展歷史規律,在保持地區城市肌理相對完整性的同時,采取多種手段和方式去確保舊城物質環境、經濟發展、社會關系三者的和諧發展。更要強調更新改造內涵是經濟、社會、環境等多目標綜合更新,而不是由地產開發商主導的單一目標型更新,改造中可適當保留原有的商業和有效的經濟活動,建設些滿足改造居民配套生活需求的中小型商業設施,以及部分傳統手工業產業用地,增加就業崗位。
3.2大力倡導歷史文化、文脈的延續與繼承
舊城是城市中歷史積淀、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地區,舊城改造應是在城市年輪軌道的現狀基礎上延續進行,因此它不可能脫離城市歷史和現狀。改造的規劃設計在保持物質環境風貌特征和文化要素繼承的同時,應注重對舊城既有的生活和文化風俗習慣的保護與延續。一方面對破壞地段實行更新改造,還原歷史文化風貌特色:另一方面對歷史風貌保護地段的歷史特色建筑實行功能置換,改善環境,疏散舊城人口,為建筑功能置換后的經濟來源提供長遠市場發展的基礎。從文化保護角度出發,要確保改造后有一定數量原住民的回遷和安置,新舊及多層次居民交融的居住文化方得以共存并延續發揚,這樣不僅避免社會階層的隔離與對立,同時也構成了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保護了城市總體文化個性。
3.3牢固樹立可持續漸進式保護與利用改造模式
在繼承文脈特征的同時,對舊城的改造,應區分不同質量的房屋,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盡可能減少更新改造對城市現存社會經濟生活的破壞。舊城區應摒棄以往的成片大規模改造方式,采取小規模地漸進式改造方式,逐步對小尺度社區的改造完善與縫合。對不同年代建筑實行功能適應性改造利用,既保證了資源節省與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各社會階層居民的融合。一定密集度的人群也能充分發揮城市中各種公用設施的最大效益,增加舊城經濟的活力,減少由于居住和工作地點距離過遠帶來的社會資源浪費問題。采取漸進式保護與利用改造模式,充分保護優秀歷史建筑及街巷空間,同時也可以有計劃、低成本開展基礎設施和綠化及室外公共活動場所的建設。
3.4重點關注舊城中和諧社會的人文關懷
在舊城改造中堅持不同人群的適度混合居住,各階層共享社會公共資源及配套沒施的便利,不同產業的集聚與互補,促使舊城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證研究表明,多元化的人群構成在大都市區的出現與低失業率和社會穩定方面具有高度相關性。不同居住人群混居可帶來多方面的社會效益:其一,可豐富居民生活;其二,可增加社會容忍度,其三,有利于下一代更好地發展;其四,可加快不同同階層的理解與相互關心。因此,現狀舊城改造中要樹立階層融合及不同居住類型混合的指導原則,保持和完善舊城部分地區還保留的不同收入人群混合居住的狀態及維系鄰里氛圍的居住空間,控制居住空間的分異化,通過合理控制區域內高收入人群比例,同時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來滿足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以保證舊城區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4、現有舊城改造規劃經驗借鑒
舊城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是城市規劃需要考慮的方面,通過國內典型舊城改造項目的經驗總結,作為我國舊城改造規劃角色轉型下的規劃策略借鑒。如:①上海新天地項目類似于巴黎等舊城改造的方法,保留了建筑物的外層外皮,改變地塊內建筑的內部結構和使用功能。成都舊城改造采取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改造模式和陽光拆遷模式,認為政府的主導核心是解決規劃和籌集資金兩大問題。 ② 佛山嶺南天地是佛山市禪城區祖廟東華里片區的改造項目,其中包括的佛山祖廟、東華里古建筑面群更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嶺南天地是揉合特色傳統文化和現代消閑生活元素的大型綜合發展項目,以文化 、旅游、商業和休閑為四大支柱。嶺南天地將會保留并弘揚嶺南文化,同時包涵以嫁娶為主題的酒店、珍貴的保護文物、特色商業街、低密度住宅和其他配套設施,如劇院、展覽館 、畫廊 、博物館及工作坊,同時提供綠化帶、廣場、人工湖 、水道、市中心綠洲等大量公共休閑空間,建構佛山旅游、商業、休閑新熱點。
5、結語
舊城改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舊城改造的任務艱巨而復雜,在新形勢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舊城改造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創新的地方,不少城市制定并實行許多扶持和鼓勵舊城改造的靈活政策。制訂實行靈活的政策,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舊城改造的步伐,我們要繼續探索,找出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的舊城改造之法。
參考文獻:
[1]張文王君.試論舊城改造中的城市設計[Z].2013
[2]姚準,城市空間研究的文化視角[J]規劃師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