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全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模范。陜甘寧邊區在中國革命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造就了成千上萬的中國革命骨干,而且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使中國革命從西北走向了全國勝利。
關鍵詞:邊區政府;成立;歷史背景;重要地位
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中國人民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后方,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全國抗日民主模范根據地。黨中央在陜甘寧邊區十三年中,不僅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并取得勝利,而且在邊區成功地進行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鑄就了偉大的延安精神,使中國革命從西北走向了全國勝利。
一、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的歷史背景
陜甘寧邊區的前身是原陜甘寧蘇區,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唯一沒有喪失的根據地,因而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1935年11月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作為陜甘寧蘇區的最高政權機關,博古任辦事處主任。193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設立陜甘寧省,李富春為省委書記,馬錫五任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央蘇區政府西北辦事處的成立,統一了陜甘寧蘇區內原來幾塊根據地的領導,為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成立,在組織上作了重要準備。
西安事變后,為了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1937年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通過了《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電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新形勢下在政策上的重大轉變。[1]這個電文,表示了中國共產黨從消滅地主階級和武裝推翻國民黨政權,到聯合地主階級和國民黨共同抗日的政策轉變。2月15日至22日,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舉行。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孫科等14人,向大會提出恢復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提案。這次會議通過的決議,雖然仍使用反共的語言,但所提的談判條件同中國共產黨所提的條件在實際上是相近的。這表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當局正在接受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政策。國共兩黨政策的轉變,為打開全面抗戰的局面提供了必要條件。
為了具體實現國共合作,中共中央作了極大努力,于1937年2月至9月,派出代表同國民黨的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廬山、南京進行了多次艱難曲折的談判。這期間,中央決定由林伯渠籌建陜甘寧特區政府和進行“更名改制”工作。更名,即更名蘇維埃政府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為國民革命軍;改制,即將蘇維埃制改為民主共和制。1937年5月31日,西北辦事處主席林伯渠在延安《解放》雜志第1集第5期發表《由蘇維埃到民主共和制度》一文。文章闡述了由陜甘寧蘇區轉變為國民政府特區、由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轉變為普選的民主共和制度后,政權組織形式和民主政治的主要工作以及方式方法的轉變等重要問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了早日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進一步推動全國抗戰,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給國民黨中央。這個宣言重申了我黨的抗日主張和為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抗戰的四項保證,再次提出:“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同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張沖、邵力子等在廬山舉行會談。同日,蔣介石發表了談話,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又發表了實際上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缎浴泛驼勗捫媪说诙螄埠献鞯膶崿F,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隨后,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談判達成的口頭協議,按照團結抗日的原則,進行更名改制的籌備工作。1937年9月6日,原陜甘寧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陜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稱陜甘寧特區政府),并在延安成立。林伯渠、張國濤、秦邦憲、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郭洪濤、馬明方、高崗等9人為邊區政府主席團成員,林伯渠為主席,張國濤為副主席。10月12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指劃定陜甘寧邊區政府管轄范圍為23個縣,即陜西延安(膚施)、甘泉、鄜縣(今富縣)、延川、延長、安塞、安定(子長)、保安、靖邊、定邊、淳化、旬邑(今旬邑)、吳堡、清澗、綏德、米脂、葭縣(今佳縣)、甘肅的正寧、寧縣、慶陽、合水、環縣、鎮原。此外,寧夏的花馬池(鹽池縣),陜西的神(木)府(谷)區,關中的部分地區,歸邊區政府直接管轄,并為八路軍的募補區。邊區東靠黃河,北起長城,西接六盤山脈,南臨涇水,南北長近500公里,東西寬約400公里,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
二、陜甘寧邊區是全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模范
實行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綱領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陜甘寧邊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由蘇維埃向民主共和國制過渡的時期內,中國共產黨就提出把陜甘寧邊區創造成為全國抗日民主模范區的任務。1937年5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陜甘寧特區第一次代表大會的講話》指出:“轉變與創立特區為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區域,為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政治與軍事的模范區域,為實現民主共和制的模范區域?!盵2]
為了建設這樣一個模范區,陜甘寧特區于1937年4月制定出第一個選舉條例,5月12日,西北辦事處會議正式通過了《陜甘寧邊區議會及行政組織綱要》和《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開始使用“陜甘寧邊區”的名稱。1937年6月20日,中共陜甘寧特區黨委提出《民主政府施政綱領》,這是陜甘寧邊區的第一個施政綱領。全文共16條,其主要內容是,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準備抗日戰爭;實行民主普選制度和議會制度;保障人民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等民主自由;保障農民已分得的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這份綱領,反映了由蘇維埃革命向抗日民族戰爭轉變時期的特點。
全國抗戰爆發后,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布了由毛澤東起草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該綱領全面地概括了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政治主張,其突出特點,就是把實行抗日同改革政治機構、改良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主張采取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全面抗戰路線。1939年4月4日正式公布的陜甘寧邊區的第二個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共28條。這份綱領比第一個綱領更加充實和完備。如果說第一個綱領主要還是一個臨時性的政策規定,那么第二個綱領就已經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綱領。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直接指導下的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開辟了根據地民主政治的新局面。
第二個施政綱領發布后的兩年中,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迅速發展壯大。這期間,中國共產黨加強了思想理論建設,其集中表現,就是以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在中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是一次飛躍。毛澤東把陜甘寧邊區做為一個“試驗區”,并以很大的精力,指導邊區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把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思想運用到陜甘寧邊區的各項施政方針中。1940年3月,毛澤東在邊區黨政聯席會議上明確地提出:“邊區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方向?!?/p>
陜甘寧邊區的第三個施政綱領,是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的陜甘寧邊區中央局起草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又稱“五一施政綱領”),這份綱領的大部分重要內容是毛澤東審閱初稿時親自重新改寫的。綱領共21條,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基本路線和邊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方針。其中,在民主政治方面有三條尤為引人注目:一是,在政權建設上規定實行“三三制”原則。毛澤東在1940年就已經提出,中共中央專門發了黨內指示,但是這樣地以“法”的形式將它確定下來,還是第一次。它突出體現了邊區政權的統一戰線性質和共產黨人愿與各抗日黨派及無黨派人士民主合作的態度,它同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形成鮮明對照。二是,人權保障政策。即“保證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資本家、農民、工人等)的人權、政權(指政治權利)、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边厖^政府從法律制度和物質條件上切實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雖然許下了一些民主自由的諾言,但并沒有實行。三是,廉政政策。綱領規定:“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同時實行俸以養廉原則,保障一切公務人員及其家屬必需的物質生活即充分的文化娛樂生活。”
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民眾討汪大會上的講演中說:“陜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盵3]這一切同國統區的腐化政治形成了又一個鮮明的對照!這是邊區政權機關能夠得到人民真誠擁護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1947年黨中央、毛澤東決策留在陜北,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的原因所在。因為黨、政府、軍隊在陜北已經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并在陜北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三、陜甘寧邊區在中國革命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陜甘寧邊區在中國革命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抗日骨干;二是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
全國抗戰全面爆發后,延安和陜甘寧邊區成為全國人民矚目的革命圣地和抗戰的中心。大批愛國青年和抗日志士,沖破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層層封鎖,千里迢迢來到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尋求抗日救國的真理。為了迅速培訓并向各抗日根據地輸送大批抗日骨干力量,黨中央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先后開辦了各種類型的學校。如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軍事學院、醫科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是一所專門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干部,也是延安最有影響的學校。它的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20日改名,簡稱“抗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學校選調了一批經歷過戰爭考驗、具有軍事或政治工作經驗的干部到校工作,并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勾罂傂O群筠k了8期,總校和12所分校近十年間,培養造就了10多萬名優秀的軍政干部和抗日骨干。這批經過戰火考驗的、用延安精神錘煉的干部,不僅為奪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又成為黨、國家和軍隊的棟梁之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繼續發揮了其骨干作用。
那么,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為黨和各根據地到底培養了多少干部呢?除抗大外,陜北公學1937年10月到1941年8月培養干部1.3萬多名;魯迅藝術學院從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培養藝術干部685名;延安自然科學院從1939年至1945年培養科技干部590多名;女子大學從1939年到1941年培訓了2090多名婦女干部;醫科大學培養了近2000多名醫衛干部;民族學院也培養了幾百名民族干部。安吳堡青訓班1937年10月到1940年4月共辦14期,培訓1.2萬余人;延安大學從1941年創辦到抗戰勝利培養了數千名干部;為其他解放區訓練了4萬名以上的政治、軍事干部以及成千的文化技術干部??箲饎倮?,延安一次就派出了5萬名干部去東北工作。
那么,為什么說陜甘寧邊區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呢?延安精神又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呢?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其內涵極為豐富和深廣,但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艱苦奮斗。什么是延安精神?簡而言之,延安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育的偉大的時代精神。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特別是進入1941年后,由于日本侵略軍對華北各根據地連續進行大規?!皰呤帯?,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由于國民黨不僅完全停發八路軍的軍餉,而且對敵后各抗日根據地尤其是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加之華北各地連年遭受干旱,以及根據地各類脫產人員日增而土地面積大大縮減等原因,陜甘寧邊區和敵后各抗日根據地都進入了極端困難的時期。面對嚴峻的局勢,黨中央、毛澤東號召邊區軍民更加努力地開展生產運動,以使邊區的財政經濟由半自給轉到完全自給。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邊區軍民迅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高潮。其中,359旅開發南泥灣的成績尤為突出,為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帶頭參加生產勞動,親手開荒種菜。有一張大家非常熟悉的《毛澤東給八路軍第一二○師干部作報告》(1942年春)的照片,就是那個時期的真實寫照。照片畫面:半幢土窯洞,一張方凳和一個半舊的搪瓷茶缸,毛澤東略顯消瘦的臉龐顯示著特有的從容、堅定和樂觀的神韻,毫不起眼的褲子上打著兩塊醒目的補丁,使人們對那個特定的艱苦歲月有了直觀的印象。建國后,毛澤東看到這幀照片時曾表示非常滿意,他說:“這張照片表現時代精神最好!”正是毛澤東自身的氣質和他倡導并身體力行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才使這張引人深思的照片具有了永世不衰的藝術感染力。
為了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陜甘寧邊區黨政機關實行精兵簡政,裁減冗員,勤政為民,崇尚節儉,戒奢倡廉,密切了黨群關系、軍民關系和軍政關系。經過大生產運動,邊區的經濟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財政收入達到基本自給。大生產運動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我們黨在戰爭條件下所進行的一次成功的經濟實踐活動,它為新中國建立后的經濟大業培養了一批經濟專家和干部。最為可貴,是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
綜上所述,陜甘寧邊區在中國革命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毛澤東所說:“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對于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薄叭珖磺懈锩ぷ魅藛T,要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作風?!盵4]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上(下轉076頁)(上接072頁)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52頁。
[2]1939年邊區第二次黨代表大會的總結報告。
[3]1939年邊區第二次黨代表大會的總結報告。
[4]《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12頁,1977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歷:王瑛(1970---)女,祖籍陜西長安。延安革命紀念館編研部副主任,長期從事黨史研究工作。職稱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