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居住規劃設計要尊重環境,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尊重環境不僅要尊重自然環境,還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地域環境,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規劃方案。本文將結合淮安東方雅居項目,從規劃布局、環境設計及建筑單體造型等方面來探討如何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中式住宅小區。
[關鍵詞]:地域特色 新中式 小區設計
建筑是承載人們日常生活的容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筑形象最直接的決定著城市的總體風格,最明顯的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審美情趣。
單從建筑風格來講,從閑適、寧靜的地中海風格到規律、統一的意大利風格,從英式、法式、德式建筑風格,到簡約的現代風格,住宅市場的產品可謂精彩紛呈。當古典邂逅現代,新古典主義衍生,伴隨著國人對于國粹文化理念的回歸,中式建筑風格受到青睞的程度越發明顯。但傳統的中國居住建筑,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與現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有著比較大的矛盾。而新中式建筑的設計融入了現代生活的理念,更加適合現代國人的居住習慣和心理需求,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現代精神詮釋后的文化回歸與自省。
本文將以淮安東方雅居項目為例來探討新中式建筑風格小區的設計。
一、規劃背景
淮安位于淮河與京杭運河交點,江淮淮揚文化的中心,自古為水運樞紐、南北要沖,明清時期與蘇州、杭州、揚州并稱為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淮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誕生過淮陰侯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等,淮安還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
淮安不僅人杰地靈而且風景秀美,沿大運河、環洪澤湖,即可領略自然風光又可觀賞名勝古跡。
二、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淮安市楚州老城東部,西至楚州大道,南至文府路,東和北至規劃道路。總占地面積約66.14畝(44039平方米)。項目用地為一南北向梯形地塊,基地內地形平坦。用地內無需保留建筑物或樹木。
項目西南側有總投資2.5億的4A級楚州古城遺址公園,交通便捷,配套設施齊全。作為未來城市核心地段中的“南客廳”,將形成以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主的格局。
本項目開發建設的目標為打造在楚州地區領先的具有東方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型、標桿示范性、以高檔居住、商業等功能為主進行開發建設的高品質的生活社區。
三、規劃理念與原則
面對枯燥乏味的現代工業機器,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已漸漸失去了傳統文化的依托,變得有些無所是從。于是我們試圖利用“新中式”的良機來表達傳統風格建筑對現代生活的適應。
規劃理念:
“雖由人作,宛若天開”,師法自然,追求原生態,取“苑囿為上”再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之意境。
“庭院深深深幾許”,幽深顯富貴,“移天地入君懷”,我們嘗試運用傳統園林手法營造含蓄、婉約、深邃的超脫都市之居住空間。精心營造出“小橋流水人家”的總體空間格局。
規劃原則
我們在規劃布局、綠化配置、建筑造型、材料的選擇以及施工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在強調規劃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對小區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1) 中式建筑元素
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不少的歷史遺跡,地塊南側不遠處即為古城墻遺址公園。在規劃中,我們重視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通過“灰、白”的傳統民居色彩,運用“輕、秀、雅”的新中式建筑風格,勾勒出一幅中式風情的唯美畫卷,使小區得到精神層面的提升。
2) 中式園林景觀
綠化與水系相結合,設置濱水廣場,引入汀步、涼亭、小橋等中式景觀元素,營造“情、趣、神”的中式園林意境。
3) 科技與節能
運用節能技術,生態方法提升小區室內外環境與建筑質量。
4) 安全與健康
盡量做到人車分流,機動車在小區入口處即下車庫,避免對小區內部造成安全隱患與噪聲干擾。
四、規劃布局特點
規劃布局強調“各得其所”的原則,在用地緊湊的前提下,讓商業用地占角占邊,在周邊環境成熟的條件下,開辟形式多樣的商業機會。住宅則占據相對獨立的區域,鬧中取靜。
1、方案演化過程
方案在做了大量的形體研究和比較后,在保證日照和容積率的前提下,進行了布局的優化和空間的整合。
經過多方案比較,所確定的最終方案更加具有特點:強調居住的舒適性,提高土利用用率,提升土地價值。小區內建筑南低北高,采用圍合式布局,體現高檔社區的私密感和空間感;中心景觀區具有強烈的中式園林風格,是項目秀氣而優雅的呼吸空間;小區主入口的懸橋結合下沉商業廣場,使得空間更加豐富;小區內中心文化廣場結合高低水面,景觀構圖錯落有致;古河道結合商業、廣場、綠地設計,提升項目沿街活力。
2、總體布局特點
建筑布局緊湊,采用圍合式布局,突出中央景觀庭院。
建筑南低北高,南面七棟為17層高層,北面臨街兩棟為26層大高層。
項目西側和北側地塊為商住樓,東側為高檔住宅部分,在地塊資源價值較差的東南角位置集中安置拆遷回遷房。2#和3#位于中央景觀區內,是全區位置最好的兩棟住宅,為高檔住宅類型,兩梯兩戶的大戶型,底層采用半地下室。
3、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社區采取人車分流,車入地庫的管理模式(商業車位在地面上)。主要人行入口設于基地西側楚州大道上,次要人行出入口(兼作消防應急車道)設于基地北側(考慮北向新老城區主要人流方向)。車行兩個出入口分別設于基地南側文府路和基地東側規劃道路上,出入口與地庫出入口毗鄰設置,方便機動車進出。內部交通系統獨立成環狀,主要路面寬度5.5m(一般情況下僅供運送、應急車輛使用),消防車道4m。
小區內部停車方式為地面地下相結合的停車方式,地下停車最大化。
4、具有中式風情的園林景觀
景觀園林設計以東方神韻為主題,設計有中式涼亭、汀步、小橋、溪流等,整個園林不是平面的,而是錯落有致的。規劃中形成“一心、二軸”的綠地景觀系統。
“一心”即是以湖心島為中心的下層水面及周邊的小橋、流水。是居民日常社會交往、休閑健身的主要活動場所;“二軸”即穿插于住宅組團之間“一橫一縱”的綠色廊道。
小區主入口設計為下沉式,入口運用月亮門設計,連接入口的是江南步橋,具有濃郁的傳統民居風格。江南步橋兩側下沉空間是商業構成的庭院。通過月亮門下達地下一層進入社區內部,整個視線豁然打開,中央水景及水上浮橋連接的涼亭映入眼簾,與遠處的拱橋瀑布,孱孱流水連成一片。綠地系統采用自由與規整相結合、亭臺、綠化與水體相結合的布局手法,創造出東方園林開合有序的綠色生活環境。
五、建筑設計中的新中式元素
本項目旨在表現東方建筑藝術與文化風格,運用現代的手法和技術手段,把最富代表性的中式元素有機整合成具有宜人尺度,細而不繁的統一體。
新中式建筑總體而言可以歸納為兩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園林派。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觀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頂、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墻院圍合方式;材質上多選用地域色彩濃厚的灰磚,形成雄渾、宏大的氣勢;空間結構上則是盡可能多地設計庭院空間,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圍形式。南方園林派則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園理念、精致的景觀和空間處理手法獨步天下。該派建筑多以蘇州園林為主要傳承對象,亭、臺、樓、閣、軒等也多仿造蘇州園林樣式。景觀營造手法借鑒園林中常見的景觀處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對景、隔景等。白墻青瓦、高大的馬頭墻、飛檐是建筑中的突出特點。整體建筑形象可用“粉墻黛瓦”來形容,如同中國水墨畫,淡麗清雅,詩意油然而生。
新中式建筑通過現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傳統建筑中的各個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傳統建筑的原來模樣,但在整體風格上,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神韻和精髓。小區空間結構上有意遵循了傳統住宅的布局格式,規整統一,又吸收了當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風格,自成特色。
本項目位于江南水鄉,以江南傳統民居為基調,結合南方園林派建筑的符號,充分運用中國傳統民居的色彩技巧。重視黑、白、灰,點、線、面的有機構成,以白色墻面為主基調,黛色屋面,檐口和馬頭墻為構圖的要素進行組合,綴以花窗,圓拱門,使建筑高低錯落有致,清新淡雅,淳樸自然。
建筑豎向分為上、中、下三段,用陽臺豎板、立柱把三部分有機整合成不相脫節的一個整體。
上段頂部和檐部是建筑的“形”與“魂”所在,案中以傳統符號馬頭墻為建筑遠觀主剪影,輔以深色線腳,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天際輪廓線。單體中不對稱的手法消減了建筑的繁沉,增添了建筑的動感。
中段是建筑的過渡聯系段,也是建筑的主墻面段,以白色粉墻為主,結合窗口,陽臺,空調機位等部位配以小面積低明度的色彩的灰磚和窗框,與白墻形成對比,這正是中國傳統民居的色彩搭配的主要原則。另外,陽臺長短相錯以及不對稱的運用,減少了建筑的單調性。
下段是平易近人的尺度段。在尺度上更為考究,層次更為豐富,細節亮點更為鮮明。小青瓦,馬頭墻,石門檻,柱礎,抱鼓石等等形成整個園林空間的有效界面,使建筑與環境融為一個整體,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單元入口處的垂花門與現代的槽鋼玻璃矮墻形成的過渡空間院落,突出樓宇的入口,營造強烈的歸屬感。
六、結束語
現在的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的高潮時期,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式建筑的創作也出現了很多外國人的影子,當大家都在喊八國聯軍進中國的時候,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比較,看到差距,更清醒的認識自己,它對于中國建筑的發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說到最后,無論是建筑還是其他什么藝術形式,最根本的還是堅持自身的文化發展,將建筑融入到歷史文化環境中來,這在世界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尤為重要,作為中國的規劃師和建筑師更有責任堅持自己的文化發展,創新中式建筑的風格,將中式建筑之花帶到城市中來,建設一個屬于自己文化的城市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