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君
海歸創業者要學會主動“推銷”自己,除了要接觸投資人、專業服務機構外,還有主動接觸相關政府部門。《留學》對話投資人袁岳,教你如何做一個“接地氣兒”的海歸。
海歸創業有何優勢?T型人才特點突出,
職業素養高
首先是思維模式:留學生國外學習接觸中,會存在有文化的跨界,導致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就有一定跨界能力。國內外教育而言,國內教育格式化但也有其嚴格性,而國外教育有相對開放性與多元性,思維方式比較靈活,視野也比較開闊。
其次,T型人才特點突出,實踐經驗強、 就業能力高、 職業素養高,易于融入社會,對創業中解決問題會有幫助。
最后,國外無論科技文創或者模式上都有比較有特色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向國內轉移過程中,會有一定新穎性。
創業團隊以海歸為主還是土鱉為主?海歸創業需要“混血”,最重要的是兩者結合。
今天的創業團隊,創始人是海歸,團隊本身關鍵人員是國內的,或者創始人是國內人才,而其他員工是海歸。實際最佳的組合恰恰是這兩者的結合,兼其所長,避其所短。
和政府關系如何處理?選擇本土政府關系人才作為創業成員,主動“推銷”自己
大部分海歸并不擅長與政府交道。在國外,政府干預經濟力度不強,政商關系比較規范。回來后,一方面因為不了解國內政策,不知道如何交道,另一方面害怕與政府交道或者有負面情緒。
海歸不妨選擇本土政府關系人才作為創業成員,有意識的與政府打交道。政府對于海外重視程度比本地人才高,他們也愿意跟海歸創業人員解釋更多的政策。海歸應該學會主動地將自己“推銷”出去,得到善意的幫助,不斷了解自己,并形成好的社會關系。
如何做到將規范化與本土化進行有益結合?多用專業機構、選擇專業能力較強的園區
總體來說,現在的創業企業和組織管理更加走向國際通行管理規范,特別是互聯網創業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一開始的規范不是壞事,無論是會計準則還是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多用專業機構,多與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打交道,或者選擇這些能力都較強的園區、綜合體合作,就能得到很多快捷有效的幫助。
合作的企業形態是否重要?鼓勵海歸走出去,接觸投資人、專業服務機構、相關政府部門
答案是肯定的。特別鼓勵海歸走出去,接觸投資人、專業服務機構、相關政府部門,例如朝陽海外學人、創業大會。這個過程能讓創業者了解到:有些什么樣的問題跟誰去交往、尋找誰的幫助。這也是朝陽海外學人中心打造OTEC這個平臺的深意,也希望大家能夠善于以及積極利用這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