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茹
柴可毫不避諱自己身上“富二代”的標簽,在他眼里,“富二代”只意味著“你的老子比別人的老子努力,所以你的老子比別人的老子有錢,但這跟你有一毛錢關系?”從創業之初,柴可就決定不拿家里一分錢,努力做個“創一代”,柴可坦言:創業就是做苦行僧。
說起柴可,外人眼里的標簽就是大姨嗎創始人。
加拿大海歸,2009年回國創業,但“前六次都失敗了”,直到2012年做大姨嗎。20萬元起家,經過天使、A輪、B輪、C輪,目前已經成了估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從創業者到企業家,柴可絕對是“創一代”的勵志代表。
不過,這個留著一小撮胡子的“85后”,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文青”。
也許是關于創業,柴可接受的采訪太多,“把該講的故事都講過了”,《留學》雜志這次采訪,從留學經歷講到創業初衷,從星座分析講到行為藝術,似乎完全變成了一次記者與“人格分裂男文青”的對話。
“老柴是典型的雙子座,又是AB型,是個有故事的男青年。”大姨嗎公關總監張瑩這樣評價柴 可。
矛盾綜合體:
極致的理想主義 卻又極致的務 實
外人眼里的柴可,懂技術會運營,年紀輕輕事業有為,典型的“霸道總裁”。不過,一走進大姨嗎的會客室,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會客室的墻上掛滿了小野洋子和約翰·列儂的照片,玻璃櫥柜里擺放的是柴可太太親手做的各式各樣的蛋糕。而柴可本人,除了會寫代碼之外,還會彈鋼琴、吉他,會燒陶瓷,會畫畫,會玩行為藝 術……
在加拿大讀大學期間,柴可主修運營管理,輔修Drama(戲劇)。兩個貌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在柴可的身上產生了一種有趣的化學反應。讓他成為了一個“極其務實的極致理想主義者”。
剛創業那會兒,柴可一心想做健康領域,想法特別多。“我是那種一有想法就要馬上去實施的人,前期所有的創業項目雖然都失敗了,但我都是以‘做來試錯,而不是以‘想來試錯的。”
2009年,依靠20萬元的啟動資金,讓柴可支撐到2012年的7月(大姨嗎融到第一筆資金)。“期間我創業六次,這些錢肯定是不夠燒的,以至最后我們是靠接外包支撐下來的。”雖然苦,但柴可做“可視化健康”的理想并未動搖。
“你覺得創業之初最難的地方在哪里?”
“平衡。平衡好夢想與生存的關系。”大概也是雙子座性格使然,柴可形容自己“雖然分裂,但還算比較擅長處理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柴可說。
“在這期間,你會遇到各種困難,比如說我很想做一個可視化健康的東西,可以非常便捷地收集身體各項健康數據。但是這個技術不成熟,我不可能一直燒錢和花時間去做,而且它沒有任何回報的可見性。所以作為一個企業,首先必須要展示自己的生存能力,”柴可在不斷“試錯”的路上,不得不嘗試各種妥協,“因為任何企業都是在先掙著錢的前提下,才能不停地去創新和優化自己,繼續生存。這個過程里面就會有很多‘你想做的事情和‘你必須做的事情,這之間你是要有妥協的,但是你又不能完全把后面的東西丟了。”
創業就是做苦行僧 最壞的結果就是餓死
柴可把創業形容為“苦行僧”。“一旦決定,你的目標就很清晰,就是要跨過這片沙漠,找到自己的綠洲。但是在找到綠洲之前,你有可能就渴死在半路上,但是你肯定不會折返。”
柴可前期創業的幾個項目,出現過多次資金鏈斷裂的情況,最壞的時候“按哪兒”30萬元注冊用戶一天只有一個活躍用戶。“那種崩潰是無法想象的,”柴可回想起來,雖然心有余悸,但語氣又帶著更多不甘,“我們也曾經兩個月發不出工資,但那又怎樣呢?就只能拖著,然后掙了錢再補上。”
不是名校畢業,非BAT出身,創業項目又是一個別人從沒嘗試過的領域。“別人都有效仿的榜樣,在跟投資人講項目的時候,可以說要做中國的Facebook,做中國的Google,但我能說什么呢?大姨嗎是一個完全原創的東西。我們最初的融資特別困難。”
不過,柴可眼里的“綠洲”出現,不是大姨嗎拿到上千萬的融資之后,而是直到2015年3月份做電商開始。“我覺得我終于找到了一個產品方向,并且考慮在這個方向上如何開始做商業化的事情。說白了,就是把流量轉化成商業價值。想明白這個之后,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
柴可做電商,并不只想做成一個“賣衛生巾的平臺”。“我們要做的是服務,”柴可告訴《留學》記者,“在大姨嗎將近1億的用戶中,67%用戶的經期預測準確度前后不超過兩天,我們掌握了這些數據,就要通過電商來服務于他們。”大姨嗎可以根據客戶的經期推測表,每月按時把衛生棉送貨上門。而且根據大數據反映的客戶體質,附送暖寶寶、紅糖等“經期必備品”,真正把客戶“留下 來”。
“在客戶有需求的時候出現需要的東西,把創業變成企業,這才是最重要的。”
“富二代”的出身 “創一代”的命
談到創業的初衷,柴可說一方面是受父親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就是有顆躁動不安的 心”。
“為了證明自己也好,為了對社會有點貢獻也好,我就是擰著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我想享受舒適的生活,回去當富二代就好了。”
柴可毫不避諱自己身上“富二代”的標簽,在他眼里,“富二代”只意味著“你的老子比別人的老子努力,所以你的老子比別人的老子有錢,但這跟你有一毛錢關系?”從創業之初,柴可就決定不拿家里一分錢,努力做個“創一代”。
柴可的父親也是白手起家,他親眼見證過父親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的,父親在柴可成長過程中給了他“榜樣的力量”。“畢業之后,我在加拿大工作了一年,那邊的生活真的太安逸了,除了工作之外,周末就是考慮去哪里滑雪或者跟哪些朋友聚會。那時候,我覺得這種生活真的不適合我——雖然現在還挺羨慕那時候的。”2009年,帶著工作一年的20多萬積蓄,柴可決定回國創業。
調研國內市場、組建團隊、找資金……嘗試的項目一個一個都失敗了,“但一個一個新的想法又不斷冒出來,所以接著嘗試。”
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柴可和他的創業伙伴也建立了一種默契。“我負責想點子,我的合伙人就考慮這些項目的可操作性,我是雙子,他是金牛,我往前沖,他負責往回拽我。”“但我們就是那種特別‘傻的人,包括我的太太,只要我們覺得可行就馬上去做,而且一根筋。”
柴可向《留學》記者舉了個例子。
2013年,偶然的機會,柴可和他的太太發現一個關于陶藝的創業項目。就是可以自己DIY陶器,在白坯子上作畫,然后讓店家燒出來。這些陶器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而不僅是擺件。“這個創意簡直太棒了,因為做出來的東西不但漂亮、實用而且很有意義。我太太是美術老師,回來我們一合計,就準備開一家陶瓷店”于是,在對燒制陶器工藝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柴可租下了798的一家門店,邊創業邊學習,“我們就是零基礎學起,當時房租一月2萬,當你知道房租、設備都在消耗的時候,你也才有動力去做。最后因為實在太忙,店轉租給了別人,不過我們經營期間,雖然賺得不多,但也沒 賠。”
留學這一趟 挺值
“其實我小時候挺內向的,我就是那種永遠非常努力,但永遠考不到第一名的人。”出國之后,因為語言的關系,柴可的“玻璃心”讓他一度非常自卑。“上課聽不懂,只好下課努力補,當時就是羨慕那些外國人,學習比不過人家,就連體育也 是。”
因為語言基礎差,柴可大學選專業的時候還鬧了一次笑話,原本想學“建筑藝術”的他,竟然報了“土木工程”。“學了一年,真的很吃力,大二轉系,因為沒有美術功底,還是學不了建筑,最終選擇了商科。”不過柴可心里還是放不下對藝術專業的向往,就輔修了Drama(戲劇)。
因為興趣所在,讀了戲劇專業的柴可對國外的“行為藝術”燃起了興致。“學了才知道,原來行為藝術絕對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嘩眾取寵式表演,而是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不管是早期的反戰還是后來對某種不合理現狀的控訴……”聊起這段留學經歷,柴可表現出了不同于聊創業的另一種興致,“我們當時跟老師一起做了幾個Case,其中一個關于‘可視化健康的,不僅救了一個人的命,還被收錄進了當地的church(教堂)。”
回國之后,柴可也把在國外學到的“行為藝術”用在了創業上。現在,大姨嗎的男員工,上班第一天必須墊一天衛生巾,而女員工每月都有一天帶薪的“姨媽假”和全薪的產假。“我們是真正把‘例假落到實處的人。”柴可笑言。
創業只是改善生活的一個手段 不是目標
雖然一邊在“苦哈哈”地創業,但柴可堅持“不能因為創業而降低生活品質”。“我一直都不放棄生活中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也可能受西方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吧——崇尚簡約但不放棄美,”柴可眼里,創業只是改善生活的一個手段,不是一個目標,“我覺得人生存就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創 業。”
對現在創業的年輕人,柴可的建議是:先想清楚再創業。“我在前幾年走了很多彎路,但如果真讓我再來一遍的話,我可能還是會這么走,可能還是會失敗這么多回,還是會折磨我四年的時間,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有沒有明確的創業方向、堅定的精神信仰,創出來的東西是不是你想要 的。”
“而且,不要去掩飾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想掙錢,你應該想得非常清楚,你做這個創業掙不掙錢,多久能掙到錢,你應該非常量化地去考慮自己的目的。如果你只是覺得創業者很棒,可以坐擁幾千萬的身家,那你追求的東西只是錢,但并不是說是壞事。你應該反思一下,你做的這個創業項目會不會讓你痛苦,因為可能這個項目要養十年時間才會掙錢,你等不等得了。只是看錢的話,會很痛苦,因為掙錢永遠是個慢活,所以你還是要去找你真正喜歡和想做的事情。”
拎客
BAT
BAT,俗稱“中國互聯網公司三巨頭”,是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三家公司的首字母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