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豐
【摘要】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可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 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關鍵詞】居住區;綠色
一、居住區綠色建筑設計遵循的原則
居住區的綠色建筑設計布局,應綜合考慮周邊環境、路網結構、公建與住宅布局、群體組合、綠地系統及空間環境等的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完善的、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并應遵循下列原則: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衛和物業管理;
2、組織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的公共活動中心,方便經營、使用和社會化服務;
3、合理組織人流、車流和車輛停放,創造安全、安靜、方便的居住環境。
居住區綠色建筑——設計居住建筑的多樣化式實現居住組團多樣化的關鍵之一
行列式:行列是一種秩序,尤其在理性地決定社會大規模居住問題方面。行列式的另一種形式是山墻按前后、左右錯開排列或者前后左右交錯排列。這種錯開排列的布置對于使組團內建筑向夏季主導風向敞開,更好的組織通風,并使建筑群落生動活潑,更好的結合地形、道路,避免交通闖入,創造了有利條件。
合院式:合院也是一種秩序,有圍臺型和半圍合型兩種形態。這種布置形式形成近乎封閉的空間,其有一定的空地面積,便于組織公共綠化休息園地,形成的院落比較完整,對于寒冷及多風沙地區,可以阻擋風沙入侵及減少院內積雪。
混合式:布置結合上述兩種布置方式,以行列式為主,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邊布置以形成半敞開式的院落。
二、交通綠色規劃設計模式
1、人車分流
有住宅必有交通,一個住宅小區的交通組織設計是它的規劃設計總體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該小區的建設整體水平有著至關重耍的影響。
(1)平面系統分流:通過對道路的專門化使用,建立自成系統的專用道路網絡,引導各種立自交通各行其路、互不干擾,從而建構宏觀層面上的人車分流體系。這種分流形式一般適用于規模較大的居住區,其道路系統規劃和交通組織宜與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緊密結合并分期、分階段實施。
(2)內外分流:這種模式以住宅庭院或組團為居住單位組織周邊式住宅區,每個居住單位有一條直接開口于周圍道路的盡端式或半環式車行道路為其服務,住宅的后院面向這些車行道,汽車可直接開進厲院;居住單位之間是步行道,它連接住宅的前院并通向中心綠地;住宅的主要居室朝向前院和步行道,行人與汽車分別通行于各自獨立的道路系統,不產生平面交叉;居民通過步行系統在內部自由活動,不受外部車行交通的干擾。盡管這種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出入口多,既不利于社區管理,又對外部交通產生較大干擾,內部交通得到了解決,卻使外部交通趨向復雜化:從周邊伸入腹地的盡端路有被堵塞的潛在性;盡端路外式分流示意排斥了行人,成為單純的行車和停車空間,缺乏生活氣息:如果中心綠地不與公建等緊密結合,其可達性可能會降低,特別是北方地區,居民真正使用大片中心綠地的時間一般很短,大部分時間因天冷而無人問津,變得荒涼、空曠、缺少生機。然而,由于這種方式較好地解決了私人汽車發達時代的人車矛盾,仍然成為人們仿效的典范,是一項劃時代的創新。
(3)立體分流通過建設在立體空間不同層面上的道路系統以實現人車分行的目的。一般有兩種情況:通過架空步行走廊、抬高步行平臺、建設屋頂街道和天橋等進行分流,或與城市中心的地下交通系統整合化建設的方式實現人車分離。
2、人車共存
(1)玢級組成道路網。根據分級組成道路網理論,為了實現安靜和安全的生活環境,道路網應按干路、次干路、支路順序連接,形成分級組成的網絡,并逐級減小服務區域,降低交通量和車輛運行速度。這樣一來,由于支路和干路不直接相連,支路的交通匯集于次干路之后.再進入干路,從而使干路的通行能力得以提高;由于支路不能通過過境交通,從而匯集功能得到增強;次干路在兩者之間又起到橋梁和緩沖的作用。因此,這種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居住地區內的人車矛盾。
(2)劃分區域、建構分散道路體系。用分散道路體系對居住區進行劃分以形成不同的“封閉空間”嚴格禁止無關交通和過境交通進入區域內部,以實現一定程度上的人車共存。
(3)建設庭院式道路。通過種種措施限制車輛的行駛速度和路徑,使各種類型的道路使用者都能自由地、公平地利用道路空間,從而在保證行人具有優先通行權的基礎上實現人、車、建筑和環境的和諧共存,并改善人與車的關系。庭院式道路只適合于小規模的住宅群落布置和舊城局部道路的改造利用。另外,為了保證具有較高的交通效率,應避免建設過長的庭院式道路。
3、人、車部分分流
(1)道路斷面分流。在道路橫斷面上對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進行分離而形成的一種人車適時分行的道路交通方式。在經濟尚不發達,汽車交通量雖有增加但入車矛盾不甚緊張的情況下,這種分流方式既保障了步行安全,又能充分發揮機動車道的效用。同時,在汽車較少時,行人與自行車還可以利用機動車道進行出入交通或其他生活行為。但隨著汽車的大量增加,這種方式在安全與環境問題上將會愈來愈顯示出局限性。
(2)局部分流。(不完全專用道路系統)在人車混行道路系統的基礎上,于住宅和小區出入口、公建、綠地等之間設置局部的專用道路。在專用道路與混行道路的交叉口處可利用地形采取立體交叉。
三、環境綠色規劃設計
1、綠化環境。綠化是生態住區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綠化不僅僅具有觀賞功能,還具有生態、使用、節能、經濟功能等。
2、聲環境。住宅聲環境是指住宅內外各種噪聲源在住戶室內形成的對居住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影響的聲音環境。它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休息。建設城市住宅,必須保證住宅聲環境的質量,為居民提供安靜的居住環境。這也是綠色生態居住建筑的重要標志。
3、水環境。給水系統自古以來,水被人們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物質,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線增長,與此同時,水污染日益嚴重,水質型缺水更加突出,由此專家提出“分質供水”的用水原則;優質優用,低質低用。
4、光環境。住宅監督密度對居住質量影響甚大。日照、自然采光對居室意義很大,并且進一步影響到居室的小氣候,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各個城市地區都對生活用建筑的間距作出了強制規定,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地皮價格的暴漲,許多城市的實際住宅建筑密度偏高,住宅居住質量往往得不到保證。室外光污染,即噪光,是對人體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及危害的光線,噪光污染主要指白光污染和人工白晝。建筑物周圍的陰影和建筑物自身陰影在墻面上的遮蔽情況,與建筑物平面體形、建筑物高度和建筑朝向有關。
5、綠色材料。在居住區外環境景觀要素中,除綠色植物要素能發揮生態效益外,其他要素用材或多或少都要破壞到自然資源。綠色材料是指國家認證的綠色材料或產品。在建設過程中提倡選用新材料,充分利用廢舊材料,節省自然資源刪。
總之,居住區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線所圍合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活聚居地,它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間的各類服務設施,以滿足居民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居住區的綠色建筑設計要科學地運用各構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項用地的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汪潔.論綠色建筑設計與綠色節能建筑[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8,(04).
[2]謝仰坤.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芻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