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偉大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禮學思想蘊涵著豐富的內涵。當前,汲取孔子禮學思想的精華,有益于從認知和實踐層面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水平。
[關鍵詞]禮學;思想道德;修養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崇禮尚儀”是中華民的優良傳統之一。當今身處競爭激烈的改革深化時期,重視禮儀修養對大學生的成才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繼承和改造周禮的基礎上形成了豐富的禮學思想,并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中對“禮”都極為重視,在《論語》中言及禮字多達75次。當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孔子禮學思想的精華,有益于從認知和實踐層面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水平。
一、重視禮儀修養,關注人格完善,打造謙謙君子。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禮儀也是對人進行德育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不學習禮儀將會寸步難行。孔子還把禮儀修養看作既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用政令和刑法來治理百姓,老百姓雖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而用道德和禮教來引導百姓的話,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更樂于服從管理和統治。孔子堅信人的善良品質可以通過教化培養起來,禮能使百姓知恥并規范自己的行為,并最終達至天下的太平。
孔子還特別重視禮儀修養中人格的完善。他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指出人的文采和實質應配合適當,人不僅追求文雅的內涵,還要追求舉止的端莊得體、合乎禮儀。強調惟有在修養上注重禮儀與美好品格有機結合的人,才能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謙謙君子。
此外,孔子重視禮對德的作用,他認為各種美德需要禮來加以規約才能發揮正能量。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泰伯》) 孔子認為恭敬、謹慎、勇敢、正直雖然是人的美德,但是如果沒有禮的約束,則會造成過勞、軟弱、動亂和傷害等不利影響。孔子還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靈公》)可見,知、仁、莊諸德雖美好,但如果不以禮加以節制,就不能成為真正美善的德性。
禮儀是評價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標準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大學生的禮儀修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他們的行為舉止對個人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新時期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非常必要。大學生通過接受系統的禮儀修養教育不僅可以彌補當前高校禮儀教育欠缺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涵養,塑造良好的禮儀形象。
二、以仁為本,以德鑄魂,成就求仁向善之禮。
孔子認為,禮的形式化和虛假性是導致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價值失范的主要原因。因此,孔子強調禮中仁的基礎作用,并以此來反對禮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只有注重內在的德性修養,外在言行舉止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禮。
仁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最高準則,孔子認為行仁又離不開人發自內心的敬意和情感,心誠才是禮的根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孔子強調了情對于禮的重要作用,認為一個人若行為符合禮儀但內心卻毫無敬意,這樣的表現不值得贊賞。孔子在祭禮與喪禮中強調情對于禮的重要性,他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在事奉父母之禮方面,孔子也強調態度苶敬、神色愉悅對孝禮的重要性,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關于以仁釋禮,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指出人與人交往中通過將心比心和推己及人來達到融洽共處和良性互動。強調個體在發展的同時,也要設法促進他人和社會的發展。
以仁釋禮,以德鑄魂表達的是一種擁有情感和溫度的禮儀,體現出一種“善”的特質,并倍增了個體的魅力。作為一名大學生,要認真思考和領悟真善美的內涵,即要明辨是非,心存善念,更要以“善”的行為規范約束自身的言行。大學生要努力追求仁愛、博愛和敦厚寬容,才能擁有和諧美好的生活。
三、知行統一,內外兼修,涵養明禮有德之才。
孔子認為,人的內心都有一種向善的動力,只要你樂于踐行,仁就會自然達至。他說:“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孔子還強調內省自律對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他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還要求弟子們要“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雍也》),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在他看來,人們的一切行為舉止都要符合禮儀規范,通過不斷加強修養和多方面的踐行, 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與禮儀形象。
怎樣才能實踐仁并達到禮的地步呢?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的要求就是仁了。在實踐中,孔子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把尊禮、守禮、行禮,當作是是一種自我修養。《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這就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禮儀的表現。禮儀是一個人向上的動力,對大學生而言,只有內心和行動上有了對“禮儀”的崇尚和踐行,心中自然就會向往美好和光明,就會主動拋棄低俗并擇善從之。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有美好德性的人。為達此目標,加強禮儀修養教育非常關鍵。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既需要道德觀念的認知,更依靠不斷的道德實踐。對大學生而言,既要強化他們的禮儀習慣,弘揚文明風尚,又要涵養和踐行美德,真正做到內外兼修,并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傅佩榮.傅佩榮<四書>心得[M].上海三聯書店,2007(5).
[2]齊英喬.從《論語》修身思想談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8).
[3]王海平.大學生禮儀教育與道德建設[J].文教資料,2007(18) .
作者簡介
喬亞俊,女,攀枝花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