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霞等
摘要: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ICC)作為一種可長時間保留的深靜脈導管,其臨床應用減少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和局部損傷,為腫瘤化療及需要長期輸液、輸注高營養藥物的病人提供了一種安全、快捷的靜脈通道,可有效防止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局部組織損害,保證病人的治療,且在危重病人的搶救治療中也有獨特優點。隨著中心靜脈導管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穿刺局部出血成為置管護理的關鍵問題之一,其發生率與導管型號、穿刺手法、病人的基礎狀態及包扎換藥方法等有關。通過選擇合適的導管、改進穿刺方法、包扎技術,并合理使用凝血藥物,能有效地預防出血發生。
關鍵詞: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穿刺點出血;臨床應用
Abstract :As a kind of prolong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can reduce the pain in repeated punctures and local damage ,and therefore pmVides a safe and quick intmVenous duct for patients under tumor chemotherapy in need of long—tenn transfusion and infusion of high nutrition medicine,which could preVent tissue damage caused by chemotherapeutic exosmosis and us insure山e treatment in the patients.In addition,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rescuing the critical patients.With the extensiVe use of PICC,t}le hemorrhage at puncture poi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aspects in catlleter nursing.The incidence of hemorrhage 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r model,way of puncture,basic conditions,as weU as dressing change.To efkctively preVention hernorrhage in PICC operation,coun teeasures are recommended as:choosing suitable catheter,impmving puncture me山od and dressing technique,as weⅡ as rational drug use.
Keywords: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hemoⅡhage in puncture point;clinical application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edphem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靜脈穿刺插管,其頂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置管術。我國目前在需長期輸液或需使用血管刺激性藥物的患者中大量推廣,因其留置時間長、可由護士操作、可以輸人化療藥物及濃度較高的藥物、保護患者血管、感染率較低等優勢,近幾年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由于PICC穿刺鞘直徑較粗,穿刺點血管損傷大,穿刺點血管滲血時有發生。因此,穿刺局部出血成為置管護理的關鍵問題之 ,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 PICC穿刺點出血的主要原因
1.1到一穿刺操作穿刺手法、速度、部位選擇、不能做針見血等都會造成血管壁不同程度損傷而容易出血。
1.2特殊患者群不良等易引起出血凝血功能較差、肝功能異常、營養。
1.3包扎換藥方法按壓方式、時間、加壓包扎的力度及換藥方法不當也會造成出血。
1.4宣教患者不能正確了解PICC導致做出引起出血的行為,如劇烈運動等。
2 PICC穿刺點出血的預防及護理
2.1穿刺方法
2.1.1 穿刺部位的選擇貴要靜脈由下至上逐漸變粗,靜脈瓣少且分支少,一次置管成功率較高,是穿刺的最佳血管。肘窩處皮膚皺褶多、容易出汗,易發生感染且不易固定,另外,肘關節活動也會增加滲血的幾率,要注意避免此處穿刺。另外肘正中靜脈正位于肘窩處,頭靜脈發生穿刺失敗和送管困難的概率較高。護士在穿刺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血管條件、操作難度等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穿刺途徑。
2.1.2經皮下隧道法進行穿刺穿刺點選擇在血管下方或側方2—3 cm左右,穿刺時不直接刺人血管,先皮下潛行2—3 cm后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將導管插入到預定長度。此方法可使皮膚針眼和血管處針眼錯開,相隔一段距離,同時皮膚組織的收縮也起到了壓迫針眼的作用,使滲血明顯減少。
2.1.3穿刺速度進皮速度快,穿刺血管時速度宜緩慢,對血管損傷小,滲血較少。穿刺成功后放導管10 cm,撤出穿刺鞘,緩慢放管。
2.2改進包扎方法先固定導管的形狀,將1顆大棉球直接覆蓋在導管上面,用無菌膠布固定棉球,再用3M透明敷貼無張力覆蓋,外面用小方紗布對折后覆蓋在透明敷貼上面,再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以8 cm網狀管型彈力繃帶套住穿刺肢固定。根據患者手臂大小、部位,可用剪刀在網套下端剪開一小口來調整松緊度。此種方法患者舒適感加強,便于觀察,且固定牢固,壓迫力度均勻,松緊適宜,可有效減少出血。在加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上肢的溫度和顏色,隨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如果感覺太緊,可適當調節彈力繃帶。24 h后松開加壓物并更換敷料,視滲血情況,有必要時延長加壓時間。使用3M自粘纏繃帶加壓包扎。3M自粘纏繃帶具有無粘性但自我粘纏的特點,加壓包扎的力量可以調節,包扎后產生恒定壓力,使包扎部位達到理想的包扎效果,壓迫止血效果好。此外,其透氣性、順應性較強,拆除時患者無疼痛感,更換敷料后如需再用可重復使用,不影響加壓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2.3凝血藥物的使用于PICC置管后在穿刺點周圍撒凝血酶粉劑500 U(1支),然后加蓋無菌紗布,透明敷料覆蓋后加壓包扎。該方法可加速血小板低下藥物浸濕于無菌棉球上,覆蓋于穿刺點上,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受損血管處,促進血小板聚集,可起到止血效果。該方法起效快,止血持久,使用方便。
2.4其他注意事項靜脈內纖維蛋白鞘形成可造成滲液、滲血。PICC置管操作時,由于不同程度的血管內膜損傷,可以激活凝血系統,損傷內皮細胞,促使血小板和白細胞黏附在內皮細胞上。凝血因子的激活生成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從而導致纖維蛋白鞘的形成。出現以下情況提示纖維蛋白鞘形成:用20 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時,穿刺點明顯滲液,停止沖管時滲液不明顯,同時可伴或不伴有輸液速度減慢。有研究者在臨床中使用5000尿激酶溶液l一2 ml封管,3—5天后滲液明顯減少,1~2周后滲液停止;也可給予62.5萬u肝素靜脈用藥,2次/d,5 d后滲液減少并逐漸停止。
3討論
3.1 出血的評估及處理在穿刺部位出現滲血時,應根據滲血情況評估嚴重程度,進而給予個體化的處理:①輕度出血穿刺處棉球被部分浸濕,有或無皮下瘀斑。可給予更換穿刺點敷貼,限制術肢活動。②中度出血穿刺處棉球完全被血液浸濕,有瘀斑。應更換敷料,根據患者情況采用有效的止血包扎,注意觀察術肢末端血液循環。③重度出血穿刺處血流不止。應及時予以拔管,穿刺點加壓包扎。
3.2小結穿刺點出血是PICC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與病人的基礎狀態有關,通過改進穿刺方法、包扎技術,并合理使用止血藥物,能有效地預防出血的發生。同時,嚴格掌握PICC的適應癥,加強PICC導管的宣教,嚴密觀察,精心護理,可以減少和預防PICC局部出血。
參考文獻:
[1]申屠英琴,趙銳襪,陳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滲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46 (2):131-132.
[2]周美玲,李惠萍.中美兩數據庫中有關PICC并發癥及異常情況的文獻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8):14.17.
[3]李春霞,支梅芬,洪夏曉.凝血酶縮短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l,32(12):1902-1903.
[4]張惠英,唐永紅,于曉莉,等.肝衰竭患者PICC穿刺皮下移行長度對術后滲血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